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注重“人本主义”

2009-11-11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人文精神人性

叶 勇

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人格的完善,人的尊严的维护,是人文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为了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效地实现人文精神的渗透,我们应该把学生从“我教你学”的课堂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把学生从大量空洞的说教中解放出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进行创造性学习,增强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把学生从传统的师生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师生平等地对话与交流,还学生学习主体、教育主体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把学生从家庭、社会所寄予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的未来生活,并为此去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人本主义”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教学方法的两大特征就是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知情意的整合发展。思想政治教学需要一种积极的、亲切融洽的、充满人情味的人际交往氛围。师生之间应如同志、朋友,要互相尊重、彼此信任。要跳出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大力提倡民主、合作,教学相长,“黑板面前人人平等”。要保障学生愉快学习的权利,保障他们自主学习——自由思考、发问、建议、决定学习过程和方法、选择考试方式甚至选择教师等诸项权利。同时还要形成良好的师师关系、生生关系和校园学习环境,通过人文精神的滋养,使学生能够善待父母、朋友、同学,善待生存环境,善待自然与社会。传统道德中提倡的“和合”精神,追求天人和合特别是人际间的亲善共融,主体心情的宁静安详,心绪的和平恬淡,心灵的充实愉悦,与我们今天的人文教育是相通的。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我们的思想政治课不能压抑人的天性,不能成为奴役学生的实践。要反对权威主义和体罚;反对强制纪律,主张相对的自由自主。学生,不能被当成一个容器,用来灌输知识;也不能被当成一块毛坯,用来机械加工什么器物;更不能被当成考试机器,用来应付考试。

而现实的政治教学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教学专制给学生的思想发育造成了严重的束缚,不少教师居高临下、“目中无人”,客观上凌驾于学生的自尊和人格之上,自觉或不自觉地炫耀自身的“智慧优势”,不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给教学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事实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要毫不吝惜地还给学生。在人文化的政治课堂上,仅有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当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能激发他们潜能的学习环境,还学生学习自由、言论自由、想象自由,让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有机会自己判断和选择,尝试主动求知,让学生也成为知识及信息的加工者、传播者,学习、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观点的评判者、提出者,让学生放飞翅膀,自由自在地翱翔。

思想政治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情感养育的圣殿。只有人文才能告诉人类应该做什么,才能驾驭人类的知识。缺少人文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人文精神的失落会造成一大批“人文精神残疾人”——“情知分裂的畸形儿,人性缺失的两脚兽”。充满人性,人才不会迷失方向、价值和归宿;唯有人性,才是人一生品质的”守护者”。政治教师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健康个性影响学生,用美与善熏染学生,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悟、理的启迪。同时要给学生一双审慎的目光,用心去引导和帮助学生选择高尚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确定健康的生命追求。

(责编 袁 妮)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人文精神人性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功能与人性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