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2009-11-04吴奇
吴 奇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有所感知,有所领悟,有所创新,这也是实施语文自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如果语文教学环节中忽略或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降低语文学习效率,这一方面,笔者在教学及教研活动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点:
1.朗读的时间不够。听课时发现不少语文课“讲问式”教学方法使用太多,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读书时间。往往是教师为了赶着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一篇课文上完,留给听课者及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而忽略了学生的朗读时间的合理分配。朗读仅仅是走过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一位教师教朱自清的《春》时,要求学生感知性地朗读课文,但实际上课文长,时间有限,不少学生还未读到一半,教师就挥手示意停下来,匆匆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的朗读成了教学流程中的一种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应有的作用。
2.朗读的层面狭窄。语文课上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感知性、理解性的朗读,教师总是喜欢喊班上读得好的学生朗读,其目的是想给听课者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这样读来读去,就那么三五个学生在读,而大部分学生则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听。笔者清楚地记得一位老师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一名学生被指名朗读了三次,结果是一人读得口干舌燥,其它人听得泛味无聊。这样的朗读教学谈何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
3.朗读的形式单调。朗读教学的操作方法过于单调、生硬机械。常常听到有些老师一番分析之余就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或把“××××”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这种简单、笼统地隔鞭搔痒式的引导,直接导致了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的不良后果。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效应,制造热闹的氛围,常常喜欢一味地要求大呼咙式的齐读。例如一位老师教贾平凹的《月迹》时,也要求学生齐读。结果齐读的声势虽大而热闹,但却冲淡了学生对文章描写皎洁的月色和月光下庭院美景的感悟。
4.朗读指导不到位。课文需要多读,老师们都知道这一点,故而安排读的次数也不少。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有感情地齐读,但训练都不到位。比如有的学生读长句时,常常读得上气不接下气,甚至不理解句意而读破句。有的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容体验;只重表层技巧,不重语言环境的内蕴。研究课、公开课、甚至观摩课上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词(字)读重(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要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会更好。如《背景》中有这样一句:“在晶莹的月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是在喊口号,其实,体验作者内心的歉疚和沉痛,应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则更具感染力。
二、应对措施
那么,怎样从朗读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呢?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总结起来有这样几项应对措施。
1.保证足够的读书时间。每节课都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不读破句,特别是预习课文要让全班学生读完读好,不能做个样子,走过场;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应当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点情趣来。读罢后要留下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读书需要时间,一节课就40分钟,这些时间到哪儿去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让繁琐的“讲解、问答”让位给读。
2.扩大学生朗读的层面。
(1)语文教学应该是调动全体学生的排练场,而不是少数学生表演的小舞台。在语文课上应当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投入。
为此,教师应当适当地创设情境,制造气氛,让全体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比如笔者在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就运用投影、配上优美的民乐。画面的美感,音乐的美感,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进去了。他们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领略到了文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之美,个个跃跃欲试,表现自我,这明显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
(2)让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理解有助于朗读,感情朗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笔者教《海燕》时,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昂扬而有力,热情颂扬,而那描绘海鸥、海鸭、企鹅等段落,就应把昂扬有力、热情颂扬的基调改成嘲讽、诙谐的语调,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朗读就会愈加完美。
3.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就朗读的身份说,有教师读,学生读;就朗读参与者的多少,有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就朗读训练的过程来说,有范读、教读、讲读、评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都有各自的好处和使用范围。在教学中采用哪种形式,要因情而施。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和层次时,宜用自由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深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烘托气氛,掀起高潮时,宜用齐读。教师选用朗读方式时,要特别注意两点:
(1)慎用齐读。在读感情强烈的诗篇或声势浩大的语句,富有感召力的语句,概括总结性的语句时,用齐读能产生好的效果,因为齐读有制造声势、烘托气氛的妙用。但齐读不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容易压制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还是导致学生唱读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齐读不能滥用,特别是长篇课文齐读既浪费时间,又不会取得好的朗读效果。
(2)多用自由读。自由朗读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朗读面,所以,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自由朗读的形式。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都不会完全相同,而且每个都有自己的发声条件,对同一篇文章的朗读绝对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声音、形式。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从教师的范读或录音中获得的直观感受,结合自己的体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方式去自由地朗读,这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想象力。
4.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要让学生知道朗读时句子里语音高低、升降、轻重、曲直的变化,如何去把握,朗读时如何处理,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让学生懂得对句子中重音如何处理。要教会学生区分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并正确停顿换气。要让学生懂得不同句子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懂得句子里常用叹词和语气词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这些语气。学生掌握了这些技巧,就可以更好地由模仿教师朗读到自由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真切感受的基础上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好每一时机,设计相应的朗读,认真落实训练要求,使朗读训练精当、高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日积月累中培养、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