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大国六十年的回环

2009-11-05席宏斌

决策与信息 2009年10期
关键词:苏联英国

席宏斌

以60年为一个甲子,社会进行周期性的变化。这一现象不只出现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以英、美、日、德、法、苏为例,考察近现代300多年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其中的规律性演变。

英国

英国仅以换了一个国王的代价,便完成了革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为简单的一次革命。

公元1688年对于英国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年份。

这年7月30日,议会两党的7位政治要人邀请荷兰执政,奥伦治的威廉军队前来英国,帮助捍卫英国人的自由。威廉登陆英伦后,原先执政的国王詹姆士二世逃走。英国仅以换了一个国王的代价完成了革命,史称“光荣革命”。

1688年的革命之所以光荣,在于它没有流血;1688年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完成了1640年以来未完成的历史任务。在此之前,英国经过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议会和王权的争斗。

“光荣革命”后,根据议会的条件,威廉宣布接受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国王根据议会的条件登上王位,并服从议会的法律,议会的主权得以确立。从此以后,国王属于议会,而不是议会属于国王。

“光荣革命”中,不仅专制的王权消失了,连独立的王权也消失了。从此以后,一个人统治国家的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代表各阶层利益的议会。这一年堪称英国的“新世纪”元年。

1688年以后,英国开始推行君主立宪制度。

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基本框架。

1689年,《兵变法》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国王对军队的控制权。

1694年,《三年法案》使议会成为一个限制王权的常设性立法机构。

1701年,《王位继承法》使议会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表明国王不再是世袭的当然产物,而是由议会来作最后决定。

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成为权力中心。英国的责任政府制度即内阁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汉诺威王朝入主英国后,内阁首相与两党政治出现,表明英国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制度基本确立。此后,英国结束了国内长时期的政治纷争,开始全力对外扩张。

公元1748年,英国进入“新世纪”的第60个年头。在此前后,英国社会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1733年,即“光荣革命”后的第45个年头,英国机械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拉开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

1765年,即“光荣革命”后第77个年头,织工哈格里夫斯改革纺纱技术,制成珍妮纺纱机。

1769年,“光荣革命”后第81个年头,机械师瓦特发明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真正进入了机械生产时代。

此后,工业革命不断深入,直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工业化过程基本完成。

和国内工业化浪潮相比,英国的对外扩张步伐进入“新世纪”第60个年头出现实质性的变化。从这时起,英国开始积蓄力量,准备走出欧洲,与法国争夺世界霸权。

公元1756年,即“光荣革命”后的第68个周年,英国与法国打响了争夺世界霸权的“七年战争”。

英国的战争目标非常明确,即全力争夺海外殖民地,并对殖民地的贸易实行垄断。

战争开始后,英国的军事优势尤其是海军力量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在北美,加勒比以及印度的陆战中,英国取得胜利;海战方面,从1759年起,英军先后击败法国地中海舰队和大西洋舰队,到1763年战争结束时,英国以胜利者的姿态与法国签订了《巴黎和约》。这个合约奠定了英帝国的基础,英国从此牢固树立了全球殖民霸权和商业霸权。在“光荣革命”60年以后的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人开疆拓土,用战争构筑起庞大的殖民帝国。它与工业革命相辉映,使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构筑起整个殖民地商业贸易体系,大英帝国正式称雄世界。而这一切巨大变化,正处在“光荣革命”60周年前后。

美国

美国成立于1776年。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投票通过了托马斯·杰斐逊等5人起草的《独立宣言》,7月9日在费城公布,庄严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和自由的国家。

美国成立的前一年,1775年4月18日,英军在列克星敦遭到马萨诸塞民兵的阻击,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打响。这场战争直到1783年才宣告结束,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836年,美国进入建国60年,此时的美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1836年3月2日,在美国人的授意下,得克萨斯人召开代表大会,宣布脱离墨西哥独立,建立“得克萨斯共和国”,并征召了一支6000人的军队,由美国总统杰克逊的朋友萨姆·豪斯顿任总司令,与墨西哥军队作战。4月21日,在美国军队的协助下,豪斯顿取得圣哈辛托战役的胜利,俘虏了墨西哥总统桑塔·安纳,迫使他签订了承认“得克萨斯共和国”的条约。1845年12月29日,面积达39万平方英里的“得克萨斯共和国”并入美国,成为美国的第28州。

得克萨斯并入美国不过是美国领土扩张过程中的案例之一。美国的领土扩张实际上从美国建国第27年就开始了。

独立战争结束时,美国的版图只有大西洋沿岸的80多万平方英里。1803年,美国购得了“路易斯安那”,使美国的版图一下子扩大了一倍还多。此举迅速激起了美国人扩张领土的欲望。

1819年2月22日,内外交困的西班牙与美国签订《佛罗里达条约》,以500万美元的售价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属地和对俄勒冈地区的要求一并卖给了美国。东西佛罗里达共5.8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从此并入美国版图。

美国建国60年之前的领土扩大都还属于“巧取”,建国60年以后,羽翼渐丰的美国领土扩张由“巧取”变成了“豪夺”。

1846年,美国经过十多年的拓殖活动,与英国签订了《俄勒冈条约》,以北纬49度为英美在俄勒冈地区的分界线。美国获得了28.55万平方英里的土地,1859年,俄勒冈正式加入联邦,成为美国第33州。

得克萨斯“独立”后,美国对墨西哥步步紧逼,不断提出割让土地的无理要求。1846年5月,遭到拒绝的美国向墨西哥宣战。1847年9月美军攻占墨西哥首都。1848年2月,美国迫使墨西哥签订条约:墨西哥割让出55%的领土给美国。包括如今的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犹他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科罗拉多州和一部分怀俄明州在内的52.9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作为对墨西哥失去土地的精神痛苦补偿,美国付给墨西哥1500万美元。

之后,美国又用类似的方法继续扩大它的领土。

美国在迎来开国60年之际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出现在政治领域。

1828年,西南边疆的行伍英雄杰克逊当选美国第7任总统,此时正值美国建国第52年。杰克逊对美国建国以来由社会上层垄断官职的风气不以为然,主张实行官职轮流制。因此,杰克逊改变了以往历届总统很少撤换官员的做法,淘汰腐败昏庸官员,大量任免官员,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向普通人敞开了仕途大门。但是,这种初衷良好的官职轮流制与后来的政党政治紧密结合,开创了美国政治“分赃制”的先河。

美国建国60年之际,影响最为广泛的事件便是印第安人的“眼泪之路”。

杰克逊政府向普通人开放仕途之路的同时,却将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逼上苦难与死亡之路。

18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一个《印第安人迁移法案》,授权总统和各州用西部未建州的公地交换东部印第安人的土地,将印第安人迁移到遥远荒僻的西部。

随后,数亿英亩印第安人的土地被依法剥夺,近5万名印第安人被迫西迁。

1831年,即美国建国第55年之际,居住在密西西比州东部的绰克托人被迫交出家园,离乡西迁,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迫西迁的印第安人部落。之后,陆续有数万人被迫西迁。杰克逊政府口头上保证印第安人自愿迁移,实际上却动用军队和民兵驱赶、押解不愿迁移的印第安人,被屠杀、虐待而惨死途中的印第安人不计其数。美国政府的残暴政策不可避免的激起了一些印第安部落的拼命反抗。如佛罗里达的印第安人对美军的反抗长达8年之久。这场战争起始于1835年,即美国建国60周年的前一年。

美国建国60年时另外一个重要社会现象是奴隶制和废奴运动的斗争进入白热化状态。斗争的结果便发生了后来的南北战争。

美国建国已230多年,其历史按照某种逻辑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国到南北战争爆发,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开疆拓土,形成完整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活动范围主要在北美大陆。

第二阶段从南北统一到经济大萧条,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开始称雄世界,美国人的视野从美洲走向世界。

第三阶段从罗斯福新政至今金融危机爆发。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美国全面称霸世界。

1865年5月26日,美国南北战争中南部的最后一支部队在新奥尔良投降。至此,美国内战以联邦政府和北部工业资产阶级的胜利而告终。这可以看作是美国第二阶段历史的开始。

到1925年,美国的历史又走过了60年。在这60年的时光里,美国实现了空前的跳跃式的大发展。通过内战,美国解决了南北两种社会制度的冲突。废除了奴隶制,为自由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全面发展扫清了道路。重新统一后的美国,在实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又迅速实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农业国顺利转变为工业国。

美国的第二个60年到来之际和第一个60年到来之际颇有些相似。政治腐败、企业黑幕、血汗工厂、童工、工会丑闻、女权、卖淫业、贫民窟等现象充斥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

1921年,俄亥俄州的参议员哈定入主白宫。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激烈的战争过后,美国人普遍渴望回归平常的生活。美国由此进入了繁荣兴盛、自由放任的20世纪20年代。

在很多美国人的笔下,哈定被描绘成一位终日沉溺于扑克牌、威士忌和女人而无所事事的总统。像当初杰克逊总统经常问政于密友一样,哈定把他的一大帮“酒肉朋友”都带进了政府。

这些人到任后又任命了各自的一些朋友。其中一些胡作非为的朋友接二连三地触犯禁酒、逃税、贪污受贿、诈骗政府、逃避调查等罪行,导致1923年以后的华盛顿淹没在政府丑闻之中。此时是美国南北统一后的第58年。

哈定之后,继任者继续推行共和党的自由放任政策,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入极度繁荣时期和金融大投机的时期。美国经济也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不料,乐极生悲,1929年,身为共和党人的胡佛刚刚入主白宫,便遇到了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整整80年后的2009年,以武力傲视世界的又一位共和党总统小布什在他即将离任时再一次遇到了美国有史以来严重的金融危机)。

美国的第三个60年开始于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到1993年克林顿上台前已是危机四伏。1992年大选来临之前,美国失业人数达到1982年经济衰退以来的最高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跌至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低水平,工人薪水停滞,中产阶级收入下降,贫困人口创1964年后新高,30多个州财政严重困难。赢得海湾战争的老布什的选民支持率在大选前夕却降到了半个世纪以来历届总统的最低点——只有29%。

2008年10月,和16年前一样,赢得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胜利的小布什,其民意支持率在大选前比他的父亲老布什降得更低——只有26%。

2008年年末,也像16年前那样,美国媒体再次发表评价:“这个国家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它需要变革,奥巴马是唯一有能力有机会做到这一点的候选人!”

这真像一个轮回,仿佛历史情景和历史原声再现,不过,这一次轮回的时间间隔不是60年而是16年。

日本

日本的“明治维新”只用了二三十年便走完了西方国家两三百年才走完的道路。

在日本的历史上,1868年无疑是最重要的年份之一。这一年,日本历史发生了推翻幕府政权的“明治维新”。

这年3月14日,明治天皇率领公卿、诸侯及文武百官向“天神地祗”宣誓,颁布新政府施政纲领——《五条誓文》。同年4月27日,又颁布《政体书》,即政治体制和组织法令。9月,改年号为“明治”,同年,政府机构从京都迁至东京。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新政府取代幕府后,一方面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政权,另一方面为实现民族振兴,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而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只用了30多年,日本就走完了西方国家二三百年才走完的路。

1919年,即“明治维新”后的5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大战期间,日本趁火打劫,大发横财。战后,欧洲各国恢复生产,并重返世界市场,这使得日本在大战期间急速扩大的产业面临生产过剩的局面。1920年,日本股票价格开始暴跌,日本经济转入慢性萧条期。

1923年9月,日本关东一带的大地震又引发了火灾、海啸等特大灾难,灾民达350万人。

在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日本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力图恢复国内经济。这些措施加速了垄断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形成。

1928年,日本进入“明治维新”后的第60个年头。此时的日本政局波浪翻滚,黑云压城。在此前后,日本逐渐完成了政党体制的政权向法西斯政权的过渡。

1927年6月27日,即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第59年,日本政府召开东方会议。7月25日,田中向天皇提出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叫嚣“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田中义一建议,在占领中国之后,再利用中国的资源征服印度和南洋各国,进而征服小亚细亚和欧洲。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并迅速席卷世界。持续萧条的日本经济,遭受到更加严重的打击。出口额骤减,企业纷纷破产,失业队伍庞大。1931年失业工人达31万余人,到1932年增加到近49万人,连同半失业者,共达到300万人。

1929年,即“明治维新”后的第61年,日本军内最大的法西斯组织——“樱会”成立,大多数高级将领都成了法西斯组织的成员,军部自此完成了法西斯化。

在1930~1936年间,为了夺取政权,将整个国家变成对外侵略的战争机器,日本法西斯组织连续制造了多起暗杀和政变事件。在法西斯势力的反复清洗之下,1936年3月成立的广田内阁实际上已经完全沦为听命于军部的傀儡政府。法西斯政权在日本确立下来。

在法西斯分子的煽动下,日本开始全面扩军备战,并确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伺机南进的扩张战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入侵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到1936年时,日本军费已经比1931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占到国民总产值的47%。常备军从1930年的23万人扩充到1936年的38万人。

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成为远东战争的策源地。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军在夏威夷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战争。几乎同一天,日本动用了大约40万兵力、2300架飞机、232艘军舰对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关岛、威克岛、香港等地发起了全线攻击,企图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在上个世纪,尤其是上个世纪的前半叶,日本的名字总是和战争联系在一起,伴随而来的是:日本的经济也深深地印上了战争的烙印。日本在进入“明治维新”60年时的前后十几年更是如此。

德国

德国是在充满复仇情绪的气氛中迎来了自己的开国60年。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在巴黎豪华的凡尔赛宫举行仪式,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德国由此正式实现统一。普王威廉一世接受加冕,称德意志皇帝,俾斯麦为帝国首相。一个新的德意志帝国开始了它的旅程。

1931年,德国进入统一后的第60个年头,此时的德国形势十分严峻。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袭击了德国。国内工业生产严重下滑,外贸也减少了一半以上,数万家企业倒闭,近800万人失业,危机使德国经济倒退了30年。一战后建立的魏玛共和国面对经济危机无计可施,1928年~1933年,短短5年间换了4届政府,但经济仍无好转迹象。

与恶劣经济形势相映衬的是德国上下弥漫的复仇情绪,这种情绪在1931年前后达到了高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于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签订《凡尔赛和约》(当年普法战争中胜出的一方德国就是在凡尔赛宫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如今法国作为战胜国将签定和约的地点同样选择在凡尔赛)。根据这一条约,德国大约要支付赔偿330亿美元,割让1/8的领土,海外300余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必须交给战胜国。对于德国来说,《凡尔赛和约》是一种耻辱(这与当年普法战争中失败的法国的民族心态一样),德国没有去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而是充满了强烈的复仇欲望。在这种“里应外合”的形势下,希特勒登场了。

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总理,魏玛共和国“不明不白”地倾覆了。德国从此进入“第三帝国”统治的黑暗时代。这一年,是德国统一的第62年。

希特勒之所以能迅速登场,一方面,在于他成功地把德国的法西斯运动发展成一种群众性的运动,使纳粹党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崛起成为德国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是由于纳粹党得到了包括右翼保守政党、陆军军部、官吏和一些大小地主、大工业家在内的权势阶层的青睐、纵容和扶持。

1934年8月,总统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宣布取消总统称号,自任元首兼总理,法西斯分子在德国上台。

1935年3月,德国重整军备。1938年,希特勒将奥地利并入德国。稍后,希特勒又出兵占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希特勒“闪电战”的打击下,波兰全线溃败,几周后沦陷。

法、英、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协约国”的主要核心。因而德国的侵略矛头直指这三个国家,以报一战失败之耻。

1940年5月12日,德军在占领丹麦和挪威后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同时,突然出兵阿登山脉,占领法国要塞欠当。6月20日,法国欠当政府宣布投降。

1940年8月5日,击败法国后,德军开始对英国实施空中打击。德军先是对英国空军进行打击,之后对英国伦敦和英国主要工业基地进行轰炸。虽然到1941年5月,征服英国的计划落空,但到1941年夏,德国已占领欧洲14个国家,控制了这些国家的大量人力、物力。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集结190个师、近5000架飞机、约550万人对苏联发动“闪电战”,苏联近百万军队和1200架飞机几天内就被德军吃得一干二净。

1941年9月30日,德军进攻莫斯科。10月20日,德军已推进到莫斯科郊外65公里外,但德军在寒冷的俄罗斯平原上却进攻受挫,闪击莫斯科的计划失败。此时,尽管离希特勒灭亡还有三年半多的时间,但德军失败的信号灯已经燃起。

这一年,是德国统一的第70年。

法国

1870年,在巴黎革命的声浪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诞生。此前,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刚刚遭遇失败。

1930年,法兰西共和国迎来了自己的开国60年。但此时法国的地位岌岌可危。

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成为战胜国,但这个胜利代价却极其沉重:150万法军士兵在战争中阵亡,法国的人口状况急剧恶化;法郎因战争的巨大消耗和战后的重建而变得疲软;德国虽受到重创,但它却没有伤到不能再对法国构成威胁的地步,而且发誓报仇雪耻;昔日的盟友俄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英国遵照一贯的方针,玩弄平衡游戏,它似乎更担心法国独霸欧洲而不是德国有可能东山再起;法国因战争的消耗和伤亡累得精疲力竭,退伍军人协会喊出了“绝不再战”的口号(这也是为什么法国在希特勒的闪电战的打击下只坚持了一个多月的原因之一)。

1933年,随着希特勒的登场,法国的国际地位开始下降。这一年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第63年。

1936年,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地区,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法国由此从“逞强”转向“示弱”。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虽向德国宣战却一再示弱,坐视波兰灭亡。

1940年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6月20日,法国贝当政府投降。7月,维希法国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告灭亡,正值建国70年。

苏联

想当初,苏联刚刚成立时,谁也不曾预料到这个庞然大物只有不到70年的寿命。

1922年12月30日,全苏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根据列宁的建议,各苏维埃共和国在平等的基础上成立联盟。会议签署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条约》,宣告苏联成立(当时仅有4个社会主义国家加入了联盟,到1940年,苏联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

1982年,苏联成立60周年。此时的苏联开始由盛而衰。这年11月,执掌苏联党政大权达18年之久的勃列日涅夫去世。接替他上台的安德罗波夫当时已经68岁,并且体弱多病。他虽对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积累的各种弊端有清醒的认识,并试图采取措施扭转这种状况,无奈自己身患重病,执政不满15个月就因病去世。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去世,由时年73岁的契尔年科接替总书记一职。但他也体弱多病,在任13个月基本上是在医院度过。1985年3月10日,这位老人也匆匆离世。这样,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克里姆林宫便先后安葬了3位最高领导人。

实际上,苏联在迎来建国六十年之际,其局势正如当时的几位老人总书记一样,重病缠身。

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是苏联历史上经济增长水平和综合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人民生活最好的时期。苏联依然保持着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成为与美国实力相当的全球超级大国。

在欧洲,苏联在70年代中期部署了很多战术核武器。1977年开始部署中程导弹。1978年,苏联掀起了一个反对美国生产和部署中子弹的运动,迫使美国宣布推迟生产中子弹。

在东欧,苏联加紧控制同盟国,如对波兰的控制。1980年~1982年,波兰发生重大政治危机,波兰团结工会崛起,并发动大罢工,苏联对此采取了强硬态度。后来,为了避免苏军入侵波兰的命运,波兰政府宣布实行军管。

在欧洲采取行动的同时,苏联在第三世界也发动了攻势。苏联对这一地区的一系列国家,通过提供武器、经济援助、签订各种友好条约,以及直接或间接的军事介入等方式,支持那里的亲苏政权或派别,扩大自己的影响,与美国对抗。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起,苏联加快了向第三世界销售军火的步伐。1976年为34亿美元,到1979年为80亿美元,第一次超过了美国。这一时期得到苏联军事援助的国家不断增多,从1966年~1975年的29个增加到1980年~1984年的36个。

1978年11月,苏联与越南签订友好合作条约,支持越南排华反华,企图从战略上形成对中国的包围。

1979年12月25日,苏联入侵阿富汗。很快,阿富汗处于苏联的占领之下。这一年是苏联成立的第57年,此时的苏联不可一世,达到了它辉煌的顶点。

靠军事优势奠定起超级大国地位的苏联在它最鼎盛的时期走向衰败。

乐极生悲,处于鼎盛时期没几年,苏联便开始走下坡路。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美对抗进一步加剧。1981年里根上台后,美国开始奉行全面加强军事实力的政策,要夺回对苏联的军事优势。1983年3月,里根正式宣布了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从此美国转守为攻,谋求超过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全面优势。

而此时的苏联正身陷阿富汗战争不能自拔。苏联入侵阿富汗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也激起了阿富汗人民的强烈抵抗。苏联在国际上空前孤立。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同时,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实力稳步提高,对越自卫反击战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同西方国家尤其是同美国的关系进一步改善,苏联企图孤立中国的计划破灭。

在苏联国内,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形势开始出现变化。安德罗波夫上台后,以“社会主义起点论”取代了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论”,认为苏联正处于社会主义漫长阶段的起点。他想采取措施扭转苏联政局下滑的趋势,但无奈力不从心。

长期的“老人政治”局面,使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监督机制严重削弱,领导干部终身制和各种腐败现象频生,当时苏联社会出现了“特权阶层”,败坏了党的形象,民怨极大,也使得社会风气不断下滑。许多社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逐渐积淀成制约社会发展的阻力,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社会进步,致使党的威信和凝聚力进一步下降。

国际上的孤立、经济的停滞、社会风气的下滑、党的凝聚力下降、军事侵略的失败,使人民普遍失去了参与政治的热情,对国家的前途也漠不关心。所有这些给苏联的消落埋下了祸根。

1991年12月25日,早已名存实亡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一个时代就此终结。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从法律上宣布了苏联的灭亡。

这一年,苏联69岁。

和中国封建社会周而复始、有规律地进行王朝更替的情形相比,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朝代更替似乎有些杂乱无章。即便如此,在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西方社会发展乱象中仍然能捕捉到其跳动的脉搏。

无数事实已经证实,以60年为一轮回,社会将进行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不光适应于中国,也适用于世界;不光适应于东方,也适应于西方。即便这个规律不能贯穿其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也必定适应于某一历史特定阶段。

当今世界的中心议题是经济危机,但这不过是80年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另类翻版,只要垄断存在,只要贫富差别存在、只要资本存在,类似的危机还会周期性重演。

60年以后,也许危机的形式变了,但人类社会演变的基本原理不会改变,只要危机产生的要素还存在。

研究和探讨世界各国走过的道路,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的中国来说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摘编自2009年6月出版的《国运》一书)

猜你喜欢

苏联英国
戈尔巴乔夫承认:苏联解体违背全民意志
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向苏联挑衅
武装保护苏联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When is the festival?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
雾在做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