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当前艺术教学中“课程资源整合”的几个误区

2009-11-05罗才斌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美术新课程

罗才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艺术课程有了很大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以往艺术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局面。新课程理念倡导课程资源应该有效进行整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运用就为艺术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更先进的教学手段及技术上的支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进行课程整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教学走进了整合的误区。

一、课程整合的程式化、盲目性

在一次市级艺术教研活动中,笔者有幸听了一节高中音乐课,课题是《民歌欣赏》。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欣赏《茉莉花》后播出了一段春节晚会中“千手观音”舞蹈的视频,学生观赏后,教师要求学生用美术作品的形式进行体验这一舞蹈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画纸进行创作舞蹈造型动作。评课时,得知教师的初衷是为了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实现音乐和美术课程的整合。其实,这一教学环节完全就是形式主义,而且对课程整合也有误解,最终的效果并不好,学生也没有得到真正的体验。若换成师生共同用身体语言、舞蹈动作来体验“千手观音”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再譬如,有的美术教师为了能让美术和文学的综合,竟把作家请进美术课堂。教师是花了不少精力来准备这堂课,也有的教师很赞赏,可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被请来的作家在课堂上只是个摆设,没有真正发挥课堂效益,而且这一做法不切合教学实际。我们知道,这是节美术课,不是文学欣赏,很显然这是盲目的举动,是课程整合程式化的体现,误认为课程整合就是1+1。在教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课例。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资源都能整合到美术教学中来,而应该遵循新课改的理念,根据美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将与具体教学活动有关的资源进行挑选和甄别,选择优质的部分资源进行整合。这些资源必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相适应,否则必然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背道而驰。课程整合并不是课程资源的相加,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搞形式,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原则性,否则非但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目的,相反会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教学的效果,最终阻碍课程改革的进程。

二、课程整合缺乏统一性、主体性

一堂艺术课,一个教学知识点,与之相关的课程资源也许会很多。为了能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激发学生的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引用一些边缘课程资源应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课程资源的引用时,必须进行整体的设计,要有系统性,要突出主体。一切资源在整合过程中要分清主次,次要资源要服从于主要资源。否则会让我们走进“课程资源的混乱,缺乏统一性和主体性”的误区。

如笔者听到的一堂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师在讲《画出荷花多样的美》 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教材中吴炳的《出水芙蓉》、齐白石的《荷塘》及潘天寿的《映日》三副作品。三副作品均描绘的是“荷花”,由此引出描绘荷花的诗词作品:“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教师的思路应该是很好的,美术内容与文学内容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有很强的关联性,但可惜的是那位老师却用了近半节课的时间来提问、解释诗词作品,似乎是上了一堂语文课了,一堂美术课就没有“美术味”了。

后来,那位教师在分析宋代吴炳的《出水芙蓉》时,又引出多位现代工笔花鸟画画家及其作品,并对这些作品做了分析。此时,我们听课者也糊涂了,不知这堂课的重点是什么?更何况学生呢?

很显然,这些课程资源的利用缺乏主次,没有主体性。根据高中美术教科书的设计安排,在这一课中,吴炳、齐白石、潘天寿的作品就是主体资源,引用的诗词和现代工笔画作品应该是次要资源。次要资源只能是起衬托、延伸教学内容的作用,要服从于主体资源。具体地说,一般情况下美术教材的内容和编排都经过本学科的专家选择、论证和加工,其中的知识都是经过长期的学科发展和教学实践证明,是美术学科知识中最重要、最适合教学的部分,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在课程资源整合的具体操作中,应该以教材为中心,其他资源要服务于教材,而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整个课程资源整合应该在艺术教师的整体规划之下,有组织地实施,使各种课程资源共同形成统一的、系统的、主体突出自然有序的课程资源体系。

三、课程整合缺乏一定的经济性、时效性

纵观今天的各类教学评优比赛课,应该说主导思想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顺利进行,激发艺术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并为同行们提供学习的机会,这无疑是好现象。而好的教学也常给予我们启发,其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使听课教师受益匪浅,并具有推广价值。然而,有些教师却违背了这一初衷。如2004年12月,在全国第五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会上的一节《让我也当一回服装设计师》美术课,美术教师为了准备这节课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经济投入一万一千元,上课那天“随从”就三个人,上课的各种道具就五大箱,看了这种情境真叫人觉得累。最后的教学效果暂且不说,就时间和经济投入上来说就值得我们思考。在教学实践中这类的课例很多,笔者就不一一列举。实际上这种教学行为并不符合教学实际。试问:在日常的教学中都能这样准备吗?不,不可能,这也不现实。一堂好课不一定非要大的投入,简朴实用照样可以出奇制胜,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把简单的教学变成复杂的教学不是新课程的理念。以尽可能少的经济、物质资源、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才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资源的整合不是资源谁用的多、谁投入的多就是新课程新理念,资源过多、过滥只能是资源的浪费,甚至对学生在思想、学习上也会增加负面影响。因此,在艺术课程整合教学时,应充分考虑自己课程的实际情况,讲究资源的时效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资源应有的拓展补充作用,真正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四、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的滥用

现今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它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应用到教学中,有时的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滥用这种手段。任何事物均有度,一旦超越了这个度,效果必会适得其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就是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甚至一堂课过分的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在绘画课中,原本完全可以由教师自己现场示范的绘画步骤却换成了计算机演示,其实学生仅仅通过观看计算机演示是很难感受、理解绘画过程的。在音乐课中,原本可以教师自己试唱的却播放影碟来替代。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学生很难对这些艺术作品有深切的感受,只能是被动地接收计算机的灌输,从而出现机器代替人的情况,这就是在课程整合教学中常出现的信息技术的滥用。这种单纯的把课件由投影机投射到屏幕上,通过操作计算机演示给学生看的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只是用屏幕代替了黑板,但是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接受者,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没有根本的改变。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克东指出:“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艺术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叠加,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艺术教学的“融合”,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师不易表述的内容,这样才会带来很好的效果,不是用计算机来代替人的教学行为。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能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根本没有必要把信息技术往上凑,否则就是走老路,换汤不换药。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而要明确整合的目的。教师首先要树立全面的课程资源观,注重从学生的生活背景、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知识的感悟能力等方面对教材加以拓展、延伸和补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活动。其次,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都应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增长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

总之,艺术课程资源的整合是实施艺术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不是课程改革的目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作用,并将它们合理、高效地整合到艺术课程系统中来,切实地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从而促进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文军,李云淑,王俊.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董毅,邬旭东.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反思[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仲信生.《美术课程资源整合》续”[J].中国美术教育,2005,(1).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美术新课程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美术篇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