APP下载

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有效性策略探究

2009-11-12王如凤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6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品德小学生

王如凤

道德品质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将社会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行为。当前,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认识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但同时必须看到,小学生良性的思想道德意识还没有形成,很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左右他们的思想品质,自私自利、集体观念差、爱国主义淡薄、缺少同情心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在一些学生身上存在。为此,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以人为本,转变角色,做好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引领人

以人为本,就是要关爱学生,把道德品质教育当做学生生长成才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教育者”为引领者,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一是要善于倾听。教师要蹲下身来,仔细倾听学生心声,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道德学习、道德实践中实现效能。如我在班内建立了“说说心里话”信箱,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写一写,然后投入信箱,而我会及时将各种建议送到他们手中。二是要甘于平等。孩子有与人沟通交流的欲望,有探索未知问题的渴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应时时保持平等的关系,营造自由、和谐的对话氛围,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要有一颗平等的心,善待学生的奇思妙想,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他们以恰当的回应,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三是要乐于赏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都会在学生的心灵荡起涟漪。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仅是个传授者,更是发现者和引领人,发现学生身上闪动的个性美、人性美,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惊喜他们所惊喜的,以欣赏的目光、激励的语言让他们感受到被赏识的愉悦。

二、以本为本,立足实际,提升学生对道德品质认识的实效性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生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着道德品质教育必须以本为本,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要指导学生课前参与,提高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活动的实效性。这里有几种做法:一是材料搜集法。在教师引导和家长的帮助下,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材料,丰富学习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金色的秋天》中有个话题叫做《团团圆圆过中秋》。教材中只有两页、四幅图内容,信息量远远不够。教师可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上课时,学生们纷纷拿来资料,有关于中秋节名字的由来,有中秋节的历史,有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还有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教师请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查到的内容,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观察记录法。观察记录法是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并记录以进行探究的活动。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观察记录法就是为后面衔接的学科打下基础的方法之一。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四《小苗快快长》教学前一个月,就可以让学生种小苗,并填写书上的小苗生长记录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介绍记录表,交流种植经验。三是调查访问法。调查法是指学生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快乐的少先队员》中有个话题《我们都是少先队员》。上课前,教师请学生回家向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了解他们小时候当少先队员的故事。有个学生还认真地做了记录,课堂上,教师请这位同学和大家分享了他了解到的故事。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感觉很亲切。

三、目标引导,监督评价,强化学生对道德品质认识的体验

学生对道德品质的认识过程是学生以感受者的身份参与包括发现和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遵循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现状,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道德品质认识的体验。

一是目标引导。儿童思品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道德品质以目标引导,系统设计学生道德品质内化的具体要求,把握道德品质的广度和深度。如教学《我与环境》一课,笔者要求学生对学校周边环境、生活的社区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写写调查报告,从中对学生提出爱护环境的内化目标:要净化环境,不乱扔纸屑和废旧物品,不随地吐痰;要保护环境,不乱穿绿地,不损坏花草树木;要优化环境,尽力为环境美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深入社区宣传环保知识。

二是过程监督。就是正确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观点,分析、解决自己遇到的有关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小纸条、小对话”来实现目标要求,对学生一些具体的道德行为,通过“小纸条”及时传递教师的褒与贬、肯定与否定、完善与克服;反之,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纸条”及时反映自己的心声,或困惑,或喜悦等。对需作进一步指导的,教师可采用个别对话来交流看法。

三是注重人性化评价。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仅靠观念、思想上的引导是不够的,适时适度的奖励或惩罚,有利于学生趋善避恶,从善如流,实现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评价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的愉悦,感受到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一直坚持对学生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无论行为大小,只要合乎道德要求,都给予鼓励。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具体实物的奖励更有推动力,而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倾向于精神上的鼓励。对于惩戒,一定要讲究方法策略,要以关爱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切忌进行身体上的伤害、心理上的刺激。惩戒一定要在爱学生的前提下适时适度适情来进行。如,有一学生在午餐时经常不洗手,我多次指出他并不在意。第二天,我没有及时把午餐分给他,而放到全班最后一个,还特意检查他的手是否干净后才给他午餐,并要求该生课后学习饭前洗手的资料。一周之后,学生都能主动做到饭前洗手。这样的适度惩戒,不仅让学生在自身的行动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还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心。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浔溪小学313009)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品德小学生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好奇”的代价
我是小学生
品德
乐于助人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