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海外并购泼点冷水又何妨
2009-11-10
夫 子
《应尊重中企海外并购选择》(《环球时报》10月14日)一文,呼吁社会舆论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选择不要过多批评。作者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如何对待金融市场的自由运作,要不要和怎么样保障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以及如何监督金融市场的运作等问题。
中国经济强大了,有些大型企业开始海外并购,这无论对于加速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还是对于提高外汇储备的经济价值,或者对于消除贸易逆差等,无疑都是有益的。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比较晚,对于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还不太熟悉,加上西方意识形态上的先入之见,所以在这几年的海外并购中,中国企业成功的比较少。这都是事实,但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笔者在此不准备分析何以并购成功者少,而是想谈社会舆论如何面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问题。
从国家角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应该得到支持,因为经济的发展直接给国家的税务和社会就业带来了效益,无论一次并购买的是商标、技术还是设备。同时,任何一次并购都是一种直接的资本投入,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如果这个资本是并购者个人的,那么只要他所并购的企业不属于国际和国内基本法所禁止的行业,不危及国家和社会,那么别人就无权进行评价。因为这是一种纯粹的个人经济行为,得失亏盈是个人的选择。但并购的情况却不同,海外并购并非完全是投资者的个人资本,而多是集资并购(或贷款、股票发行)。这就涉及到他人的资本,涉及到股民或银行,那就有一个谁来负责、如何负责,以及如何保障负责的问题。
笔者所处的德国,对境外并购异常重视,不仅有专门的审核机构,社会舆论也非常关注。翻开报纸、专业性杂志,看看互联网,报道、分析连篇累牍。原因很简单,这里涉及到股民和投资人,涉及到社会的稳定,所以人人有权监督批评。其实泼冷水也是一种有效的帮助,它促使决策者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提高自己对决策诸因素的慎重程度。
而中国目前的现实就是,在金融危机之中,各国的腰包扁了,而中国人兜里却仍有些钱,银行也有些外汇储备,中国需要为一些闲置资金找到流向,海外并购不妨为一条出路。但是,中国人多,发展不平衡,国家和个人的经济承受力都很有限,这样的中国和中国经济不想经历太大风浪,也经不起大的风波。而且,经济发展还需要社会的稳定。这时,多几双眼睛帮着审视海外并购的漏洞,总是利大于弊的。▲(作者是旅德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