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

2009-11-04陈正飞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9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生活

陈正飞

【摘 要】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强调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思想品德新课程内容的设置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师生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共同生成人生体验,以达成课程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要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必须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程 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人的思想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思想品德新课程内容的设置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师生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共同生成人生体验和全面发展,以达成课程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我们要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这个千姿百态的大熔炉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我们的教学对象。初中学生生活范围日渐扩展,要想通过每周几堂思想品德课感受正确的生活态度,要想让我们的教育“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我们就要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思想品德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努力追求美好生命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充满着师生的生活激情和灵性,充满着美丽的情感和追求,充满着科学真理和生命体验;这样的课堂,师生共同成长,充分享受着生活的美好;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每一个生命体在教学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建构起知识的大厦,促进每个学生生命健康成长。

一、营造相互尊重的氛围,构建共同生活的课堂

课堂教学氛围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对师生的人生态度都有重大影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灵魂对灵魂的触动。美好的生命应该是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就应该和学生共同营造相互尊重的氛围,构建共同生活的课堂。

思想品德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感悟、并加以践行。这就要求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中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弯下身与学生平等对话,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是独特的个体,允许他们尝试,允许他们犯错,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生活。备课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课程的讲解与设置。在上课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应、体验,留心学生的情绪、情感,并予以积极的反应。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找到自我在课堂中的位置,从而充分地、放心地去感悟生活,进而主动践行。

在教师的感召下,学生尊敬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地与教师一起感悟、享受生活。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和教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处处彰显出课堂的生命活力。在这里,有学生的个性张扬,有学生的创意,也有教师乐教而喷发出的教育智慧。

如超级女声风靡全国的时候,很多学生带着周笔畅、李宇春的海报来学校,甚至在课堂上看。笔者发现了并没有生气,而是告诉他们自己也很佩服超女,也看她们的海选。这样一说,学生马上和笔者亲近,觉得我们是“同道中人”,当然笔者并没有就此停止,接着,笔者和她们一起讨论:超女身上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魔力,令这么多人喜欢她们?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认为她们勇敢、有才华、有坚强的意志。适逢学生面临中考反复的复习,有点不耐烦,笔者引导学生更要把她们身上的精神发扬光大,勇敢面对中考,战胜中考。这以后,学生明显对笔者“放心”了,更乐意和笔者共同学好思想品德这门课。

二、挖掘生活教育资源,体验美好生活魅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我们要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只要是生活的有心人,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到处是鲜活的教育资源,它是我们带领学生感悟人生、体验生活魅力的五彩桥。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课本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对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身边的诱惑”一课,考虑到“领奖台的诱惑”,对于大部分与“领奖台”无缘的学生来说是不实际的,笔者便把这部分教材内容调换成“取得好成绩的诱惑”和“获得老师表扬的诱惑”,这一调换使教材紧紧地与学生生活贴在一起。

2.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关公平和正义的内容,学生认识模糊,课本中的事例又离学生较远。于是,笔者给学生观看了2007年度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介绍;给学生看有关今年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国上下的举措;再让学生反思日常生活中自己的所作所为;经过这样的强烈对比,远比教师单口说相声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感悟,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也乐意付之行动。笔者想,还有什么比学生愿意主动践行更令人兴奋的呢?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3.开辟本土教材新领域。每一个教育者都深知,要激发学生的热情,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走进他自己的生活中,从自己生活中提炼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感受生活魅力。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多元文化的“地球村”》一课时,可以结合扬州的本土文化充实教材的内容。扬州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先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再让他们把它们带到课堂上。这样,不仅学活了教材,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生活的品位。

总之,只要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处处有教材,这些美好的生活教育资源,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

三、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陶行知先生说过:“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让学生成为积极参与者,应引导他们多想、多看、多说,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探究生活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程必须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教育与生活和谐统一,学习与实践和谐统一,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思想品德课程不仅要考虑思想品德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世界观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资源。

1.实践操作。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知识与直观感受,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网络交往新空间》时,学生平时有很多被压抑的自己的想法。笔者便在班级中组织了辩论赛,结果发现学生知道的远远比我们要丰富,而且运用的论据非常有说服力。笔者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其实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理智地面对网络。经过这样的自我教育后,学生明显提高了对网络的认识,也表示要培养更多的高雅情趣。后来的几次摸底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能理智地面对千姿百态的网络。因此,说一说不如动一动,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提升生活的品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

2.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种权力。如学了“三个代表”之后,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具有密切关联的知识,学生印象不一定深刻。应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探究,结果发现学生马上联系到今年我国发生的两次大灾害:1月份的雪灾和5月份的地震灾害,学生感同身受,收到更好的效果,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其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对生命的敬畏。

3.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多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走访调查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这样一方面能促进高效学习,另一方面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思想品德课洋溢着生活气息,使思想品德课逐步走向生活化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向。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生活,用发现的眼光对待生活,用生活化的气息感染课堂,用人性化的思想塑造学生,真正领悟思想品德课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课程生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选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