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与职业道德培养的融合

2009-11-11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道德辅导员

徐 楠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异军突起,一个基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定位为面向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实操技能,而且更要具备符合职业道德特征的专业素养。高职院校要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原则,切实贯彻“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就必须探索出高职思想教育工作与职业道德培养相融合的实效性模式。

一、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

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招聘甄选已经成为支撑企业成长的重要保障。一名职业道德素养优秀的员工通过入职培训可以迅速掌握岗位技能,但其职业道德本身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校教育来实现。经过综合研究国内外企业人才需求的标准,笔者认为,目前高职毕业生应具备如下职业道德素养:

1.诚信素养。当今对于人才的定义已经跨越了技术能力的概念,从职业道德层面上看,企业最为关注的便是人的诚信问题。目前,各行业存在的“人才瓶颈现象”也是由于从业者整体诚信度不高所致。中国要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从企业发展要求上讲和谐的关键点便是诚信个人、诚信社会。由此可见,诚信素养的培育是高职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

2.责任素养。为了适应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自身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致使其经营模式趋向于“分权化、扁平化”,上下级之间的控制度日渐淡化,急切希望招聘到能够独立操作、独当一面的优秀员工。企业的放权经营需要被授权者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责任素养,是高职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3.严谨素养。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企业需要严谨,因为“细节决定成败”。严谨的素养作为人才的重要标志,目前备受企业的关注,已经成为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作为培养技术从业人员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塑造学生的严谨素养,这是衡量其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

4.遵礼素养。所谓“遵礼”,礼的观念具有两层含义:礼仪观和礼制观,前者是一种行为规范,后者是一种角色定位。礼制观规定了个人行为能否融入群体行为,礼仪观则决定了这种融入能否被群体所接受。高职生如果缺乏遵礼素养,就很难在企业中立足。高职思想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尊重老师、关心同学、热爱集体”的说教层次上,而是应该教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各方的利益相关者如何正确进行双边角色定位,根据定位选择相应的行为规范,进而建立起和谐的群体关系。

5.敬业素养。高职生定位于“银领阶层”,就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用得上”和“用得住”。“用得上”是技能问题,“用得住”是爱岗敬业问题。要培养高职生的敬业素养,必须从思想教育工作入手,将思想教育工作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在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方案的同时,促使其形成爱岗敬业的理念。

二、思想教育工作与职业道德培养的融合措施

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教育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且更主要的是应体现出固化在学生身上的职业道德素养,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成为学生叩开企业大门的“金钥匙”,实现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1.统一认识,建立更具实效性的思想教育模式。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大多采用“传统思修型”模式,即以理论课程设置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传播载体,很难达到塑造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目标。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统一认识。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是如何教会学生去吟诵《弟子规》,而是要切实地帮助学生塑造符合职业标准的伦理道德。要构建更具实效性的思想教育模式,切忌形式化、教条化。要将思想教育工作的起点定位于对高职生的需求识别,分析其心理成熟度,明确其需求的层次,以突出专业特色为重点、以结合岗位实践为途径,打破“教材——教师——学生”的传统模式,创建起“学生——专业——实践”的实效模式,从原先的“教法研究”向“学法研究”调整,从目前的“道理讲述”向“专业实践”转变。

2.开阔思路,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元素。要做好职业道德素养教育,首先要识别企业文化,将思想教育工作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以企业文化为导向,增加思想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前沿化、特色化。高职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树立学生的文化意识,可以实现与职业道德培养相融合的目标。企业文化是职业道德传承的载体,高职思想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秉承其积极的文化因素。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如何渗透企业文化元素,必须实现3个层次的融合。第一,在价值核心层面,将育人理念同企业文化中的管理理念相融合;第二,在行为制度层面,将教育手段同企业文化中的培训措施相融合;第三,在物质形式层面,将学习环境同企业文化中的经营氛围相融合。

3.加大实践,将思想教育工作延伸到实习、就业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较短,最后一学年的思想教育工作都侧重在“实习、就业”的总动员上。此外,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校期间进行的职业道德培养多是停留在理论层次。若能抓住实习就业这一契机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便可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加之企业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就会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对企业发展和个人生存的意义所在。在该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思想教育工作应突出3个着力原则:第一,着力帮助高职生解放思想,指导其思维观念的转变和调整;第二,着力帮助高职生树立信心,克服其心理的忧虑和紧张;第三,着力帮助高职生增强“行为修正意识”,加强其言行的职业规范性。

4.专业配备,建立高素质的“专项辅导员”思想教育队伍。辅导员队伍是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水平。建立高素质的“专项辅导员”队伍,第一,需要从人事的甄选招聘工作入手,要注重辅导员从业者的教育经历和专业背景。第二,要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不仅要开设“心理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还要辅之以“专业理论素养”学习。第三,组织辅导员下企业锻炼,亲身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第四,鼓励培养“双师型”辅导员,所谓“双师型”即辅导员在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证、辅导员资格证)之后,还要考取行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会计证、导游证等),甚至是获得“双职称”。

5.创新机制,调整高职主题教育活动的“风向标”。开展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是高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目前,各个高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风向标”,均设定为“关键纪念日”,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学雷锋纪念日、“红五月”等。若将主题教育的“风向标”调整为“职业道德”导向,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一学期开展“诚信教育”、第二学期开展“责任教育”、第三学期开展“严谨教育”并以此类推,每个学期重点开展一项职业道德教育,所有的课外活动都围绕主题板块开展。每个主题板块又可分为3个阶段进行——“期初理论学习、期中社会实践、期末主题展示”,学生亲自动手组织开展主题活动,学校根据测评结果向学生颁发《职业德育证书》,将《职业德育证书》的获得作为学生能否如期毕业的硬性指标。如此这般,便构建了切实可行又别具特色的职业道德“五板块主题”思想教育体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保证所培养出的高职生职业道德不缺失,是影响整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高职思想教育工作就必须与职业道德培养相融合,进而催生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明德、亲民、至善”法则,使学生展示出良好的职业道德,用以抵御行业中不良风气的侵扰。■

(作者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常 晶]

猜你喜欢

高职生职业道德辅导员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