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农业体制改革

2009-11-05孙明杰

决策与信息 2009年10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企业

按:凤凰卫视·凤凰周刊·凤凰生活总编辑、凤凰影视中心总裁孙明杰先生惠赐本刊的《论中国农业体制改革》一文,对改革农业体制的条件、核心内涵以及建设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的必要性等方面阐述了建设性观点。本刊摘要刊发。

中国13亿人口中9亿在农村,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由于农业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占中国人口3/4的农村人口总体生活情况是中国总体生活情况的最主要体现。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必须加快农业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产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

加快农业体制改革已具备条件

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始于1979年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在当时打破“大锅饭”,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当时的农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农村现有劳动力总计达5.5亿,但现有耕地只需1~2亿农业劳动力,有近3亿多的过剩劳动力不得不进城打工,而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形成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人员就业难、收入低、几乎无保障的局面。九十年代后农业体制没有进行大的改革。当我们意识到农业重要性积极抓农业时,又往往就农业抓农业,孤立地对待“三农”问题,未能从农业体制的根本上进行改革,把它与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使之变为规模化农业产业整体来规划改革,并与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品又面临外国农业强国的挑战,单一的家庭生产单位无力进行市场竞争。

在近半个世纪新中国农业发展历程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年年月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出台了许多配套支持帮助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总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使得“三农”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关键是“几千年遗留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农业体制和传统农业文化意识根深蒂固,以致于众多国人将“每个农民都应有一亩三分地、一定生产资料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的个体农户经济”视为千年铁打的规律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我国农村的生产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农户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低,曾经在改革开放初期发挥巨大作用的家庭承包经营制随着改革的深入其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产出十分有限,没有发展后劲,仅能解决温饱问题,抗风险能力极差,仍然几乎靠天吃饭。在一些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甚至无法解决温饱问题。

现在的农业体制已经妨碍了整个经济发展。极小规模、低产出、高消耗的小农经济已耗费了几代农民几乎全部的人生和财富。

这就是为什么此前中央和各级政府增加许多利好的改革和政策措施,如:减免农业税费、推行义务教育、加强食品安全监控、加大银行农业信贷、增加农业补贴、扩大农民就业和保障劳动权益、科技下乡、推动社会保障“新农合”、促进环境保护等等,但收效仍然有限。

因此,必须加快农业体制改革,彻底改变小农经济模式,促进整个中国经济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中国农业体制改革应借鉴中国城镇工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大胆地以一种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模式进行改革。

事实上,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具备了全面进行农业体制改革的条件和综合实力:

一、长期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为农业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二、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充足的国民储蓄为农业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

三、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农业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

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总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大中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工业反哺农业并支持农业体制改革具备了基础条件。

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

中国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消除现有零星、分散的自然村落,以城乡科学统筹、资源综合利用来对农村、城乡、城镇进行新的规划,从而建立新的聚集化的乡镇社区格局,有利于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

在新的乡镇社区基础上,逐步进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企业化、规模化的改造,使农业从小农个体经济直接发展成农业企业、工厂、农场、集团、上市公司,使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

政府应该鼓励全社会、国内外以及所有企业和有实力的个人来联办、兴办农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政府给予法律法规和政策税收上的支持和世贸框架的各种农业补贴等,包括制定与当地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地区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政府要从直接管理具体的小农经济、农村人员、农业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等大政方针,同时企业化后的农业企业单位将使政府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方针能真正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例如,以企业为单位一定比个体为单位更能有效贯彻实施农业税费改革、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有效转化等政策措施。仅以现在的科技下乡为例,专家下到田埂地头一个个、一遍遍的进行技术指导,与到农业企业生产现场集中培训相比,贯彻落实力度无法相比拟。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和高科技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而增强的企业对工人也可提供更为长期稳定的保障。大部分现在的农村人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转换目前所谓的个人的、家庭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而成为有基本医保和社保的农业企业的员工、工人,并按照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和企业内部分工培训成为相对稳定的、有所专长的职工。这样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将会得到合理、合适的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并且会进一步分化成各种相互配套、配合、关联的企业集群体,如农业产品的生产企业、加工企业、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等等,这样的农业企业将比个体农户更有生存力、竞争力,更容易进行科技革新、更新换代,对农业企业员工进行更为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整体提高农业企业员工的素质。这样会形成一个很好的双向态势:政府依法支持管理农业企业,农业企业依法依规管理农业产业工人,农业工人依法依规凭其劳动成效取得其应得到的收入和社会保障。

要借鉴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各种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建立遍布全国的大规模农业经济特区和发展园区、农业产业孵化器、农业高新科技开发区,各种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养殖、培植基地,使农业产业也走上一条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农业体制改革尤为重要的问题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力的素质,“人的改变比经济更为重要深远”。数以百万计的规模化农业企业建立后,如果农业产业工人的素质跟不上企业需要,将使农业体制改革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政府要在近10年内,特别是头5年内,加大对法定劳动年龄段的现在农村人员进行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培训和再教育培训,提高思想素质,提高劳动就业能力。每年要对农村再增加500~1000亿元教育培训投入,短期内可临时提高当前“农民工”的就业机会,长期则为全面农业体制改革后的农业企业打下人力资源基础。

推动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建设

通过农业体制改革,大部分农村人员不必一生为了一亩三分地而四处奔波,不必凭直觉、封闭式的生产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并从此有了基本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不再需要把大量的收入投入到原始的生产资料中而转向消费,转向自身需求、家庭需求以及相适应的自身健康、提高教育知识水平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那么中国的内需才能真正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这才是真正、可持久的扩大了内需,而不是低收入下的短期消费。

中国扩大内需、大规模基础建设的政策制定,是对此前《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的重新修改,当前应重新制定“新兴农业产业科学建设和发展规划”,为把农业变成规模农业产业企业,把农民改造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把农村村庄相对集中并规模化变迁为区、镇,提供巨大支持和使之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国下一个30年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外需受限和内需不足,而城乡二元体制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一个正在力求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内部需求(尤其消费需求)持续不振,反映了整体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失衡,创造了巨大财富的中国劳动力红利,特别是农村廉价劳动力(俗称农民工)因不能融入城市化、城镇化进行消费而产生的巨大供需缺口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内部需求不足与贫富差距的悬殊直接相关。中国城乡二元隔离造成巨大的城乡贫富差距,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失衡的核心。

要真正解决 “三农”问题,让农民富起来,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内需,关键还在于城镇化。城镇化率上不去,农民要富起来是不可能的。把农民转型为城镇居民,把农民改造为农业产业工人,从而实现“消灭城乡二元隔离体制”的终极目标。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原始农业、最多农民和历史久远的农村,作为一个区域差别大、发展不均衡的巨型经济体和农业、农民占较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规模化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是我国的立国之本,要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必须加大投资对农业产业和农村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科学规划和改造建设。

要聚合地质、环境、城市规划等多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将人口少、规模小、分散零星的小村子重新整合起来,集中选址建设新的集约型村镇,放弃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地质有缺陷、易受风雨、洪涝、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域,在水源、地质等自然环境好、交通相对方便的地区重新选址、科学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盲目重建所带来的巨大社会资源、国家财富、人力物力的浪费。

对于人口少、规格小、环境较差的农村(除非特殊的国防战略需要)盲目进行“村村通工程”(通路、通电气、通电讯等),将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利用此次新农村城镇化转移改造建设和扩大城镇化率的契机,有效迁移、整合农村人口,以一个社会、经济活动成本合理相匹配的人口比例、规模建立新的聚居区式的新村镇、集群型农场,可以保障国家投入资金的最高社会效率、经济效率和回报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科学重组,将可使全国的耕地面积从原有的18亿亩节约提升至22亿亩左右。

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最困难之处不在城市,而在农村,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起步于城市,最终落脚在农村。预计加大投资后的农村城镇化转移改造建设将在短期内为扩大内需,持续拉动经济GDP增长。

由于此项建设数量巨大、市场巨大,需长期建设,因此会持续拉动钢材、水泥、建材、家电、居室、设计、保险、金融、旅游、商业、餐饮、娱乐、城建、城管、物管、医药、卫生、文化等相关行业,可大幅增加税收,并增加和创造许多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村、农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转移改造等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空间,大多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需求增加,必将形成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新局面。

在百年未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寻找振兴“三农”机遇,用百年未施的超常规政策去争取百年难遇的高速发展,这不仅仅是“保七创八”的问题,而是能否追创德国高速发展模式的经济奇迹。德国曾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两次世界大战每次战败后国家和社会均是一片废虚,但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却创造了GDP增长超过15%~25%的速度,用传奇般的超短时间发展成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如果中国政策得当,加快进行农村转移改造、城镇建设、规模化农业企业及农业产业工人改造,中国也可以在五年内拉动近五十万亿的内需,并可促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再维持30年,创造近200万亿新需求,打造成全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成为拉动亚太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创造属于中国的另一个世界奇迹。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企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2018上海企业100强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