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实效性
2009-11-04黄聿芬
黄聿芬
【摘 要】《音乐课程标准》与高中新课改一同诞生,它不但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提出了系统的实施策略,设计了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性的音乐教学内容。因此,领悟新《课标》,树立音乐教育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走进音乐,让音乐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学生的心灵,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已成为每个音乐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教师 学生 教材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的三要素,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对象,教材是课程实施的载体,而教师则是搭起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两年来,笔者有幸担任了新课改年段的音乐教学工作,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室组织的各级教研活动中,积累了点滴的感受体会,现与同行们探讨。
一、教师的基本功和专业素质是衡量课堂质量的重要指标
1.加强理论学习,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长期以来,人们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实这种传统的音乐教育是十分片面和狭窄的,它既忽视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诸多功能,更忽视了学生个体多方面的价值,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见物而不见人,而现代教育理论则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由学生反思创造性实践而构建的人生意义的活动。所以,音乐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理解,而是要把“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作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新标准”正是在课程的理念上凸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观:“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理念。”这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音乐教师只有通过学习,强化现代教育意识,才能深刻理解“新标准”全面改革的重大意义,转变传统观念,把21世纪的音乐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2.加强探索和训练,切实提高业务水平。新标准恰好给教师们展示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即立足于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首选应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方式上的研究和改变,让学生解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作学习。例如,笔者曾在在集美中学听了一堂林永庆老师的公开示范课,课后各位老师从多个角度进行评课,气氛热烈。反响良好。林老师这堂课没有制作精美的课件,而且是以聆听为主的鉴赏课,学生为什么能够如痴如醉地听完一堂课呢?笔者认为,应该是林老师的专业魅力以及他丰富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播放音乐和老师现场演奏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老师每演奏完一曲,都会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小故事与学生分享。一堂课下来学生很轻松,一点都没有疲倦的感觉,同时又能够学到很多有关小提琴的知识。林老师的这种教学模式应该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借鉴不是照抄,而是创造性地学习,一堂课中能够安排几分钟展示一下教师的专业魅力未尝不可!笔者深刻体会到音乐教师要培养自己的教学素质,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灵活的创新精神。
3.重视教育科研,以科研推动课程改革。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雄鹰的两只翅膀。开展教育科研,能够引导广大教师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自觉地进行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每所学校的音乐教师人数有限,许多问题的解决仅靠个人或小组数人是困难的。在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打破校与区、县本位观念,充分注重学校之间教师教学的互通交流。听课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一堂课下来,无论是上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都会在评课中受益非浅,厦门市有许多像杨建、王佑杰、苏小珍、方妮等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的评课老师,他们的评课总能很好地对本堂课优缺点进行梳理并融入新的教学理念。一段时间后,每位教师就能逐渐丰富自身的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过程经验,使自己的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提高,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此外,厦门依山傍水、钟灵毓秀,具有独特的艺术氛围与气质,艺术教育较为受重视,每年假期都会从外省请专家给音乐教师开讲座,与音乐教师探讨交流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解决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
二、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以及在音乐活动中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
1.树立新教学观念,使学生达到“完善自我”。首先,要改革课堂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的形象,创造新颖的课堂和谐气氛。要让学生明白,教师在讨论某一问题时的论点,只是个人观点,每个学生应该都有自己独创的观点,要使学生感受到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是平等交流,真诚相待。要让学生敢于表述,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如陈钢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中的 B 段,同一段音乐,有人理解为是描写苗寨人民欢快的劳动场面;也有人理解为是描写劳动之余,一对青年男女在翩翩起舞,从而迎来了更多的青年男女共舞的场面。这些讲法应该都是正确的,这就是音乐的多重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通过欣赏音乐谈论自己的感受的同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像翅膀去自由联想,并各抒己见、畅谈感受。这样,学生才能走进音乐,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最终达到“完善自我”。
2.探究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激情。如何让学生在想像和联想中去体验、创造音乐美呢?如何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去自由联想,并各抒己见、畅谈感受呢?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作品的深度、广度,发现音乐美,从而使学生能听、会听、创造性地听。在欣赏音乐时,不论是谁,往往会使人联想到听觉以外的事物。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思想等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和科学美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就有了一种“美”的感知和冲动。例如,在欣赏《黄河船夫曲》时在教学中,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大自然的景象,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惊涛骇浪等画面,引发出学生们的创造性想像:黄河船夫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搏斗,体现出一种怎样的精神?同学们各抒己见,但大部分同学比较认同黄河船夫是在电闪雷鸣、乌云滚滚的自然环境中与惊涛骇浪、暴风骤雨搏斗,体现了人们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积极进取精神。在引导学生挖掘和发现“音乐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品位和创新“音乐美”。
3.以兴趣为目标,关怀学生的心灵。现今高中生对于流行音乐表现出的接受和喜爱已经远远超出其他音乐类型,他们强烈地希望在课堂上更多地欣赏到流行音乐作品,并表达出渴望进一步探求相关知识的愿望。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如何将流行音乐引入高中音乐课堂?广大音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开动脑筋,选取健康、优秀、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从而达到提升审美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专题鉴赏。正如前面所述,新课改“花城版”教材中已经将大众音乐、通俗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设置。这样,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三到四个课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专题鉴赏。而对涉猎广泛、紧跟流行脚步、对相关知识有强烈求知欲的高中学生来说,只单纯地听几首歌、几段音乐显然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鉴赏需求的。笔者认为,完全可以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地学习、欣赏。
例如,在爵士音乐欣赏之后,课程一开始,先播放了一段周杰伦的歌曲,此举立即燃起学生们的兴奋点,很多人跟着唱了起来。歌曲结束,笔者提问:“周杰伦的歌曲属于那种风格?”“R&B”、“Hip-Hop”、“Rap”,学生们开口便说出了这些词。笔者紧接着又问:“大家把这些词说得都很熟,那它们究竟都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让学生们一下子卡了壳。于是,笔者将这些音乐术语一一进行解释,并展示出它们的旋律节奏特点。然后,再听歌曲时,学生归结出了周杰伦音乐中的R&B风格特点。随后,笔者又选播了一首美国组合“后街男孩”的歌曲,让学生对比欣赏,找出中美两种R&B歌曲的异同点。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们总结出:因为R&B音乐源自美国,所以其歌曲风格更加浓郁、鲜明,而周杰伦等人的中文流行歌曲借鉴了美国的R&B曲风,但并没有全部照搬,而是融入了一些中国音乐的元素,如旋律、伴奏、歌词等,更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由此可见,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节课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了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了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面对纷繁的流行音乐世界,做出属于自己的客观理性的评价。
(2)辅助鉴赏。除了专题鉴赏以外,在其他内容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可以选择符合课堂主题、优秀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他们的欣赏视野,使其从不同角度感受欣赏内容,同时调剂了课堂气氛。例如,教材中李斯特的钢琴曲《钟》,这是一首古典音乐作品,为了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印象,在一系列聆听、分析后,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香港歌手李克勤的《我不会唱歌》,因为这首流行歌曲的伴奏部分正是改编自《钟》,学生在欣赏之余,不仅强化了对于古典钢琴音乐主题的记忆,同时还了解到,音乐是没有界限的,流行音乐也可以和古典音乐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三、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保证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教师备课中分析教学内容的直接参照物。作为具有独立思维的“人”,音乐教师应当将音乐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替换、补充等,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以下几种方法想和大家一起交流:
1.调整次序。指在教学中,教学内容不按教材的呈现顺序出现,而是根据自己教学的切入点、各环节的衔接等,改变教材内容在教学中呈现的顺序。例如,在上《走进金色大厅》这课时,笔者就把欣赏《大胡笳》片断放在开头,让学生首先从乐器的音色、外形感知中国最有韵味的三种乐器,一下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接下来欣赏其他的民族乐曲就衔接得非常自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筛选或替换。指将学生不太喜欢的或不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删除或用教材外的内容替代。例如,在上《影视音乐》这课时,笔者就替换上一些学生熟悉的影视乐曲,让音乐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被有效地调动。
新时代的教育培养新时代的人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已经显得尤为重要。感知、想象、参与也逐渐成为音乐鉴赏课的三步曲,在感知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中来,成为音乐的主人,尽情地畅游在音乐的海洋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