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改环节中对学生积极心理因素的培养
2009-11-10叶永民
叶永民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作文教学的评改环节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现象,培养学生写作过程中的积极心理因素,并加以合理利用,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
关键词:作文评改;培养;积极;心理因素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是指在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之后,教师对学生作文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归纳;通过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不够在何处,该怎样修改,从而提高作文水平。作文评改方式多种多样,不论采用哪种方式评改,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恰当地评价学生的作文,就能够真正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从而调整学生写作的方法,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写作。
一、自信心理的培养
自信心是学好写作的前提,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充满信心,思维就比较活跃,写作实践就容易形成良性循环,作品也就一篇比一篇好了。现在许多学生惧怕写作文,缺乏写作信心,导致写作兴趣下降,写作水平止步或退步。因此,提高学生写作信心是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在作文评改中,多鼓励、少批评是调动学生自信心的前提。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种饱含着情感的激励、唤醒、鼓舞,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是需要的,它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的评语多些情感,多些鼓励、表扬和肯定,对于多数写作兴趣不高的学生,无疑是其进步的“推进剂”;老师若妄下断语,很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实践经验证明,肯定的评语比那些批评性评语更有鼓舞性,更能增强学生作文写作的信心,激发其写作的欲望,促进其写作上的创造思维。当然,作文中的不足之处也得指出,但是不必在作文本上写(或写得婉转一些),应放到课堂讲评时不点名地指出,或是面批时个别提出。
二、个性心理的培养
千人一面的文章是没有个性的。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就必须将作文个性化,要么写出新奇的文章观念,要么用新观点、从新角度去写大家常写的内容。
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写作心理,首先,教师要解放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个体语言实践,要能够用包容的态度看待学生的文章,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真实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其次,在作文评改时,教师的评点要到位。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阅读层面、个体情感体验不尽相同,他们对事物的理解、看法就会不同,因此老师给每篇文章写的评语也就不能相同,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评语,如“主题鲜明”“语言流畅”“结构完整”之类,是很难让学生眼睛一亮的。教师评点作文要有个性化的评语,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多元化的、肯定性的评价,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感觉;最后,评语中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要引导学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就要从材料的新颖、语言表达的独特、艺术表现手法的个性化等方面进行评点,鼓励学生写作时选择的角度要做到陈中求新、常中见异、俗中求巧,避免写作实践流于平庸。
三、创新心理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创新心理。学生的写作同样具有创新的心理愿望,只不过有的学生写作兴趣浓厚,创新心理表现明显;而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写作兴趣,基础不好,创造的欲望表现得不明显,这部分学生的创新心理就需要教师引导、调动,才能逐渐表现出来。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评改中就应注意点燃学生心里的创新火花。
在作文评改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搭建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平台。良好的环境能为学生创新心理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使学生去掉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大胆表达,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功愿望,诱发创新热情。我们多数语文教师把“精批细改”作为一次作文训练的收尾工作,学生写出初稿,交给老师,把改错的任务推到老师身上,这样,学生就缺少了“自我改善”“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心理,作文评改应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沟通。采用面批的方式,有其突出的优势,和学生当面谈清、谈透,学生可以谈自己的写作意图,教师的指导也会更富有针对性。此时教师的评点要注意评到点子上,教师站在“高峰”俯瞰学生习作,给学生一个准确、到位、富有启发的评语,这样的评语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能让学生接受和思考,让学生在反观自己的习作时,对自己习作的优缺点有个清楚的认识。这样,学生对教师的评语就有了认同感和信服感,就会对教师提出的意见作相应的改正与弥补,学生的创造欲望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评改也就不会是只“评”不“改”了。让“修改”变成学生写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修改,写作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能在一次次的修改中培养起来,最终写出有创意的作文。
四、自我表现心理的培养
所谓自我表现,主要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展示自己、表露自己,以使自己或他人逐步获取对自我的认同与悦纳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了解自我、增强自我、发展自我。喜欢自我表现是青少年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自我表现并非坏事,并不总是和出风头、爱虚荣划等号,如能充分调动其中包蕴的积极因素,则会在作文评改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重视这种心理实际是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一种承认与尊重。在自我表现中学生通常会超水平地阐发出一些独到的精辟见解,进而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功感和价值感。这种感觉带来的最大效应就是学生对写作活动兴趣的激增。
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表现心理的积极因素,采用学生自评自改和互评互改的模式最为合适。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给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由此可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修改作文,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能动性,是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原则的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的是否恰当,段落层次是否清楚明确,开头结尾是否自然恰当,文章条理是否清楚,前后是否连贯,内容是否具体,详略是否得当,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恰当等方面修改作文,学生把握文章的能力就可以得到较好的锻练。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评改文章该从哪里入手,该怎样判断文章的优劣,某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应该怎样修改,等等,基本上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除了做好自评自改以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互评互改。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很大的,有的擅长写记叙文,有的则擅长写议论文;有的文笔流畅优美,有的则枯燥干瘪;有的思路开阔,有的精于构思,有的善于剪裁……他们的这种单方面优势希望得以表现,得以承认,但他们更应该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知道优势互补会爆发出更大的能量。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范文让作者先进行自我评价,介绍一下自己作文中成功的地方,表现自我,树立信心,还可以就写作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征询同学们的意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论,可以表扬和肯定,也可以批驳其中的缺点,评论过程中可能引起争论,但争论可以使师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认识得到深化,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作文评改课,学生是主角,教师应该特别记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言其实就是自我表现心理的实现。他们在课堂上谈出自己的意见,会感到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尊重,是自我价值的一种张扬,必然激发起心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在写作评改教学中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上起主导作用,在选择学生习作进行点评,或就某个问题点评时,要注意典型性,总结发言要注意肯定学生的自我表现心理,又要制约他们自我表现心理的过度膨胀,避免学生出现自我陶醉的现象。
五、上进心理的培养
教育激励,就是教育者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其特点表现为让学生把外界所施加的吸引力和动力,通过个体自身的消化和吸收,变成一种自身的推动力。俗话说的“上进”实际上就是其自身的激励心理。
在作文评改中,教师要正确理解激励的含义。正面的表扬、赞赏可以激励其再接再厉,继续朝自己的目标奋斗;适时、恰当、中肯的批评同样能给学生以激励。前文已经提到对学生的习作应多鼓励、少批评,但并不是意味着赞赏、表扬的滥用,表扬学生也要看对象、时间、场合。如果无视这些因素,随时随处地表扬学生,这种表扬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会贬值,同时也会造成学生的盲目乐观和自我满足。相反,若教师能够讲究一定的技巧,恰到好处地指出其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让学生明白如何修改会更好,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面对不足和纠正不足的勇气,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和上进心理,比起简单的表扬更能激发其奋进。在实施教学时,可以采取对比批改法,用较差的文章和同班级或同年级的好文章进行横比,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点评一定要具体到位,让学生真正有所得,使学生对老师的点评心悦诚服;如果教师此时的点评“走过场”,应付一番,不但学生没有收获,更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写作的前进动力,教师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把他的文章和以前的文章做纵比,让其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产生激励作用,激发其写作的动力。
教师在作文评改中,应细心观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诱发创造力,培养自信,发展个性,最终使学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朱伯石主编.写作与作文评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 张天定.写作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3]作文评讲中的心理学原理及其运用[DB/OL].http://www.pep.com.cn/gzyw/js
zx/jxyj/xzjx/200603/t20060313_249230.htm.
[4] 胡江霞.论自我表现的时代意义及对表现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1(10)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