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要用“真实”的眼睛看学生

2009-11-10彭元礼

教师·下 2009年9期
关键词:真实教师学生

彭元礼

摘要:新课程强调教育的工具性,更强调教育的人文功能——关注人的生存,使人成为人。教育不仅仅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发展知识,更要“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用“真实”的眼睛看学生。

关键词:教师;真实;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说:“我们的基础教育疯了!”她说搞教育的人竟然不重视科学,不研究孩子成长规律;不仅不重视,反而变本加厉地给中小学生施压,使孩子的身心遭受极大的摧残。她还指出,现在是到了修正空洞说教、对教育观念进行彻底转变的时候了。我们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地正视基础教育存在的误区,找出教育失误的症结所在。

于是开始了新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9年了,我们的教育真正改变了吗?没有。反而变本加厉!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抽考,排名,教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只要能提高分数,什么手段都敢用。“中国的基础教育还在疯!”这句话深深震撼着我,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究竟什么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究竟应该打什么基础?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指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的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评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贡献力量。”

审视我们的基础教育,我们用很功利的教育思想指导着我们的教育行为,而忘却了我们应该进行的是人的教育,是个性差异的孩子的教育,是发展中的孩子的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仅仅是在为学生升学考试打基础,为了学校的名声,为了教师的名次,把基础教育简化成了几门学科的教育,变成了死背教科书、滥做练习题的教育。我们面对活生生的个体生命,却给予了冷冰冰的书本知识的灌输。

面对学生,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时刻关心着他们?我们是否以宽容的胸怀对待每个学生,以阳光般的心态对他们进行引导?我们的课堂是否以人为本?是否努力创设一种具有真实性,易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的课堂心理气氛?我们愿不愿意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是否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其学习情景和心理感受?

教育不是把每个孩子变成钢,而是把每个人的长处发展到极致。我们承认人无完人,但我们总在用成人的思维、用过高的标准苛求学生。长期以来,我们在关注学生短处的同时忽略了学生长处的发挥,较少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需要,这种教育只能孕育平庸。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教师的资质,增强教师的职业素养,用教师的魅力、能力和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我曾经听过一节小学主题班会课——“畅谈理想”。教师以亲切的口吻鼓励学生大胆地谈自己的理想,很多学生都充满自信地描绘着自己想成为科学家、军事家、艺术家、企业家等的远大理想,但有几个同学显得局促不安、吞吞吐吐。教师“耐心”启发未果后,就自己给这些学生作主了,并很冷静地给学生规划未来:“李明,看你体育不错,做个运动员;王丹,你不太适合交际,但可以做个艺术家;刘刚,你爸爸是个厂长,你将来可以做经济学家;程琳,你没什么长处,就只有当农民了……”有时教师急切地用自己价值观和评判标准去安排孩子的未来,希望他们成为“钢”;有时,我们用带有歧视的眼睛让孩子“就那样去吧”。一个教育考察团到澳大利亚去访问,问三个高中生将来要干什么?一个说要开拖拉机,一个说开面包店,一个说一定要当农民。答案是那么的切合实际,是那么的可望可及。我想,中国的学生几乎没有会这样回答的。

教育不仅在传授着知识、技能与能力,更在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形成,陶冶着孩子的心理发展,形成孩子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在学校工作中,我们常常见到两种老师:一种老师兢兢业业,对学生特别认真、特别负责,上课提前,下课拖堂,学生成绩也不错,但学生越学越累,越学越不想学;另一种老师看起来不是特别卖力气,但他们与学生关系特别好,学生成绩也不会差,特别是遇到大的考试的时候,学生发挥得更好,而且,学生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喜悦。由此可见,教师的情感、态度,学生在校园里的幸福感,对我们新的课程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一旦学生公认我们的教师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可亲近的人,教师的威信就自然产生了,教师的人格也就成为无形的教科书,将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长期的甚至一辈子的影响。

因此,作为教师,不要把学生作为争功图利、完成任务的一种工具,要用“真实”的眼睛看学生,用宽容、博大、充满阳光的心境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一种充满美好“前景”的氛围中满怀激情地成长。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城关初级中学校)

猜你喜欢

真实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生写话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