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走出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教学困境

2009-11-11李德启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9期
关键词:应试教育误区困境

【摘要】学生害怕写作,作文教学陷入教、学两难的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它给作文的教与学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对应试教育下的写作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改革:首先要淡化应试,强化生活,端正学生的写作动机;其次要淡化课内,强化课外,让学生“用眼,更要用心”地观察生活;再次要淡化限制,强化自由,让学生“求真、动情”地作文;最后要淡化技巧,强化思维,让学生自主地作文,最终使写作走出教学两难的困境。

【关键词】应试教育 作文教学 困境 误区 对策

一、作文教学的困境

无论从信息社会的需求来看,还是从语文本身教育的总体结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来看,作文教学都应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目前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却令人担忧。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高考作文中优秀作文只占0.4%以下,优异作文更是凤毛麟角。学生害怕甚至恐惧写作,据对闽、浙、苏10所高校、30所中学进行调查,不喜欢和害怕写作的比例、加上弃权的人数超过了很喜欢和喜欢写作的人数,年级越高,喜欢写作的比例递减。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情感虚假,语言贫乏,形式呆板,杜撰编造现象严重。更有学生去便利的互联网上复制粘贴,剽窃别人的文章,雷同现象严重。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思维僵化。学生厌写,老师也厌教。上作文课,老师就找一两个过时、陈旧的命题,讲几个“三段式”“谋篇布局”之类的作文技巧,评几句“中心不突出”、“结构不完整”等含糊不清的批语,就应付了事了。可见,作文教学陷入教与学两难的尴尬境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作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

作文教学陷入教学两难的境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它跟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阅读面狭窄等都有关系。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它给作文的教与学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1.应试教育影响了教师的理念和方法

(1)应试教育导致老师在教学上重读轻写。很多老师认为,作文拉分不大,大多数学生的分值都在40-46(满分60分)之间,而且作文消耗多,收效慢,不及阅读教学见效快,因此把作文教学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使得学生的作文训练严重不足。

(2)应试教育导致很多教师急功近利,重技巧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生活的体验。老师在仅有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大讲特讲作文写作技巧和方法,如从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选材、组材,如何提升文章的立意等方面指导,形成僵化的训练,完全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使学生真实的情感、独特的思路无法得到充分地表达。

(3)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对学生的作文限制过多,评价过于苛刻。很多老师以高考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指导时要求学生文章的内容健康、主题积极、思想深刻等等,给学生设下一个又一个的障碍。评价时精批细改,作文中一点点小毛病也抠,看不到学生的闪光点,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2.应试教育局限了学生生活和阅读的视野

(1)应试教育造成学生作文与生活的脱节,直接导致写作素材的缺乏。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中学生为了应试,每天只能在教室、寝室和餐厅这样的“两室一厅”中做单调、重复的直线运动。他们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应付无休无止的训练题,生活单调、枯燥,唯一体验到的生活就是为高考奔命的生活。学生被封锁在狭小的空间里,又如何去体验生活呢?离开了这些生活体验,学生又怎样去积累素材写作呢?无奈之下,学生也只能胡编乱造了。

(2)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面,缩小了学生的视野。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的学习仅局限在课堂、教材、教参、题海中,对人文、地理、历史、科学、时事等方面,所知甚少。知识面狭窄,语言贫乏,作文苍白无力。

三、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对策

分析了作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就应该对症下药,对应试教育的写作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改革,最终使写作走出教学两难的困境。

1.淡化应试,强化生活,端正学生的写作动机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练习作文是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写作的直接性内在原因乃是不写不行,不吐不快,是一种社会感受变成了创作的推动力。学生怕写作文,多数是由于“应试作文”。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一切为了应试”成为中学教学的准则。写作出现了一种投机取巧的倾向: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考试怎么考,老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写,学生写作自主性全部被剥夺。在学生看来写作是别人强加的,是“要我作文”,而不是“我要作文”,因此就成了一种负担,当然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了。大多老师都发现学生的随笔往往写得比课堂作文好,原因何在呢?学生认为随笔是随想随记,可以把自己开心的、不开心的都记录进去,就像自己最忠实的朋友。我很认同韩寒所说的一段话:“你别看那些看上去写作文很差的学生,好像真要好好学语文才行一样,其实背地里写情书溜着呢,他们之所以作文很差,是因为作文的问题,而不是写作能力的问题。写作能力是一个很基本的能力,那些写不出作文没有交作业的人,他们肯定会想出种种符合逻辑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没有写作文,并且直视老师的眼睛进行心跳都不加快的撒谎,这就说明这人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他只要能把刚才说的话记下来,就是不错的文章。”认识到写作是生活的需要,相信他们也会喜欢上这个“必需品”的。消除应试教育的束缚,是我们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根本途径,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意识到写作是生活的必需,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成功的一半。

2.淡化课内,强化课外,让学生“用眼,更要用心”地观察生活

由于受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目前中学作文教学仍然普遍地存在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很多老师把作文教学集中在45分钟的课堂上,试图通过课堂上一些知识点的讲授,一些范文的引导,使学生有法可循,写出“像样”的文章来。从而忽视了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收集,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所以,学生的作文素材除了课堂还是课堂,除了学校还是学校,学生的视野严重地受阻碍,文章的内容也严重地受局限。事实上,想学好语文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写作学习,一个学生的作文水平不可能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就得以提高,他需要课外做为保障。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内外互补,把视线由课内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让学生接触广阔丰富的社会,体验瞬息万变的生活,在生活言语实践中学习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言语,汲取当代社会生活中新鲜而丰富的言语营养,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网络,及时关注网络媒体上最新的文学动态及时事,并参与评论。

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能真正将观察形成习惯,仅仅要求他们用眼不够,一定还要用心。这“用心”就是观察要有目的性,无目的的观察,其结果是观而不察。作家曹文轩认为:“一个艺术家的本领并不在于对生活强信号的接受,而在于接受生活的弱信号。”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敏锐地捕捉心灵,反映时代的“细微”与“瞬间”,从一个自然景物、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中捕捉其表现生活本质揭示人生底蕴的“信号”,透过细小的外在现象,发掘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我们要用心去留意生活,留意周围那一草一木、一虫一兽,留意那偶尔经历的一些事,见到的一些情景,听到的故事,偶尔读到的一句感人的诗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将生活中看似毫无意义的东西酝酿成美妙而富有深意的作品。

说到用心,主要是强调学生观察时要以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角度。就是要求学生在人们共见的材料中发现自己所描写的特别对象,能在别人屡见不鲜的东西上发现艺术的表现物,从而形成具独特个性的文章。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写好观察日记,对于平时遇见的事,比如鸡鸣狗叫、秋风落叶、小贩吆喝、老太太唠嗑……都要求仔细观察一番,记叙议论一番,这样学生到真正写作时也不愁无话可说了。

3.淡化限制,强化自由,让学生“求真、动情”地作文

文章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正如冰心先生所说:“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的出来”。作品就无法打动人。作文时要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怀着真挚的情感写作,凡进入视野的材料都会被情感浸润,被染上特定的色调;情感激动了,想象活跃了,有关生活的表象就会纷至沓来,一个人有了情感后,即便是无情的山水、事物也会充满了情趣.“荷塘月色”的清静淡美;“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空山新雨后”的洁净高远;“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等等,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然而,现今学生写的“伪作文”越来越多,千人一面,胡编乱造,假话连篇,缺少真情。“伪作文”的泛滥与我们限制过多不无关系,要求学生的文章主题积极,思想深刻,内容健康,学生只能写让座、送伞、关窗户之类的好人好事,决不允许逃课、作弊、撒谎、恶作剧、早恋等“不良”行为写入作文中。能写真我,就只能编写那些至善至美的故事。这种矫情造作的作品,怎么会有生命力呢?怎么会打动人呢?因此,我们必须淡化限制,强化自由,给学生松绑,让他们“求真、动情”地作文,想什么就写什么。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做到情感真挚地写作呢?

首先,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鼓励学生与名家进行心灵的、思想的碰撞。为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从而更得心应手地在自己的习作中情真意切地作文,必须鼓励他们走进名作世界去与伟人、大师、优秀作家进行心灵交流,精神对话,鼓励他们去和他们一起关注思考人生万象,宇宙万物,一起感受生存的痛苦与欢乐,斗争的艰难与胜利的喜悦,这里有博大的情怀、崇高的心灵,有精深的思想见解,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世界。并要求学生及时地记录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长短不限。培养学生养成动笔阅读的习惯,让作文语言亮起来,让材料丰富起来,让构思巧妙起来,让情感真挚起来。因此,教师必须经常开展“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活动。引导孩子“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每一个课堂都应该留下一定时间进行读书交流,或是一则新闻一个故事一首小诗甚至一个谜语一个成语,安排在课前或课后或课中,就一分钟或两分钟。现在很多中学语文课都有课前三分钟演讲,演讲的内容不限,可以是对新闻时事的评论,可以是对一首诗的感悟,可以是名人实事迹等等,学生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搜集材料、筛选材料,而且还丰富了感知能力。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我们的学生拿起笔就不再迟疑不决了。

其次,引导学生从写真实的事开始。以随笔为写作基地,文可长短,只要真实即可。使学生敢于写真话,敢于写心理话,敢于写不同于别人的话。

再次,作文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放宽作文的评价尺度。为师者必须以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作文,让学生明确,作文的成功不仅仅是文章的发表、获奖、被推荐之类。只要一个词用得恰到好处,一个句子用得生动有味,一景一物描写得真切具体,一个观点表达得明晰充分,都是一种成功。特别是在文章的思想性方面,有比较新颖深刻的见解便尤显可贵,即使很一般的观点只要有自己的体会(哪怕这体会仅是一点一滴)也是很好,在情感上,只要真实而不矫情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4.淡化技巧,强化思维,让学生自主地作文

孙绍振教授一再强调:“作文训练不同于语文知识,它是一种能力的训练,能力的基础在于看任何问题都要抓住要害,这得有一点方法,要抓特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空洞地讲观察,孤立地讲立意要高,抽象地讲论点要深刻,要拿出可操作性的办法来要把目标定在培养思维精密的门道上,而不是任凭他们的思维自发地流浪。”思维是作文的核心,作文是思维思想的外化。钱学森教授在《关于思维科学》一文中,把思维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并列平行的八大现代科学技术之一,足见思维能力、思维方法的重要。有了思维能力与方法,思维便活跃了,思路便开阔了,于是文思泉涌,文章便可以纵横开阖,条理清楚,游刃自如,层次分明。

然而,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总是给学生传授所谓“作文秘诀”,如怎样审题立意,怎样布局谋篇,还有什么“三段式”,什么“启承转合”等等,过多地注重语言表达和技巧模仿,对思维的作用不够注意,造成学生缺乏悟性,思想僵化,写出的文章公式化:模式化的结构、成品化的语言、通用化的材料,这些问题很多都是学生思路过于狭窄,思维混乱造成。

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初高中阶段形象思维尤其重要,它是思维能力的核心,马克思曾把想象看作是“人类最伟大的天赋”,爱因斯坦也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在作文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它对文章的立意、选材、组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可以在想象中鲜活起来,材料可在想象中更加丰富,主题可在想象中得到升华。鉴于想象的重要作用,在前几年高考作文中,陆续出现了以联想,想象为主的作文,将想象的能力作为评判一个学生是否具创新意识的标准。好奇心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的主要心理品质,处于青春年龄的中学生,更具好奇心。因此,作文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训练,让学生充分领会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便可以达到。时还要注重抽象思维的训练,特别是对高中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尤显必要。

四、结语

总之,应试教育将作文教学引入死胡同,片面追求高分和升学率,无视作文规律和实际写作能力,急功近利,结果欲速不达,直接造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尴尬局面。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必须对写作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改革,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全面、和谐发展,使作文教学健康发展。当然,作文教学的探索之路还很长很长,它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地努力。

★作者简介:李德启,广西北流市第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应试教育误区困境
跟踪导练(一)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应试教育与新课改并非对立关系
有关中国教育命题的证伪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