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研读和使用新教材的点滴体会

2009-11-05杜建芹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新教材化学教材

杜建芹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要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形成一定的科学价值观。

对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笔者在使用和认真研读过程中感触颇深,体会到了新教材的种种特点,在此与各位同行交流、探讨。

一、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

1.紧密联系实际,反映化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把许多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便学生能学以致用。比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后的“调查与研究”栏目中,设置了四个活动项目。这些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帮助学生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写小论文、编写小报的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如,“有机合成材料”中,在介绍了合成材料的出现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的同时,说明有机合成材料的不合理使用也给我们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如白色污染问题。并指出了治理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化学在造福人类和社会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要求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知识的逻辑顺序符合学生生理发展顺序和认识规律。世界是物质的,丰富多彩的,它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而物质又是千变万化的,但化学元素是不变的;物质又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的基本粒子构成的。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并且化学变化中伴随能量的变化,化学能与热能、光能、电能等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化学能又是可以利用的,等等。新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这些观点。

现在使用的新教材以元素、三大基本粒子、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与能量为核心框架,将元素化合物和质量守恒定律的有关知识穿插其中进行编排,使得学科的结构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教材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注重从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实用价值。比如,在元素化合物部分,对氧气、氮气、稀有气体、水、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碳酸盐、常见的酸和碱、化学肥料等介绍了各自的主要用途。温室效应以及乳化现象等也被加入到了新教材中,让学生对生活环境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新教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注意到学生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发展性以及学生的可接受性,不再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如对“酸”、“碱”、“元素”等定义的处理不象旧教材那样,尤其是对“酸”和“碱”的处理,是在得出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碱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后,分析酸和碱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时,剖析酸和碱的本质,从而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酸和碱。新教材这种由浅入深、从具体到一般的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图文并茂,新颖美观;信息丰富,可读性强

1.图文并茂,新颖美观,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中添加了一定数目的彩图、章头图、插图以及一些实物照片。比如,在第一单元前面的彩图是一张小猫栖息在2200℃火焰之上的照片,学生看到这样的照片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未知事物的欲望。为了开拓学生的眼界,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隔热板是用一种特殊的化学材料(聚硅氧烷)制成的,并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详细介绍,这样即向学生说明了化学是材料科学的基础。还有第六单元的章头图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它是我国的十大名画之一,至今仍不退色,从而说明了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还有门捷列夫把一百多种元素构建成了一座七层的元素大厦,非常新颖,有很强的立体感,形象直观。

2.插图对比性强,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新教材中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章头图是一张风景图:蓝天、白云、青山、绿草,风景优美,让人心旷神怡。而课本图3-26、图3-32、图7-28、图7-29中的情景让我们触目惊心。通过这些图片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3.彩图形象生动拟人化,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比如,在第四单元介绍离子的形成过程时,加入了拟人化的插图,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这样把微观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三、体现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1.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能够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发展的要求。新教材在第三单元课题3后添加了设计家庭小实验的内容:自制简易净水装置。所需原料都是生活中随手可得的一些物品,整个实验的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没有安全隐患。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自我动手的能力和体验成功的喜悦。而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并不是把定义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让学生进行思考、猜想有三种可能存在:大于、等于、小于,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在观察到的事实中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紧接着,教材在后面通过“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和“镁带燃烧”两个实验进行质疑,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变化中各物质的量的关系。

2.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使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新教材提供了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观察实验、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还可以通过调查、访问等获得信息。教材中还增加了不少图表的信息,如第三单元课4中的两个图和一个表格,让学生很快了解到我国大部分城市用水紧张的情况;还有第七单元把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直观地表达出来让人一目了然。总之,这些图表的插入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教材要说明的化学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初步学会了获取信息、加工信息,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猜你喜欢

新教材化学教材
教材精读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奇妙的化学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