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BACK
2009-11-11
“50佳第一工作场所”的评选开始了,《职场》也在开心网上建立了粉丝团,读者们可以到那里安家落户了。这上面会不断发布《职场》最新的和往期经典的文章,也会不断抛出投票期待大家的讨论。如果你有兴趣,也能在那里看到平时只是以一个名字存在的编辑记者们的“真实面目”。
海归的优势还有多大?
不论人们对海归的含金量存在多少质疑,近十年来,一大批海归凭借外语优势、对国外文化的了解熟悉大多得到了较好的职位。但最近随着出国相对容易、海归大量增加、素质参差不齐。企业对海归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加强了对海归的考验。
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1500多个海归调查结果显示: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问题。40%的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有错。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或许你可以听听这位海归由于国内外工作环境的反差产生的一系列困惑。
读者Mark:
我是一个80后的海归,高中时留学一个欧洲小国。留学之路一切顺利,大学学习三年,毕业后兼职加全职算起来已经有了三年多的工作经验。我是学会计的。当初学习时成绩并不算出类拔萃。但在国外,工作竞争并没有国内这样严酷,基本上你用心做,总会有自己的一个位置。
在国外我在一个小企业工作。做些中国和欧美的计算机硬件代理商,批发给当地的零售商。我开始是做会计助理,一年后做了公司会计,但工作并没有很大的技术含量。前几个月因为一些个人原因,我选择回国了,先试着在大的网站上搜了一下,竟发现无法为自己定位。
我在那边的工作是这样的,每天对照网上银行记录进出账、报税、做采购预算、应收账、应付账、信用检查、发工资、开支票、跑银行,大概就是这些琐事。公司财务部一共有三个人,一个算我的上级,负责零售店的业务,但具体事情和我差不多。还有一个助理文员的帮手。人际关系十分简单,有关于财务方面的决定,老板直接做主,或者找大家商量一下就OK了。
回国到北京后,把目标定在外企。但我发现自己的优势除了英语好,就没有别的了。其他的优势可能就是和外国人打交道多了,比较清楚他们的说话方式和办事习惯。对国内的税一窍不通,看看网上一条条“熟悉国家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财务、税务、审计法规”,立刻就产生了一种失落感。而且我竟然回国后才知道出纳跟会计的区别。还有那随时可见的ERP。从前我竟然根本不知道ERP是什么。查了概念回忆了一下,原来我在国外公司的运作系统也算是一个小ERP了。所以我现在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十分迷惑,不知是不是只能搜索那些外企的account receivable(应收会计)来做呢?
想想自己的经历,虽然有三年实打实的国外工作经验,可又没接触到什么“国外大型企业领先会计理念、管理经验”。好像已经算不上像样的履历了。中国的知名外企想找海归的话。已经开始在留学英美名校或者硕士博士里挑选了。如果是小型公司,人家找个大专毕业、但一上来就了解中国市场、独当一面的人才足够了,我的履历还真的成了鸡肋。
都说人家找工作时每天都发几十份简历,可我坐在电脑边一个个公司认真地看,靠谱的每天都不会超过四五个。我作为海归,现在优势何在呢?
薪资总是敏感词
读者lvy:
虽然说企业一般都会对薪资保密,但只要员工想知道。还是会知道的。公司不允许在公共场合讨论薪资,发给员工保密薪资条,有的公司用信封,有的还信封双面有阴影。员工刚进公司的三个月可能什么都不知道,工作一年以后就不一样了。总会有一两个私交好的同事东拉西扯,不打听彼此的也会打听主管的。
不过我的公司刚刚有同事因为知道了对方的薪资发生了小风波。A女与B女在一个部门工作。A女本科,工作两年多,薪资5K,她的老大很喜欢A的踏实肯干。但这个老板有点性格缺陷,比较面,拖拖拉拉、犹犹豫豫。有点不讲效率。B女硕士,工作3年,薪资10K,曾与部门总监有共渡难关的经历,算是总监的心腹。
一次,A不经意间知道了B的薪资,俩人本来平时关系甚好,但但凡有点上进心的女人,也很容易被嫉妒迷失方向。得知B的薪资后,不平让A丧失了理智,开始对B冷淡,到处说她的坏话。为了缩小和B的薪资差距,A以辞职威胁她的经理,要求加薪到8K。本来性格很面的经理很为难。不知如何向总监开口。结果,A并没能加薪到8K,还由于怠工影响到了经理的工作,经理也不再对她信任和喜爱。她和B当然也不再是朋友,气急败坏地离职了。倒霉的是A离职的时间恰逢金融危机,待业了半年多才找到工作。
没有名片等于没有名字
读者Bee:
我的意大利老板告诉我,他在意大利五年发出去的名片。还没有他来中国五个月发出去的多。他迷惑地问我:“我理解在商业场合他们向我要名片,但任何场合、私人朋友聚会、出去玩甚至去餐厅吃饭也要我‘惠赐名片。我不明白。”
不明白的不止他一个。想起我刚从广州来上海的经历。应朋友约去打网球,刚热了身喝水的当儿。就有三个同来的但不认识的人过来打招呼。他们变戏法似的纷纷从运动装本该放网球的口袋里掏出万宝龙名片夹,交换名片。没带名片的我顿时被撂在一边,直接被当作透明。第二次打网球时,我预先备上名片,接过名片的人认真研究一番,其仔细程度堪比考古学家对着图坦卡蒙面具。他问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是做船运的,你们有什么东西可以交给我们运吗?”我解释我不负责这一块。于是第二个问题接踵而至:“你能介绍你们公司负责运输的人给我认识吗?”当再次得到一个否定回答后,他迅速抛离我去向第二个人发出名片。
于是,不管带不带名片都被边缘化的我只好跟教练打了半年球。直到发现不发名片的球友为止。所以,面对那些刚刚下飞机、习惯了先交往后给名片或是交往了也无需名片的老外们语重心长地说:在中国,名片很重要。如果你没有名片,你就等于没有名字,人们会跟本无视你的存在或不记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