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矶御道话兴亡

2009-11-09

青春 2009年7期
关键词:观音阁永济幕府

刘 水

燕子矶位于南京城北约8公里处的长江之滨,自古以来是进出南京的水上要冲之一。往来航船,樯桅如林,帆影蔽天,是个相当繁华的港口集镇。又因矶崖临江,地形险峻,是扼守南京北大门的军事要塞。因此,古往今来,从商贾游子、文人雅士到帝王将相,来此游览者不计其数。其中就有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玄烨、清高宗弘历。可见燕子矶在帝王心目中之地位。

当年帝王登矶御道留存至今。入燕子矶公园大门,呈现眼前的是四季开花的花圃,花圃右侧,有一石阶蹬道,通向矶顶;拾级而上,登临山腰,见一圆门,上书“南巡蹬道”四字,表明当年皇帝就是经此道登上矶顶的。

遥想当年,皇帝登矶,前呼后拥,冠盖如云,好不威风!然而,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却是微服出巡来到燕子矶的。传说,他登上矶顶后,碰到一批考科举的学子,在以燕子矶为题咏诗联对。有人说,燕子矶兮像秤砣。此言一出,众人都被“砣”住了,再也想不出好句子续下联。朱元璋心领神会,在他的脑海里涌出了如下诗句:

燕子矶兮一秤砣,

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挂钩,

称我江山有几多!

这首诗已被收入《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词典》,被认为是朱元璋写得最好的一首诗。像民歌一样,通俗易懂,然而又是何等激昂,何等气概,而又何等自豪!具有如此“雄风”的诗作,只有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这样的皇帝才写得出来。诗如其人是也。朱元璋面对大好河山,深感来之不易,即使用长虹作杆,弯月作钩,燕子矶作砣,也难以称出江山之重!反映了诗人作为一国之君的豪迈之情。

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如此爱国爱江山,可是他的后代,却不争气,不到三百年,而亡于清兵之手。入关后的清朝第二代皇帝康熙,来到明故都南京,登临燕子矶,面对大好河山,却不忘前车之鉴。他在《过金陵论》中写道:“使有明艰难创造之基业未三百年而成丘墟,良可悲也!”由此得出“天心之可畏,地利不足恃”的历史教训。所谓“天心”,实际上是“民心”。民心向与背,是国家兴亡的根本因素。唐太宗曾把自己比作船,把老百姓比作水,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失去民心,长城也好,长江也好,“地利”再好,也不“足恃”,腐败的王朝终将覆灭。

康熙皇帝也算是位明君,他在六巡南京期间,鉴于明王朝因腐败而亡国的教训,严惩贪官污吏和渎职官员,训诫地方官吏,廉洁奉公,体察民情,为民解困。他每次来南京,都要减免当年赋税,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当年的江南总督王新命率众官吏联名树立“诫牌”于鼓楼亭上,以示铭记“圣谕”。

然而,清王朝历经三代盛世后,其子子孙孙也难逃朱明王朝以及历代王朝之命运,因腐败而走向灭亡,使旧中国沧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当你沿着帝王走过的“御道”,登临矶顶,面对滚滚东逝的大江,会生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

延伸阅读

明清之际,幕府山,燕子矶沿江风光名胜最受游客青睐,帝王和达官贵人亦争相在燕子矶江畔揽胜。清代选定“金陵四十八景”,该地便占了六处,分别是“燕矶夕照”,“永济江流”,“幕府登高”,“达摩古洞”,“嘉善闻经”、“化龙丽地”。幕府山、燕子矶沿江山岗构成南京城北的一道天然屏障。明代修改外城郭,从上元门、佛宁门、观音门到姚坊门(今尧化门),基本上是利用沿江的山脉为屏障。清末,幕府山、燕子矶风景名胜区受到冷落,沿江岩山十二洞,仅剩三洞。明代史料所记载的水云亭、大观亭、寿亭侯庙、关王殿等已废圮不见。新中国成立后,幕府山景遭到了破坏性开采。1998年,南京市和栖霞区人民政府成立幕府山管理委员会,明令禁止开采山石,并斥巨资“补山补绿”,幕燕风景名胜区逐步得到恢复。

2007年4月,幕燕滨江风光带项目建设拉开了新的帷幕。整个风光带以“揽胜抒怀、赏今怀古”为主题,利用“一轴两带六大片”空间结构,合理组织用地布局和资源,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有机整体。

一轴——滨江路绿轴

两带——山体景观林带和水源保护带

六大片——水上运动休闲区、湿地生态游览区、佛教文化展示区、旅游度假休闲区、名胜古迹游览区和旅游商业服务区

幕燕滨江风光带将充分发掘风景资源优势与潜力,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植物恢复和植物景观培育,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游览体系,可持续地利用和开发风景名胜区的景区资源。

景点点滴

[观音阁弘济寺石刻]

观音阁位于燕子矶公园之西,初建时由七根柱子凌空托起,又名“七根柱”。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依山筑阁,名“观音阁”。明正统初,就阁建寺,名“弘济寺”,后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避乾隆皇帝讳更名为“永济寺”。观音阁院内,一泓清池,池边垂柳微拂,顺池边曲径直上,便可到观音阁,大殿门额书“永济江流”,为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永济寺西侧有一青砖台子和一条铁链,相传明初皇后马娘娘及军师刘伯温曾来这里,留下了“铁链锁孤舟”、“马娘娘梳妆台”等传说。

观音阁最有趣的一处天然奇景便是蛤蟆石,此石从北面看,像一只蹲伏于地的蛤蟆,从河边往上看,像是一只张口欲食的蛤蟆。

观音阁旁尽为绝壁,危石半空。

弘济石刻位于燕子矶永安村3号,今南京市血吸虫病防治医院内。原永济寺遗址上,有乾隆御题碑石刻3处、石刻观音像1处、游记碑1块、摩崖石刻3处,保留至今。据史载,游记碑为长白觉罗雅尔哈记,江南拙老人蒋衡书,据史载,石刻观音像为吴道子所画。崖壁上还有“悬崖撒手”、“觉岸”及清道光六年(1826)黄文涵题名石刻。1992年,弘济寺石刻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头台洞]

头台洞距观音阁之西。进入头台洞大门,迎面便是凤凰峰,又称石观音,沿石阶攀登便到观音洞。头台洞以大地为平台,洞深12米,宽10米,洞内又有可容3—4人的六祖洞。头台洞入口在山脚,出口在山腰,洞中蜿蜒曲折,洞中有洞,洞中套洞,亭台楼榭,汀廊曲折,有“龙牙滴水”、“犀牛望月”、“象鼻洞”、“明代武士”、“仙女出浴”等景观。

头台洞洞口有佛殿,建于明代,洞外岩壁上有一巨型“寿”字,传为明朱元璋手书。字旁有一碗口粗薜荔,其藤蔓枝叶茂密,将洞口上方约30平方米岩壁覆盖得严严实实。

[二台洞]

东距头台洞里许,依岩构屋,内凿观音龛,洞中有洞,深不可测,相传可通京口(镇江)。洞内原有明万历年所刻吴道子绘童子拜观音及秀岩山人李言恭所写《般若经》石刻。其中,童子拜观音石刻于清咸丰年间被毁,后由湖南人按拓片捐资重立,现存于三台洞洞口右侧。

责任编辑 青鸟

猜你喜欢

观音阁永济幕府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山西“永济好面”成功入选《乡村振兴品牌强农》巡展活动
董旭光永济调研农牧产业项目
THROUGHOUT THE SPREAD OF NEO-CONFUCIANISM TO SEE JAPANESE’S WISDOM
观音阁屡经洪水屹立不倒
唐代诗人之“永济现象”
中车永济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观音阁水库输水隧洞方案选取
观音阁水库输水工程兴利调度方案分析
A Two-Ocean Mediterran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