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者 智者 勇者

2009-11-10王晓慧

教师·下 2009年9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勇者仁者

王晓慧

摘要: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既是国家、集体的行为,也是教师个人的修炼。本文把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的修身联系起来,从做“仁者”“智者”“勇者”与形成专业态度、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专业精神与信念的关系入手,探讨教师专业化的途径。

关键词:仁者;智者;勇者;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要求和专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概括而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等方面(易名:《教师专业化之我见》,《教师博览》2008年第12期)。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形成专业态度、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专业精神与信念的过程。本文拟从教师自身修炼方面谈谈教师专业化的问题。

中国自古就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做事的前提,中国教育一直以培养“君子”为己任。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论语·宪问》)孔子说:“我无能焉”,是谦虚的说法,实际上他做到了,他的学生子贡认为“夫子自道也”,所以孔子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老师。因此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像孔子一样,努力去做“仁者”“智者”“勇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不忧”“不惑”“不惧”,那么,我们还会愁不够专业吗?

一、做“仁者”——形成专业态度

孔子说“仁者爱人”。爱别人就是“仁”。教育是爱的艺术,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动力,也是教育智慧的根源。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是心中充满爱,并懂得如何施爱的人。

(1)这种爱是广博的。一方面,对于学生群体,不管他的种族、信仰、智商、性别、家庭背景、表现与成绩如何,都应普施师爱的光辉,即“为了一切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对于学生个体,不论他处于波峰还是波谷,不管在他的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应给予全方位关照,不能时冷时热或顾此失彼;关注学生的发展,既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又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与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急功近利,即“为了学生的一切”。另一方面,作为教师须具有对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大爱,关心国家、社会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关注发展过程中面临和出现的问题,正确认识与理解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社会责任意识和人类情怀。

(2)这种爱是无私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没有条件。一个真正的教师爱学生是不图回报的,如同母爱一样,只要看到学生健康成长就感到莫大幸福。因此,无论学生进步快与慢,理解问题对与错,行为方式优与劣,个性修养高与低,都不影响教师对学生爱的付出。即使学生说错话、做错事,孤僻偏执、桀骜不驯时,教师也会用海纳百川之心包容学生,给学生申辩与倾诉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改错的机会。为了教育的需要,教师要努力地忘记学生不愿提及的过去,让他们有信心重新开始;要具有足够的耐心、恒心、决心和信心,等待学生醒悟、改过,决不计较报酬得失。

(3)这种爱是理性的。师爱不以血缘为基础,而是建立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基础之上,用专业的方式表达。主要表现在:①以理解为前提,换位思考。仁师应在师生之间架设理解的桥梁,主动跨越年龄与知识阅历的鸿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冲突。如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的殷雪梅老师就是这样的仁师,她深深理解小学生贪玩好动的天性,不留痕迹地化育一个个在他人看来“无可救药”的孩子,深受学生爱戴。现在中职学生的许多行为都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并且与学校要求不符,这时,我们深入学生之中,了解他们喜欢赶潮流的心理,施以适当的影响,化教育于无形,往往效果更好。②以平等、尊重为原则,用专业的方式冷静对待教育问题。对于学生学习中的障碍,教师应从学科特点及学生学习特点入手,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对于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教师则应从教育心理学等方面探寻问题解决的策略,让学生尽快走出迷雾。绝不牢骚满腹,怨天尤人。

(4)这种爱是慈善的。这主要指教师的态度,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颐指气使,而是平易近人、温文尔雅、平和谦卑。在学生取得成绩时,肯定之中指明方向;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指点之时给予鼓励;在学生面临困难时,帮助之际送上关切;在学生犯了错误时,评点之中充满期待;在学生遭遇挫折时,安慰之中注入信心;在学生需要帮助时,义无反顾,慷慨施以援手。季羡林老先生在任北大副校长时,被新生误认为是休闲的老人,请他看行李近2个小时,他仍面带微笑,毫无愠色。未施教育,仁者风范却让学生刻骨铭心。

基于爱,表达爱,培养爱,教师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学生与教育事业,是专业态度的发端,是教师专业化的第一步。

二、做“智者”——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

孔子说“智者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这里的“人”应是泛指,即一切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客观存在。这里的“智”我概括为四个方面:知人之智、知物之智、知事之智、知世之智。

(1)知人之智,主要是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首先,要认识学生,叫出学生的名字。这是细节,却很重要。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以往学校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常常被学校和老师忽略,自卑感较重。如果老师能准确无误地叫出他们的名字,他们就能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重要位置,明白自己是集体中不可替代的一员,从而唤起其自尊,激发其亲师、向上的热情,教育就容易收到实效。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的基础怎样?现在的缺陷和优势在哪里?有什么想法或疑惑?未来的培养方向如何?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最后,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明确他们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有着发展潜能的鲜活的人,不是单纯的盛装知识浆果的容器。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会处处以学生为本。

(2)知物之智,主要指教师必须通晓相关的专业知识。包括两部分:一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二是与教育教学目的、对象、手段、技术等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师只有熟悉所教学科与专业的知识体系,站在本专业、本学科的前沿,成为行家里手,采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施教。教师还必须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人、什么是良好的公民、什么是健康的人类成员;清楚教育的目的是力图通过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有价值的发展;清楚学生是如何学习和思维的,应如何营造更有价值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清楚国家最新的教育政策法规,学校的办学性质、宗旨与人才培养目标,熟悉学校的组织、制度与文化,有清晰的课程意识、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

(3)知事之智,主要指教师必须有教育机智,那是在深入了解学生与教育规律基础上的游刃有余。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善于发现与分析课堂内外的教育事件,捕捉教育时机,适时施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看到学生用泥块砸同学时,用“四块糖果”引导学生认识错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美国的皮尔·保罗校长看到从窗台上跳下的罗杰·罗尔斯时,用未来“纽约州州长”的预言激励一个有打架、逃学、流浪等劣迹的黑人儿童,成就了纽约第一位黑人州长。

(4)知世之智,指教师应有超然的生活态度。当今世界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各种思潮所充斥,富人、名人、闲人层出,无不影响、搅扰人们的思想和心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很难拥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利,也很难拥有显赫一时的名声和荣誉,更不可能拥有悠闲自得的舒适和安逸。这时,就迫切需要教师具有智者的达观情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是常知足,学习古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用精神生活的富足弥补物质条件的简陋;二是甘寂寞,保持宁静的心态,以书本为伴、以学生为友,在简单中体会生活的真谛,在平凡中品味育人的乐趣;三是尚理想,教师的艰辛在于身心双重劳累,必须有远大的教育理想支撑,才能成功化解重重压力。持于丹教授所说的理想主义态度,把教书育人的辛苦劳作视为一项伟大的事业,不仅看到当下的烦琐劳累,还应看到这种工作的终极目标。

“智者无惑”。当教师对学生、对学科专业、对教育事件与现象、对生活的时代与世界的了解与认识逐步深入,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疑惑和难题逐步减少时,教师就能逐步走向成熟。

三、做“勇者”——培养专业精神与信念

孔子说“勇者无惧”,主要指人内心要足够强大有力,才能无所畏惧。专业化的教师必须有专业的精神与信念,才能在面对教育教学中的困难、矛盾和挫折时,不致灰心丧气。专业精神是一种高度投入、高度负责的工作状态和心灵状态,专业信念是专业精神的升华,是对教育价值或自身工作价值的一种深信不疑的状态(石中英:《准备成为一名卓越的教师》,《中国教师》2008年第23期第6页)。教师勇敢主要表现在:

(1)勇于创新。创新是当代教师的必备素质,中职教师更应如此。中职学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业以岗位需求为指针,岗位需求随市场而变化,市场又因科技、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变化而日新月异,因此,教师必须时刻准备摄取、改组和使用新知,积极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变化,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新思路,探求解决办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追问:“为什么?”“有没有其他办法?”“有没有更好的选择?”“不这样行吗?”时刻用机警的双眼和灵敏的嗅觉捕捉任何一种新观念、新信息,永远站在时代的前沿、学科专业的前沿。还要大胆探索。中职教育是特色教育,要出特色就要探索、研究,超越过去。要研究就要不怕吃苦受累,就要有专业精神支撑,专注、忘我、执着地投入教育改革与创新,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对所从事的事业怀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这就是优秀教师的专业品质。

(2)勇于反思。反思是在高度责任感驱使之下的心灵活动,是专业精神的体现。不断反思、总结是教师成长、成熟的阶梯。孔子认为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叫“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真正的勇敢。教师需不停地拷问:“是否把最重要的内容教给了学生?”“是否采用了最佳的教学方式?”“是否用了仁爱之心关照学生?”“是否言行得体?”“是否伤害了他人?”“是否学到了新的观念和技能?”“是否有所创新?”在拷问中认清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再通过不断改进与修正走向卓越。许多著名教育家都是在这种反思与拷问中登上事业巅峰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不停反思与总结,把帕夫雷什中学建成了孩子的乐园,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成为了不少教师的行动指南。

对于教师而言,“仁、智、勇”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是教师高度专业化的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教师追求“仁、智、勇”境界的过程,就是教师形成专业态度、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专业精神与信念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向专业化迈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走近最理想的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2] 叶小媚,刘国平.中国师德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常德财经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化勇者仁者
他们都是“孤勇者”
仁者爱人
拔枪吧!勇者
音乐教育叙事研究之“叙”的几种类型例说
论高中政治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仁者爱之理』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