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问”地理课堂导入

2009-11-04李玉钧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课题课堂教学课堂

李玉钧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一个完整的课堂导入应具有五方面的作用: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可以说,课堂导入的好坏直接关联到一节课的成败,值得我们去反复推敲。笔者摄取了几节课的“导入”镜头,借此引发对高中地理课堂“导入”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导入可有可无吗?

[镜头一]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单元,请同学们把课本拿出来,打开课本第xx页……”

“今天,我们讲试题,同学们把xx试卷拿出来,大家看第一题……”

诊断评析:这样的课堂开头,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一如一湾平静的湖水,没有一丝涟漪地开始了课堂小舟的行驶,虽也驶得平平稳稳,但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未被调动起来;一如听着摇篮曲的孩子,恍恍惚惚,如在梦中。

可能有人会认为,课堂就是讲课,一上来就直奔主题,不更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吗?从表面上看,的确是充分地利用了时间,把要讲的知识一股脑倒出来,教师的任务完成了。学生学得怎样?效率如何?就要去看作业了,而作业中又会出现“讲过的仍然错、错过的仍再错”的现象。当我们连连叹息时,应该进一步去想:原因在哪里呢?追本溯源,还要回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学科知识,还要研究学生怎样才能学得好,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改进方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精髓。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真正形成“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而其中“课堂导入”环节更是重中之重。

二、导入能够追求时尚吗?

[镜头二]教学内容:广东少数民族风韵——瑶族。

导入过程:

教师:当今世界金融危机,各国领导人频频出访。请问同学们,外国人到中国旅游的路线,一般是怎样的?

学生:北京—西安—上海。

教师:外国旅游业心目中理想的旅游线路是怎样的?

学生:北京—西安—苏杭—桂林。

教师投影:20年的变化看深圳,100年的变化看上海,1000年的变化看北京,5000年的变化看西安。

教师:外国人游览北京,除了故宫外,大多选择北京胡同,去感受中国文化、民俗等。我们广东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文化和民俗,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广东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

教师投影全国少数民族分布图和广东少数民族分布图,布置学习任务。

(导入过程用时7分多钟)

诊断评析:1. 课堂上学生的有意注意力一般只能坚持20~25分钟,因此课堂上前半部分的20~25分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这个导入整整花了7分多钟时间,已经影响了新知识的教学。2.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基于这一点,该教师设计的导入用当今金融危机各国领导人频频出访的图片,引入旅游路线的选择,再根据深圳、上海、北京和西安的图片,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文化、民俗”,然后从“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广东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引入到课题的学习。整个导入看似材料十分“丰富”,有时事热点,有“中国文化”,但这些与课题关系并不密切,缺乏针对性、启发性,要求不明确,所提的问题随意化、无序化、简单化。

改进方案:一是教师的导入时间不宜超过五分钟。二是不必追踪时事热点,更不必追求时尚,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直接用有关瑶族的故事传说、或是有关瑶族美丽的图画等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学生便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相关内容。

三、导入就是创设情境吗?

[镜头三]教学内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导入过程:1. 教师播放歌曲视频《春天的故事》,时间约3分钟。

2.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环节。

教师: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地方?

学生(齐答):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

教师:对,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3. 教师投影广东省地图,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

诊断评析: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引起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借此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课题,应该说课堂导入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特别是广东的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但细细想想,教师把学生引入学习正题,花了约4分钟,其中3分多钟时间播放的歌曲仅仅是创设这样的情境吗?还能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呢?

改进方案:教师播放完视频后把这几句歌词再投影出来:“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并根据这几句歌词设计如下问题,再根据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地进入学习课题。

问题1:歌词中的“老人”指谁?“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问题2: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后,为什么会“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问题1不难回答,这位“老人”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就是建立经济特区。问题2的回答困难一些,但教师可以引导:建立的深圳特区紧靠香港,珠海特区紧靠澳门,深圳和珠海建立特区后,从港澳等地引进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等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的加工业,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工作,经济迅速发展,城市拔地而起……这实际上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通过这几个问题导入课题,不仅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思维,明确学习目的,进入学习课题,为进一步从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整个导入过程和谐、新颖、实在、自然,不仅深入挖掘了素材的知识价值,还落实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使这个素材的作用最大化,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四、导入需要根据学情吗?

[镜头四](一节送教下乡课,教师和学生互不相识。)教学内容:农业区位因素。

导入过程:

教师:上课!

学生:起立,老师好!

教师:同学们好!请坐。我是来自市区××中校的××,刚才从同学们的一声“老师好”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对我的热情,再来一次热烈的掌声欢迎来听课的老师,好不好?!

(师生热烈鼓掌)

教师:谢谢大家!同学们生活在这里,都知道北乡镇盛产“马蹄”,张溪镇盛产“香芋”,还有沿溪山的“白毛茶”,山区的“黄姜”,山间盆地的“水稻”……真是物产丰富,数不胜数。这些农产品是在什么条件下生产的?影响农作物生产的条件有哪些呢?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进入学习课题。

诊断评析:教师把学生引入学习正题,只用了1分钟左右。课堂导入从师生间问候开始,看似平淡,实则有其用意:一是教师根据“学情”——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学生,从情感上“抓”住学生,调动学生,“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有利于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很快“激活”一个陌生的学生群体;二是教师根据学生家乡的“实情”——家乡的特产说起,进一步拉进与学生的距离,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而学生家乡的土特产生产条件本身就是本节课课题的素材。可谓“一石三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课堂引入是有实效的——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课堂引入。在有限时空内追求最大效益的艺术,好比“圆桌溜冰”——其每一刻的惊险绝伦,总是依托于在平米间每一步的“脚踏实地”;而课堂引入中呈现的每一次精彩,必植根于我们在稍纵即逝的每一寸光阴内的有效创造。

责任编辑罗峰

猜你喜欢

课题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