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飞向心驰神往的课堂

2009-11-04徐惠存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9期
关键词:唐僧魔术爷爷

徐惠存

生动的语文课堂犹如魔术一般,既给了学生丰富的感官刺激(教材所提供的文化思想情趣、师生交流中的个性色彩、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情境等等),又有热情的观众(学生)的互动参与,就像刘谦的近景魔术,不必壮观,但可以营造得生机勃勃,令人兴味盎然。只要我们语文老师也能像魔术师一样,做到心中有数,有教材、有学生、有技巧、有方法,定能在课堂里带领孩子们发现一个个惊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变得有序、有理、有奇、有趣、有味。

当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呈现出他们的认知水平,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还得靠教师的魔术指挥棒和课堂教学中对“互动生成”的价值取向了。在这里,笔者整理了“几招”:

1.“追根溯源”式。还记得看同行执教《三打白骨精》,刚讲完“一打”就有一位同学向教者提了一个问题:“白骨精化作一缕青烟,扔下一具假尸,为什么唐僧还责备悟空呢?”教者颔首微笑,接过问题说:“是呀,唐僧怎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呢?你是怎么看这师徒二人的呢?”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组织讨论。一会儿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分析得出,因为悟空本领高强,他有火眼金睛,他能分辨人妖,而唐僧只是凡体肉胎;有的说唐僧是非不分,固执己见;有的说唐僧一心向善,他的眼里都是人,哪怕是妖精也要劝善,与人为善,劝人为善等等,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啊。这位教师没有回避看似简单的问题,而是抓住契机,引发了一次更深入的思考,牵引学生与文本、与生生、与教师之间一场对话,使学生“更清晰的看到我们已看到的”及“看到我们所没看到的”。精彩生成又生成精彩,听者无不会心一笑。

2.“抛砖引玉”式。一位教师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时,在交流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图式与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教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句名言俗语,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对最后两句话的理解吗?”然后引导学生从“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说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从“大丈夫能屈能伸”说到“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名言警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合理地阐发、引申,在越来越全面而深刻成熟的对话中,对文本展开了创造性的延伸,使课堂焕发出审美的、精神的生命光彩。再出示这样的练习,应该是水到渠成了。(附练习:麦苗面对严冬停止生长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狗熊躲进树洞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体育课跳远,先把腿弯曲一下,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

3.“游而不离”式。笔者在教《游天然动物园》后,让同学们谈“游”感,孩子们大都对游玩过程中那些亦谐亦趣的动物津津乐道,甚至憧憬自己能有这样的经历。这是学生充分学习后的收获,应该也是教师的期望。这时,一个男孩一语惊人:“老师,我觉得我们游人只能在车里观看,在天然动物园里,我们才是真正被观赏的笼中的动物。”这时茫然的有,不服气的有,认同的也有。孩子的话语让我一时语塞,是呀,难道不是这样吗?笔者灵机一动,也介入了讨论。从人类对动物的保护意识,并联系“天然”一词,“游而不离”地再次引发孩子们的讨论,课堂又一次在“及时预设”中生成,师生互动,生生连动的情景令笔者至今难忘。

4.“藏而不露”式。记得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爷爷的芦笛》,在引发讨论“强强怎么会发觉自己变得勇敢起来”时,孩子们发表真知灼见:“如果说强强是因为爷爷的到来而逐渐消除恐惧,那么,他不是在依赖爷爷吗?这又怎么称得上勇敢呢?”“我觉得强强变得勇敢是因为受到了爷爷笛音的鼓舞。”“我觉得强强变得勇敢是爷爷的精神在鼓舞强强。因为在那样一个令强强胆战心惊的夜晚,爷爷能从容地做好防汛工作,还吹出悠扬的芦笛声。强强觉得应该像爷爷一样坚强、乐观。”“爷爷平时说的话也鼓励了强强。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强强明白了爷爷话的含义。”……此时,教师没有打断孩子们的话,而是积极的鼓励与肯定,热情地参与对话,在和孩子们一起激情飞扬的时候,教师又巧妙地设置了这样的写话情境:在一望无际的大海边,余波仍在涌动。爷爷微笑着,又吹奏起芦笛来。听,笛音是那样的悠扬婉转,又是那么的意味深长,它仿佛在轻轻告诉我们……师生一同和强强经历了整个心路历程,于是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在孩子们的笔下汩汩流出。这节课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无数次的相遇、撞击后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课堂成了师生共同的生活场所。这是充满智慧挑战和生命气息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生成过程。

5.“把手言欢”式。笔者在执教《草原》一课时,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课文第四自然段‘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我觉得这两句话中‘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后的‘。应改成‘,,‘我们回敬后应改成‘。。”好家伙,挑战教材,挑战权威,是故意挑衅不成?稍作思考后,笔者说道:“大家觉得他的看法有道理吗?”学生纷纷讨论,最后答案趋于一致:第一句着重写盛情的主人,第二句则写出主宾间和谐融洽友好的气氛。两句写出了蒙汉两族人民深厚的情谊。至于标点的使用谁的更有道理似乎已无关紧要了,但是这一质疑、讨论的过程却为这堂课添上了靓丽的一笔。

在较为宽松的课堂情境中,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组织形态中,每个学生都可能突发产生素材性资源,这是值得语文老师庆幸的课堂情势。这些资源为教师发展教学提供了机遇,也提供了挑战。确认其价值,“读取”有效的“生成”资源,不仅能推进教学发展,而且可能经加工形成新的教学生长点。

没有教师智慧的引导,没有孩子独立的思考,便没有丰富的资源,也就没有课堂生成的土壤。在课堂中营造最为自由与宽松,学生参与度高的互动方式,既是充满智慧挑战和生命气息的动态生成过程,更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生成过程。它甚至是超越魔术的“神奇魔术”。

猜你喜欢

唐僧魔术爷爷
冬爷爷
站着吃
吸管悬浮
爷爷说
庞大的魔术联盟
惹人喜爱
减肥
西游记
变废为宝的“魔术”
小小魔术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