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读本》课程纲要
2009-11-04王玉宝
王玉宝
[课程名称]
语文实践与综合性学习实验教材——《乡土文化读本》。
[开发目的]
通过开发和挖掘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农业生产、人物风情、宗教文化等,并以此作为语文实践与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课程类型]
《乡土文化读本》与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实验教材互为补充,有机统一。以统编教材为主,以实验教材为辅,为限选课。
[适用年级]
实验教材适用于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教学时数]
每周安排1课时。(每章后面设计的语文实践与综合性学习可分为短时作业和长时作业,根据学习内容斟情而定,一般不作硬性规定。)
[课程背景]
传统的课程实质是高幂次课程,就是越来越远离生活,远离学生生命的内在需求。课程的本体应该是符号实践而非符号研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一轮课改针对我国教育的现实,强调和加强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和实践的联系,增设了综合实践课程。相应地语文课程标准有了重大突破,就是单独列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要求,突出跨领域的综合学习,这样就突破了仅仅在知识学习中的育人局限。学生素质的发展除了要学习间接经验,掌握一定的知识外,还要经过亲身操作或实践的磨练,形成相应的体验、领悟、经历等直接经验,而且对于一些方面的发展来讲,获得直接经验比掌握间接经验,在某种情况下显得更主要更复杂。一个人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就不能仅仅具有作为符号活动主体的素质,还应该具有作为操作活动主体和交往活动主体的素质。如果我们将这种理念付诸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就会改变课程文化,即由文化的工具性存在转变为文化的主体性存在,由肯定性定位转变为探究性定位,由认同性模式转变为生成性模式,课程文化也会走向一种自主、自律、自为的教育文化,并重建知识伦理,使乡土文化走进课程成为可能。
农村学生大部分思想保守,性格内向,阅读量小,知识贮存少,视野不开阔,思维不活跃,创新意识差,读写能力相对不强。以乡土文化为载体,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使语文知识得以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得以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得以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得以结合,使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得以凸现。通过学习乡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能力,关注乡土文化实施的过程和学生的理解,并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的建构文化、生成文化,在实际情况中,在社会实践中、在生活体验中培育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达成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实验教材《乡土文化读本》属活动课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实验教材在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发展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作为重点。所以,它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注重直接体验和积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每章大都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或挑战性任务而编排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学生便按照该系列课题或主题参加学习活动的,在活动过程中收集书面材料和实际材料,进而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以及与同伴的讨论去解决或提交作品,另外教材的内容还是围绕一个一个主题或课题而从多种学科或多种现实中收集组织的。这种综合性内容不受学科知识的束缚,因而有助于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多种能力的均衡发展。
尊重地方性的本土知识是实验教材的出发点和显著特点。只有学生真正掌握地方性知识,才有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只有让地方性知识进入课程,学生才能形成对地方的归属感、认同感,才能关注和关心地方的发展和进步,才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愿望,也才能具有爱地方、爱国家的品德和情感。地方性的知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与普遍化的知识相比,没有丝毫的优劣高下之分,只有将地方性知识纳入课程体系,才能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接轨,才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
[具体内容]
《乡土文化读本》有目录、前言,暂拟为六章,各章依次为:悠久的历史、秀美的山川、丰富的物产、灿烂的文化、淳朴的民俗、杰出的人物。
[学习方式]
1.开展研究性学习。
2.开展体验性学习。
3.开展合作性学习。
4.开展创造性学习。
5.开展网络学习。
[教师角色]
《乡土文化读本》所设计的语文实践与综合性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1.教师是学习主题创造、设计的引导者。
2.教师是活动、组织的协调者。
3.教师是学生实践的指导者和服务者。
[教学原则]
1.整合性原则。
2.开放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探究性原则。
6.生成性原则。
[教学方式]
实验教材的学习不同于以往的语文学科课文课程,在实验的过程中,在教学途径与教学方式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书本走向实践。不忽视知识的价值,不囿于书本知识范围的限制,从单纯的课堂讲授转向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来学习。
2.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有限的校园中的学习转向更充分的利用社会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3.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走向主动的探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权威。
4.从注重结果、结论的教育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的教育。
5.从机械的指令性的程式化教学走向生动的创造性教学。
[实施建议]
1.主题的选定以学生为主体。依据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使他们可以自主开展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展个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等选定所要学习的主题。如有些学生如果对民间故事感兴趣,让其走访民间艺人、故事篓子、民歌手等,然后自己整理,润饰加工,使其具有文学性和可读性,幽默风趣,耐人寻味,并将它装入学习成果精选档案袋。如果把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起来后,他们就能倾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认真地学习。教师可以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①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实际问题等给予积极的引导,既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也要注意所选问题的价值;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的目的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
2.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策略的鼓励。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的方法和途径。重视学生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与策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3.重视学习的总结,交流与分享。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在实验的不同时段,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进步,已实现的目标以及所走过的弯路进行总结。通过反思和反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重要契机,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每章学完之后,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和分享。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的分析和辨证的思考,也学会申辩。
[评价方式]
《乡土文化读本》实验教材对学习效果的评价采用档案袋评定,注重学生的自我接受、体验、展现和反思,强调学生参与(制作档案袋),使学生在体验中认真反思他们的作品、知识和理解。既可采用学习成果精选档案袋,也可采用“主题探究活动档案袋”评定。具体设计如下:
语文实践与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档案袋
1.学完物产这一章后,确立一个你感兴趣的与本地生态环境相关的主题。
(1)说明所选主题对本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2)指导教师对说明的评语____________ 。
2.制定周详的计划,发现关于这个主题的相关信息。
(1)说明如何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
(2)概括相关信息的大致内容,优势与不足。
(3)尝试提出假设。
(4)指导教师对收集信息的方法、资料、概括、假设的评语____________ 。
3.运用恰当的方法(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1)制定有助于假设检验的方案。
(2)教师对研究过程的评语____________。
4.根据你的研究结果,撰写一份建议或报告,在建议或报告中提出你的行动策略或政策改变意见。
(1)形成建议或撰写正式报告。
(2)对建议或报告评价的证据(论证活动安排)。
5.将你的发现或建议提交给一些有能力实现你的想法的机构,如乡政府,环保局等。
(1)建议及报告接受部门证明。
(2)建议及报告采纳情况附录。
6.父母,同学及相关社会人士对活动的评价,自身的体会____________。活动参与人员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