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变式练习
2009-11-04陈文
陈 文
一、实施原因
变式练习是针对学生在重点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而设计的系列巩固练习。以往这一项都是由老师进行。这次,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让学生以出题者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和答题思路,并将答案也设计出来。
这是一项难度很高的训练。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平时出现错误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审题不清,不能领会出题者的意图,不能把握阅读材料的问题关键所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变式训练,有利于学生较为全面掌握历史概念,提高审题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得到多方面训练。同时,通过变换一些新的情境,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效率。学生一旦掌握了出题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对考试测评中准确理解题意、正确作答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设问能力,掌握出题规律,笔者给学生总结印发了“变式攻略”:一是针对混淆的问题直接变式;二是常规变式(原因背景、特点、措施内容主张、目的、评价等);三是特殊变式(状况、比较、变化、关系、选择观点、认识等)。
二、实践案例
笔者曾选取了卜风贤教授《中西方历史灾荒成因比较研究》中一段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这段材料的内容是:古代中国灾害发生频繁,影响灾荒程度的主要因素是高剥削率和国家的救荒济民措施,如果封建国家在灾荒期间大幅度减免灾民的负担,井切实贯彻完善措施的话,灾荒是会得到有效抑制的,因为中国灾荒史上存在大量救荒成功的范例。中国古代重大灾荒之所以发生,或因为政治腐败,地方官员匿灾不报、克扣赈银赈粮、赈济不力等原因而使灾情加剧,或因为国家政治混乱,战争连年,国家无力赈灾而使灾荒蔓延,因此可称之为弹性灾荒。古代欧洲与此正好相反,剥削率较低,国家的救荒济民措施也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影响饥荒发生的因素主要是灾害的强度,因此属于刚性灾荒。
师:我们按照类别变式。先进行原因类的。
生:古代中国灾荒程度的主要因素。答案是高剥削率、国家的救荒济民措施。
生:古代中国灾荒得到有效抑制的因素。答案是减免灾民的负担,切实贯彻完善措施。
生:中国古代重大灾荒发生的原因。答案是政治腐败,地方官员匿灾不报、克扣赈银赈粮、赈济不力、国家政治混乱,战争。
生:古代欧洲影响饥荒发生的因素。答案是灾害的强度
生:根据材料,归纳概括影响灾荒程度的因素。答案是剥削率高、救荒济民措施贯彻如何、灾害强度、政治因素。
师:你概括的后三点都正确,但是第一点是否准确。
生:应该是剥削程度。
师:非常正确。
生:中国古代灾害发生的根源是什么。答案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师:你的这个设问咱们好好商榷一下。先保留你的答案,设问需要重新考虑。你是从材料中的哪些信息得出这个答案的?
生:是“或因为政治腐败,地方官员匿灾不报、克扣赈银赈粮、赈济不力等原因而使灾情加剧”这段话。
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设问:“材料中所述由于‘政治腐败等原因而使灾情加剧的根源是什么?”
生:我就是不知道怎么说清楚,这样就符合要求了。
师:你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好。以后你可以多关注这样的设问。好的,我们继续。
师:原因类的还有吗?没有了,那么我们进行特点类的变式。
生:中国古代灾荒特点。答案是灾荒发生频繁;政府救灾措施不完善,易受政治腐败等原因加剧灾情;弹性灾荒。
师:你能注意到材料的第一句话就有特点的信息,非常好!答案可以再简洁。另外,你考虑考虑:“政府救灾措施不完善,”是灾荒的特点吗?
生:是救灾的特点。
师:对。我们做特点类试题时,经常会答表层的一些信息,没有进一步地概括。
师:特点还没有概括全。现在我把“弹性灾荒”这个词去掉,大家再看材料中的信息,可以概括出什么特点?
生:原因复杂。
师:非常正确。大家送给他掌声!其实“弹性”这个词本身就给我们的信息是……
生:形成灾荒的原因多。
师:同学们分析材料,进行设问作答的能力很高了。我们继续!
生:古代欧洲灾荒特点。答案是刚性灾荒。
师:如果我把“刚性灾荒”这个词去掉,再分析灾荒的特点是什么?
生:原因单一。
师:会举一反三了!
师:我们现在进行比较类的设问。
生:根据材料,比较古代中国和欧洲影响灾害原因的不同。
生:根据材料,比较古代中国和欧洲灾害特点的不同。
师:我们继续影响类的设问。
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灾荒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的思路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答。消极是经济上破坏积极发展,粮食产量降低;政治上造成社会矛盾;阶级方面造成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积极是促使政府调整政策。
师:你为什么要把“阶级”单独列出来,它是属于……
生:政治的(齐声)。
生:我想强调“政治方面的社会矛盾”是指统治阶级内部的。
师:这样也可以,你们的思路很清晰。
师:现在进行启示类的设问。
生:我们的设问是“上述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是从国家和个人两个角度。国家: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完善救灾法律体系;加强吏治,惩治贪污腐败;制定社会保障体系;个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配合政府工作(响应国家政策),参与民间救灾。
生:我觉得他们的答案有问题。他们说的是“从材料中给我们什么启示”,可是答的内容很多是结合所学知识的。
生:我们刚才补充了,说了,你没听见。
生:我觉得他们组从古代救灾中谈到对当代起到的借鉴作用,这样答是可以的。
生:我觉得这样答不可以。(学生争执起来。)
师:我离的远,我也没听见的。张×能发现问题,并且能提出来,说明她思维敏捷,反映快。如果只是答“从材料中得到的启示”,就不必答这么多了。设问补充以后这样答就很完整了。他们从政府和个人两个角度考虑,答题思路很好。
三、实践反思
1.转变观念,勇于实践,将课堂还给学生。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变式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具有极大的潜力。学生展示出的出色的创造力令人惊讶,对这种学习方式表现出的热情让笔者欣慰。随着他们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更强。
长久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老师们认真备课,上课时滔滔不绝,各显其能,恨不得把自己准备的知识都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接受了。然而,效果却往往令人失望。于是,老师就委屈、抱怨,恨铁不成钢。
教师是把自己当成了课堂的主宰,知识的权威。课堂成了教师的舞台。其实,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我们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2.关注学生的生成问题,激励学生,培养能力。在学生自主变式过程中,他们会不断生成许多问题,这是他们创造力的展现,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束缚他们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进一步分析和深入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善于思考,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3.关注细节,提高课堂效益。细节决定了课堂效益。教学所用的材料都要精心选择,并且先自己进行设计问题和答案。同时,在课堂上对学生学情及时了解和反馈,解决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避免教学的随意性,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