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激情·青春

2009-11-09胡雪桦

艺术评论 2009年10期
关键词:国华二宝大宝

《战北平》是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张东林先生的半自传体小说《古城春色》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原著中的团长周国华就是作者本人。小说重点刻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支先遣兵团某步兵团二营四连,以连长乔震山为代表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普通军官和士兵形象,展现了1948年初冬到1949年春天北平解放的光辉历程。小说着重描述的是在平津战役前后北京外围战中我军一个基层连队的故事。电视连续剧《战北平》同原著相去甚远,讲述了以团长周国华、连长乔震山为代表的我军四野先遣兵团指战员在和平解放北平的“特殊战役”中,如何争取傅作义部队李昌毅守备一军“起义”的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

刚开始接触这个戏的时候,我只看到了一个大纲。记得在第一次与制片方和主创人员见面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这个戏想说什么?得到的回答是:北京和平解放60周年,是个献礼片,故事主要是想讲一支英勇的连队怎样成为了一支文明的连队。我当时就说,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作品,那就是《南京路上好八连》。接着我提出了两点建议:

1)剧名-改为《战北平》。《古城春色》 可以是任何朝代,缺少指向性。《战北平》名字叫得响,又有特殊的含义。“北平”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大都、蓟、京、中都、京师和北京等等,在民国时期被称为“北平”。因而,它代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同时,“战”是打的意思,而稍有历史知识的人就会问,为什么是“战”呢?北平是和平解放的。是的,解放战争期间,中国的各大城市都是“打”下来的,包括上海和南京,只有“北平”是和平解放。用“战”就是要让人们知道,“战北平”虽然不是一场常规军事战争,但它是一场文化的、心理的、情感的战争。

2)主题-这个戏的主题思想就是:战争是暂时的,北京城是永远的,人性是永恒的。

一.内容和故事

在这样一个主题思想确立后, 我们就必须在准确把握时代真实性的前提下,发挥艺术创造的特殊性,在人性内涵和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在人物命运和故事的情节上下功夫,力图在人物内在性格和思想情感的发展上寻找到一种“必然性”和“宿命感”,也就是属于这个戏的内在特质,使这个“命题作业”焕发新意。作为导演,我努力克服困难,在只有五集完成剧本的前提下开拍,一边拍一边改一边还要自己创作。这之中当然遇到了很多难题,但我们始终要求自己必须牢牢把握住作品的走向。同时,也必须让主创人员的一切创作在一个明确的轨道上运行。剧本是电视剧的命脉。我们对故事情节的结构,剧中人物命运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必须正确地反映人物当时的历史观,让这部军事题材的戏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到真实可信。牢牢地把握好“命运感”——国家和个人的命运,这个戏就有了成功的前提。

在剧中,我给团长周国华在最后劝戒国民党高级军官时写了一大段台词,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和平解放北平需要我们中华儿女的大智慧,大胸怀”。《战北平》这个戏需要的也正是“大智慧大胸怀”。特别在“北平”这个古都问题上,作为中华子孙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瞻远瞩,也看到了国民党傅作义将军为保古都宁为“降将”的民族气节。可是我们不是历史学家,我们是影视工作者,我们的任务是要以艺术的语汇用感性的故事,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在那个特殊年代的人的思想情感活动。在拍摄这部戏时,国民党在台湾还没有赢得选举,我们也不能对海峡两岸的局势做任何预见。但我们相信国共两党的“兄弟情结”是永远的存在,中华民族同根同源,两岸的华人都是同胞兄弟。

正因为如此,在牢牢把握主题思想的前题下,我对情节和人物进行了大胆的全面的调整、删改和重写。把原来的大宝、二宝兄弟俩改为“双胞胎”,这样的改动让这对“兄弟”更具有象征意义和传奇色彩,使故事和人物更富有戏剧性和神秘感;当然,这对演员和拍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难度。不过,这一改动无疑也增加了这个戏的观赏性。

李昌毅是本剧的一个“核心”人物,全剧的动作线就是围绕着如何促使他“起义”和平解放北平。这就需要精心地解剖铺排这个人物的特殊心理,如何让这个“主战派”一步一步地转变,最后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特殊的贡献。如果这个人物可信了,我们的戏就成功了大半。所以,我提出这个人物心理线索的发展,需要加强层次,要当成正面人物来刻画。只有把“反面人物”写好了,“正面人物”才可能可信。

我把原剧本中国民党将军的女儿柳繁瑜喜欢我军连长乔震山的暧昧、隐喻式的表现,直接改为一种在特殊年代、特殊情景下的特殊“爱情”。虽然两人有文化和阶级的差异,却有真真实实的“少男少女”火一般不可抑制的纯情;同时,我也将原剧本中国民党中统特务昆桑对我军团长周国华“情感占有式的游戏”,改为在情节进展中的亦敌亦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和意志的较量。最终,周国华用真诚和信念、品格和理想感化了昆桑,使她弃暗投明。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情理之中”、在全剧的“规定情景”之中。同时,也要刻画出他们的不同,他们情感的碰撞,内心的角力。

另一方面,北平虽然是和平解放,却也是无数的无名先烈们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不能避讳“死”。人物的内心和情感都必须在情景中进行特殊的展现。我对剧中人物的“死”进行了仔细的推敲,使其成为推动人物和故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使得剧情有了惊心动魄的悬念和看点:增加了营长王德的死;增加了周国华的未婚妻谢春晖的死;增加了地下党领导杨剑清的死;增加了国民党106师师长张振民的死;增加副官孙朋的死;增加士兵韦小宝的死;增加了周国华被绑赴刑场的戏;改写了温明顺的死;改写乔震山的死。(可惜由于技术等原因,乔震山的死没有按照我的想法剪接完成,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想让乔震山在爆炸声中升空,他像一个被托起的天使,身下是腾起的硝烟和北京古城。隐黑。应该是全片最激动人心的段落, 这也成了永久的遗憾)。

这些人物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死,增加了剧情的跌宕起伏,揭示了人物的内心,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因而,对这些人物的“死法”,都要细致地安排,精心地设计。除了这些人物的死除了推动了情节的进展外,也反映出创作人员的情怀和我们的美学层次。对战争的场面要求也是这样,我们在展现国共两军的战斗上,要有战争片的真实,但不要血腥。要从美学的角度上去推敲,爆炸、子弹、硝烟、尘土和尸体,都要有美感。因为,这一切都在帮着我们讲故事,帮助我们对这一时代的思辨和理解。

二.题材和风格

我们试图在浩如烟海的军事题材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如何才能拍出一部成功的军事题材作品?我们面临着十分巨大的挑战,而且,是在只有五集剧本和一个大纲的前提下。我不敢奢望,只求能够讲出一个完整的动人的故事,同时,又具有历史的真实感。但我想作一点尝试,就是让这部所谓的“主旋律”的战争题材,散发出一种青春的气息,一种偶像式的时尚感。这同我们戏中的人物是相关的,同我们在戏中传导的思想是一致的,这就是“人性的永恒”。不管在哪个时代,人都有青春,都有向往,都有情欲。其实,人在战争年代才更渴望情感,渴望爱情。情感是沟通那个时代与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通道。

我们剧中的人物,团长周国华也就是刚满三十,乔震山等才二十多一点。为了共和国的明天,他们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那是怎样的一种青春,怎样的一代风流人物!我们的作品就是要体现出这种激情,这种浪漫,这种在战火硝烟中的爱情,这种在历尽沧桑后人的尊严,城市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尊严。我想起了罗马的那些静静伫立的残垣断壁,在夕阳的照耀下,和我默默地对话;我也渴望同北平的城墙、门楼、故宫、天坛对话…一个好的作品一定是令人感动的,首先,创作者自己必须要有感动之心,然后把这份感动完好地纪录下来,呈现给观众,让60年前的那个时代和我们的时代悄悄对话。使我们今天的观众记住那个时代的“雄关漫道”“残阳如血”,以及一个个惊心动魄的“高贵灵魂”。

我们要的风格是“纪实-现实-浪漫”。“纪实”就是照相式的、纪录片式的真实。我们需要这样的“质感”,因为我们还想用一些纪录片。这样我们拍的东西一定要和纪录片有一定的衔接。同时,这也为我们营造一种时代的真实感。也是这个戏的“质感”,美术部门一定首先要牢牢地把握这种“纪实性”。

在景的选择、制作上要讲究,要有时代感。有些戏一定要到实景中去拍,因为,那是做不出来的。老北京的城墙牌楼,天坛故宫等等,都是历史时代背景的建筑特征,一定要想办法呈现在屏幕上。在服饰上,我军的服饰就是要抓住“东野”的特点。部队是从关外进来的,除了装备外,在“狗皮帽子”上也要下功夫研究,每个人的款式、颜色都应该有区别。要有手套和一些耳套。一定要注重细节;国军部队的服饰复杂一点,有傅系部队、中央军、宪兵,还有保安军,一定要按照当时的情况,尽量做到真实。这些史实不允许有任何的疏忽。这个戏的女角色不多,柳繁瑜和昆桑都是现代女性,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她们的服饰要突出这个特点,中西合壁的风格,体现人物的特质,要有美感。在影像的展现上,要有一定的“纪实”风格。特别在战争场面的拍摄上,要严格地用“流动的”拍摄方式,不要固定,要追求动感,纪录感。这样的处理可能在影像会有些“粗糙”,但这是我们的“特殊处理”所寻求的视觉效果。同时,与室内的“精细”的影像形成鲜明对比。

“现实”就是在“纪实”的基础上,强化我们想要突出的东西。就是能帮助我们突出人物,突出那个特定时期的人的风貌的“现实感”。在拍摄、用光上,要突出人。要有油画感。像伦布朗的画,在明暗、构图和用色上,永远是强化重点。电视剧在很大程度上是中景的艺术。就是把人拍好,把人物表现好。同时,让片子有一种“艺术的真实感”,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在这部戏中提炼出的“现实”,是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创作产生的“影片的真实”。

“浪漫”就是要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在世界,那种隐秘的真实和我们创作上的巨大激情。这是需要我们艺术家极其敏感的神经末梢去感悟的,是我们要在共同的创作中去寻找的。也就是要找出展现人物的特殊的艺术处理手段,让我们的人物有一种激越的情怀,让我们的创作进入到一个特殊的艺术的创作天地,让片子有一种独特的表现风格。

打造一部浪漫激情的战争年代的“青春偶像片”,是我们的追求。如果日后,人们说《战北平》是战争题材的偶像剧,我们就成功了。

三.演员和角色

1. 大宝/二宝——蒲巴甲

选择蒲巴甲演“大宝/二宝”,并非是因为我是他的“伯乐”,而是他有演好这对双胞胎的可能性。因为他的气质中有一种“未被开发”的愚钝,可能同他是藏族人有关,他还没有完全沾染上现在都市青年的聪颖。这种“过去式”在大宝乔震山身上是很关键的气质,这就是时代感,是演不出来的。同时,蒲巴甲身上的机智也是人物必须的东西。大宝是个侦察员出身的连长,他忠诚机敏,善于动脑,也有点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这都和演员本身相似。乔震山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把握好他同柳繁瑜的关系,敌对-相知-相恋-矛盾-相爱,这个过程就是人物之间心理演变的轨迹,也是观众要看的“戏”,同时,也是我们想要表述的“战火中的青春”所揭示的“人性永恒”的演绎之一。

二宝这个人物是我在拍摄过程中逐渐定位清晰的。原来的人物设置是“顺拐”的。剧一过半,他就起义了,成了大宝的“影子”。我把他写成了现在的样子:中央官校的高材生,忠于党国,忠于长官李昌毅。他也暗恋柳繁瑜,也爱他的哥哥大宝。但他是个职业军人,不想背叛自己的理想。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他的长官,他的哥哥。最后,他不能想像心目中的“大英雄”李长官“背叛”,而要劫持李昌毅去机场。在剧中,我设计了兄弟在军帐中的“相见”,大宝抓了李昌毅,背后却被一把枪口顶住了。四目相对,那是同胞兄弟十年失散后在战场上的相遇的重要瞬间;我又增加了他们俩的分别,是在二宝用枪劫持李昌毅的关键时刻,大宝出现,用自己的身躯挡住李昌毅。这也是同胞兄弟最终兵戎相见的历史时刻,这场戏,与二宝用身躯挡住大宝的枪保护李昌毅的第一场戏“相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宝和二宝是一热一冷,一个是明朗的,一个是阴郁的,一个是火,一个是水。蒲巴甲恰好性格中有这两种东西。大宝是他光明的一面;二宝是他忧郁的一面。为了要表现兄弟俩的情感和斗争,也为了增加“双胞胎”戏的可信度和观看点,我增写了五场兄弟俩人的对手戏:

1)兄弟相见——十年后,第一次见面。大宝放走了李昌毅和二宝;

2)杀人放兄——第二次见面。大宝进城,二宝追大宝。最后杀“韦小宝”放大宝;

3)狸猫换太子——第三次见面。大宝与二宝在李昌毅家二宝住处换回“身份”,大宝劝二宝起义;

4)兄弟赠言——第四次见面。大宝最后约二宝在饭店见面,再次劝他起义“好好活着”。二宝把积蓄给大宝,让他给父母“修坟”;

5)兄弟决斗——第五次见面。大宝救下李昌毅,他要用“拳头”打醒二宝。

我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用一种真实、平等的视角看待“国共”两边人员。战争年代,兄弟俩人各为其主的事很多。今天,我们不仅仅用不同战壕和不同阶级的角度来分析人物,更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刻画人物,来表现他们的情感。这样,才可能让人物处于一种真实“生活状态”中,并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他们面临两难选择的境地中,挖掘出他们心灵深处的东西。观众要看的恰恰是选择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这些“隐秘的情感”。

2. 周国华-任程伟

选择任程伟饰演周国华,原因很简单,他本身就有一种难得的正气,一种军人的气质。同时,他身上还带有一种文化感。这就是我要的周国华。周国华是我军中层干部在那个年代的代表。他是燕京的高材生,为了让他在保卫北平的战役中更有切身的感悟,我们让他是学习建筑专业的。这样,演员有更多可用的心理依据。他是能文能武的干部,胆大心细,不墨守成规。为此,我改写了“周国华抗命”作为第一集的结尾,让矛盾发展到了极至,首长拔出手枪准备执行战场纪律,周国华面对这一切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终于使首长改变了决定。这场戏,让观众看出了周国华的个性,也为人物定了基调。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指挥员,同时,也是一个极具情感的人:

1)爱他的士兵。他可以因为乔震山违抗命令,狠狠踢他一脚;也可以为他洗手擦脸,为救他不惜自己的安危;

2)爱北平城。这是他的故乡。不用任何人告诉他,他明白北平在中华历史上的意义。他遵从“野司”的决定,放下他的英雄团,到敌人的心脏里去完成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

3)尊情重义。在“情色”面前,他始终把“使命”放在第一位,显示出他的品格和忠贞的情感;同时,这个铁血男儿也具有侠义柔肠。他感恩,他重情,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救昆桑,终于感动了他的初恋同学,促成了她的起义;

4)尊重对手。在做李昌毅的工作时,周国华充分地估计到各种可能,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终于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5) 智勇双全。战场上他慎密思考,运筹帷幄,机智勇猛,有胆有识;战北平,他机智敏捷,细心果敢。在面对危机和艰难时,总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

周国华是整部戏里的一个主轴,他始终牵引着“贯穿动作”。

3. 李昌毅-张宪衡

张宪衡是我喜欢的舞台演员,1980年代在上海舞台上曾同我父亲胡伟民合作过,也塑造过出色的银幕形象。出演李昌毅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在年龄感上有一定的挑战,虽然,我们可以有一个“老将军”,但在军人的形态、步履、语言上都要强调他的敏捷、利索、干净。在拍摄上,少用近景和顺光,帮助演员顺利完成创作。首先,不能把李昌毅写成一个败将,他是抗战的英雄,回城不是“败退”而是接到“国防部”的命令,这样,这个人物才能同我方人员站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对话。在看了大量资料后,我为李昌毅设置了几个转折点:

1)军事。李昌毅从口出狂言“在燕山脚下摆开架势和共军决战”到认识到“军事上,国军并不占优势”;自己的一个师被迫留在城外,被“共军”全歼,师长张振民自杀殉职;北平被围,26万部队蜷缩城中。

2)情感。他百思不得其解,他周围的人,包括自己最宠爱的女儿——信奉基督的留美军医,都亲“共军”;他的太太也让他留后路;他的老师于厚仁劝说“选择和平”。为此,我增加了李昌毅同女儿、太太的感情戏,以及同于厚仁“喝酒”、“下棋”、“谈张振明师长”等戏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同时,展现他对部下和北平城的感情。我为他的守备一军树立的口号是:“官不离兵,兵有首。兵不离地,地能存。”

3)军统。以王经堂为代表“保密局”排斥异己,时时监视李昌毅和他的部队。抓乔二宝、审柳繁瑜、阻止他回城。为了表现李昌毅和乔二宝的个性,突出两人的感情,我重写了二宝的被抓。把原来李昌毅同意王经堂带走乔二宝,改成了李阻止王抓二宝。而二宝为了保护李昌毅,决定自首,承担放走大宝、杀小宝等罪责;我还增加了王经堂审讯柳繁瑜,告诉她是她的养父李昌毅杀死她亲身父亲的戏,以达到瓦解他们父女的目的。所有这一切都让李昌毅在决定“和平起义”上,加重了砝码。

4)葬礼。增加了李昌毅出城参加我军为“张振明师长”举行的葬礼。这是李昌毅人物转变的关键场次。我增加这个情节,一是要表现我军是仁义之师;二是要刻画李昌毅也是个有情有意的人;三是我方不抓前来吊唁的李昌毅,而是由我军“首长”同他见面闲聊,象是随意一说:“拿下天津指日可待”。这对李也是致命的一击。“张振明师长”这个没有出现的人物的设计,就是为了给李昌毅转变铺垫的又一个台阶。

5)兵变。终于,经周国华的努力,李昌毅同我军“首长”见面密议“起义事宜”。我增写了这场戏。让首长和李昌毅正面“冲突”,并让他最后说出:“我戎马一生早已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只要是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我个人的荣辱又算什么?”首长握住了他的手:“李司令,历史和人民会记住您的。”

至此,李昌毅的起义终于水到渠成。

4. 柳繁瑜-李小璐

李小璐是在美国长大的,我曾经想在另一部戏中与她合作,这次让她演柳繁瑜也算是顺理成章。柳是留美的军医,我们又把她设计成是基督教徒,让这个人物成为一个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她对父亲李昌毅说:“我上战场是救人的,不是杀人。”被俘后,在解放区的几天时间里,她帮助救伤员,在同乔震山、周国华的接触中,对我军、对共产党产生了新的认识,自然而然地成了最早“和平”倡议的支持者。正如周国华对乔震山所说:“也许她可以起到你们十个连都起不到的作用。”

柳繁瑜和乔震山的爱情是全剧的看点之一,也是我们重点刻画的人物关系,是体现全剧思想的一方面。为此我们设计了她和乔震山之间“相对-相争-相知-相爱”的过程:

1)相对。两人在一场救婴的大火中初识、敌对;

2)相争。俘虏后,柳在我军驻地救周,使乔对她另眼相看。乔发现柳是李的女儿;

3)相知。城中,柳帮助我侦察兵出城;

4)相爱。医院,乔受伤后柳对他精心照顾,两人倾心。

5. 昆桑—侯宏澜

选择侯宏澜是因为她本人的气质与我心目中的“昆桑”很接近,冷艳、敏感、神秘。昆桑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她曾是进步青年,然后参加胡宗南的青年团,进而加入国民党。最终,成为中统北平特派员,执行监视“傅作义-李昌毅”的特别任务。没有想到,她的对手却是她昔日燕京大学的同学/男友周国华。我把这个人物从原来的阴险狡诈、对周国华死缠不放、令人讨厌的“女特务”,调整为一个“为爱所动,为爱所困,为爱选择正义”的女人。我们要塑造一个复杂的艰难成长的人物,她面临“选择”。是周国华打动了她,让她看清了眼前纷纭的局势,在面对“情(爱情/国情)”和“党国利益”上,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她的存在是对周国华的一个衬托,也是对周国华的一个考验。他们俩人的特殊关系能产生一些别致的戏,独特的感情。把这个人物刻画好了对全剧主题是个补充,战争是暂时的,爱情是永恒的。

昆桑是一个“外冷内热”的女人。她刚强果敢,但在周国华面前,却又那样优柔愫情。这个人物一定不能演“脏”,不然,她回不来,不可能“投诚起义”。

6.大杂院的人物

大杂院的戏,反映出北平当时民众的现在四家人物太多,可以删去一家。大杂院里的演员全部要找北京人来饰演,因为,那种“胡同里”的感觉、言语、体态,是外地人很难模仿的。要有地道的老北京味。

我把温明顺改成北平人,让他是戴大妈的儿子。这样,当乔震山被大杂院的人救起养伤时, 并渐渐判断出戴大妈就是牺牲的战友温明顺的母亲时,一定是一场催人泪下的戏。此前,是他没有让路过家门口的温明顺回家看望他的母亲。

7.地下工作者

现在 “地下工作者”的戏和人物都没有戏剧冲突,没有惊险感,顺拐单调。 是为了推动情节,也是为了塑造人物,我作了有几个重大改动:

1)Jenny 叛变。在王经堂军统特务的威逼下,为了救她惟一的弟弟,Jenny供出了组织。

2)杨剑清之死 。地下党领导人杨剑清反复告诫周国华注意安全,最后由于叛徒出卖误中埋伏,服毒自尽。 当王经堂问他谁是他的上级时, 杨剑清说完“这座城市-北平”。死去。

3)二宝杀孙朋。李昌毅“出城”后,顾贞雄利用孙朋的关系占领了李昌毅的司令部并诱捕了李部的高级将领。周国华果断用昆桑“调出”了顾贞雄,又安排了二宝进入司令部用“李昌毅”的手谕,惩杀了孙朋。

4)马文凯之谜。周国华“被捕”后,昆桑等营救失败。救周国华几乎成了“死扣”。地下党只有动用最后的关系,救周国华。于是“东城区司令马文凯”这个中央军的将军,一直同李昌毅是对立的人物,漫不经心地从顾贞雄枪口下,挽救了周国华的生命。傅作义决定“起义”后,他却又坚定地离开了北平。马文凯是“谁”?

总之,我以为《战北平》这部戏需要我们以一种极度的热情投入到艺术创造中。 既要有思想性也要有 观赏性。我们必须要让这部作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人性内涵和文化内涵。在“大处”要严格把握历史的真实;在“小处”上要尽量地展开艺术的想像。使人物命运的刻画正确地反映出我们历史观,同时也让观众认为可信好看,惊心动魄;这部戏有很强的“悬念”就是北平的命运,剧中人物的命运。紧紧抓住每一集的“戏剧动作”,在动作中展现剧中人的思想情怀,以及我们创作者的思想情怀。

胡雪桦:著名导演

责任编辑:冯 佩

猜你喜欢

国华二宝大宝
甘为艺术付平生
国华印电DEH系统伺服阀故障处理与分析
别让劳动者流汗又流泪
鳄鱼大宝
发光的河蚌
大宝二宝做衣服
爱情魔术
爱情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