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2009-11-10金仁渑

教师·下 2009年9期
关键词:数学家研究性心理健康

金仁渑

随着浙江省新课程的开展,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途径。数学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若能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呢?

一、利用数学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只要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认真研究数学教材,就可以将教材内容延伸并拓展到心理健康教育上来。法国数学家庞加莱写道:“能够作出数学发现的人,是具有感受数学中秩序、和谐、对称、整齐和神秘美等能力的人。”教师要发掘数学中美的因素,如二项式定理中二项式系数的排列中所蕴涵的秩序美、对称美等,函数图象中蕴涵的规律美,天上的星球顺从地运行在圆、椭圆、抛物线及双曲线的轨道中的壮丽的美。并通过多种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

二、利用数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讲述数学家成长的历程,讲述数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奋斗的精神,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什么是崇高的境界。例如,我在讲解研究性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时,给学生讲数学家欧拉的故事。通过讲述欧拉那顽强的毅力、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三、在解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设计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如在讲述“充要条件”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学习成绩好是考入重点大学的什么条件。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白健康心理在实现理想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自觉地摒弃不良心理。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从条件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特别是在分析法证明中,要求学生思考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于它拥有了哪些条件。所以,我认为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教育学生正确归因自己的考试结果,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的勇气。

四、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研究性学习符合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成长动机说”理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哪怕只是一小点,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应变能力,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展个性。另外,教育学生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注意说话的技巧,对别人作出批评时,要对事不对人。通过教育,使学生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五、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师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讲课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获取全体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和配合,促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学会悦纳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他们,选择难度适当的问题让他们解决,要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适时加以表扬,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让他们伴随着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冯利.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英)简·奥格登.健康心理学(第3版)[M].严建要,陈传锋,金一波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

猜你喜欢

数学家研究性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买来的”数学家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爱睡懒觉的数学家
数学家相亲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