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程标准解读2009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2009-11-11张洪峰
【摘要】2009年安徽高考语文卷履行了新课程标准,主要表现为:①注重基础知识考核,突出“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②关注传统文化,突出爱国情怀。③聚焦社会热点,突出“大语文教育”观。④强调实践能力,突出学习品德。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大语文 语文高考
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有了四年命题经验的安徽省在2009年高考命题中又是如何凸显这一目标的呢?结合高考试卷,笔者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注重基础知识考核,突出“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的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性和精神面貌的因素。”学习语文离不开汉字的识记和词汇的积累,字音字形的考查,一直是高考的传统内容。自主命题四年,安徽省2009年对字形的检测,一改过去16个词语“有无错别字”的形式,新瓶装老酒,考题选用四个句子,尽管词汇量远远大于16个词,但是通过高三一年的训练和平时语感能力的培养,只要对考试重点把握到位,还是一眼就能看出,四个句子分别关注“波滔、清净、胜地”,“如火如荼、凸显、头酬”,“神采、不黯世事”,“断壁残垣、跋涉”十个词,重点明确了,找到答案也就不是难事。
对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字词的掌握只是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如何准确使用词语,如何正确的传情达意,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而病句的考核正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评价。2009年安徽卷分别考查了不合逻辑、表意不明、句子成分的残缺等几种类型。要想让自己的作文流光溢彩,要想让自己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能够正确的区分病句并加以修改,这是高中学生必备的能力。通过具体语境考查知识点,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死记硬背的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关注传统文化,突出爱国情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精神。要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古典诗词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古典文化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主命题以来,分别考查了宋词、清词、宋诗、元词,安徽卷对词的选择可以说是情有独钟。2009年安徽卷选用了元代舒頔的《小重山·端午》。一提到端午,人们自然会想到汨罗江畔那个披发行吟的三闾大夫,想到韩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性遗产的端午祭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强烈震撼。传承古典文明,是语文教学的要点之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流传着许多妇孺皆知的美丽传说,诸如中秋赏月、上元灯会、清明祭祖、重阳登高等,2009年命题人借助《小重山·端午》,虽然考查了诗歌欣赏中关键词语的把握、词的表现手法等知识点,两道题难度不大,但更重要的是让考生关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尤其是在世界政局动荡、金融风暴横扫五洲的今天,要以龙的传人而自豪,要有伟大的爱国情怀,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这样,才会“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聚焦社会热点,突出“大语文教育”观
全面教育就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素养的人才。新课程标准的这一基本要求,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只“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语文是一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大语文教育”的观点要贯注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张孝纯先生《一条广阔的语文教改之路》(《中国教育学刊》〈1992年第2期〉)指出,大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网络式的而不是单线式的,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强而有力的培养和训练。”这种“大语文教育”观在2009年安徽卷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一方面关注“通俗历史热”,另一方面聚焦“三农”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如何让历史大众化、普及化,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安徽卷第一大题的现代文阅读就紧扣时代脉络,让学生将眼光透过高考繁重的学习,去关注社会,关注人文,关注历史。
“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的一个热点,2009年安徽卷首次采用概括图画内容的形式,一幅图片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涉及了农民工的工资问题、医疗保险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图画内容简单,但意旨深厚,一方面要求语文教育突破语文课本的局限,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读、写全面发展。高考命题的这种“大语文教育”的观念,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教育思想的核心。
四、强调实践能力,突出学习品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教育要“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古汉语翻译、对联的组合是考查考生实践能力的一个方面,2009年安徽卷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则是现代文阅读《董师傅游湖》和作文《弯道超越》。宗璞的《董师傅游湖》篇幅不长,只有1087个字,但语言朴实,情感细腻,突出表现了一个安于生活现状、乐于助人、有一颗平常心和富有生活情趣的、技艺精湛的木工师傅的形象,考题涉及到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语句的理解以及个性化的阅读等相关内容,难度不大,考生基本上不会答偏、答错。尤其是试卷中的第14题(2),要求考生说出小说给自己带来的启示,这就要求教育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黄孟轲在谈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时说道:“作文应该是我们学生生命精神的实现,学生除了直接拥有自身的思想、意识的内在生活之外,还有对自身存在及自身存在的环境的观察和评价,这就是一个精神性的问题。我认为人的心灵具有三重性,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生物生命是三重生命的根本和基础,而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一经产生,就相对独立了,尤其是精神生命,因为这是属于学生个性的。”2009年安徽卷高考作文不再采用沿袭两年的“命题作文”样式,避开较为空泛的话题,注重引发考生从生活、从社会经验出发,注重让考生从生活中提炼对生活的看法,使考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作文时考生不能忽视对题目中“‘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超越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的理解。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要关注考生的三重生命。无论是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无论是生活中的一帆风顺、飞黄腾达,还是“命途多舛,时运不济”,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都会遭遇“弯道”,超越“弯道”,是每个人不容忽视的问题,考生在作文中更应该关注的是“精神生命”。遗憾的是,表面上看安徽卷的材料作文很有新意,但只要把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细细咀嚼,所谓的“弯道”与前些年涉及的“挫折”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是又一例“新瓶装老酒”罢了。
30年前,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文中指出:“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的时间,2700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30年后,吕老“当年馨欬犹在耳”,我们语文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作为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高考,则是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回答。2009年安徽卷虽然在诸多方面都突出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改变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是一个方向,但是,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贯彻实行新课程标准,改变“学生考试成绩提高了,书却读的越来越少了”,“学生忙了,学习成本提高了,语文素养降低了”的现状,还需要各位同仁为之尽心尽力了。
★作者简介:张洪峰,安徽省阜阳二中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