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富于思考”的思想政治课堂
2009-11-04王志君
王志君
营造“富于思考”的思想政治课堂,是落实新课改精神、实现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高中政治教师不应以不容置疑的、结论式的口吻将教材观点逐条列出,向学生宣布,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应该营造“富有思考”的思想政治课堂,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自主构建,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需要。我认为思想政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营造“富于思考”的思想政治课堂。
一、告别落后的“灌输式”教学习惯定势
教学中“灌输式”习惯定势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阻力,营造“富于思考”思想政治课堂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克服这种“灌输式”习惯定势。
首先,教师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那种认为把知识或者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直接、省时高效的观点,是“灌输式”教学方式的认识根源。其实“灌输式”教学方式不一定省时高效,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没有经过自己思维加工,很难内化为自身的认识,并保存在长时记忆之中。这样,让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认识,并保存下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重复和强化,也许费时更多。
其次,教师要勇于面对挑战。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营造“富于思考”的教学课堂,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付出更多的努力。谁都愿意驾轻就熟,谁都愿意按习惯办事,但是这种挑战非接受不可,这是教师职业的新时代要求,不接受这种挑战便会被时代所抛弃。
二、精心设置思考问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教学的座右铭。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到他苦思苦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思想政治教学也应该巧设问题情境,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让学生思考就把现存的结论向学生和盘托出,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营造“富于思考”的思想政治课堂,必须告别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习惯,巧设思考问题。
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谈到《复活》的创作时说:“我的小说的每一个情节,不是独出心裁,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课堂上教师所要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也应精心设计,合理规划,才能克服随意性提问的弊端。教学需要是设计问题的客观依据。教学中需要提问,则提问不可少,且应精心设计;教学中不需要提问,则不必勉强问,以免画蛇添足。那么,何处确需提问呢?
1. 于关要处设置思考问题
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提问,即在那些对学生的思维起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进行提问。如对于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教学,其中对“人民”的正确理解关系到整堂课知识的正确理解,必须精心设问。可以设计一道判断并说明原因的思考题,如下列哪些提法错误,并说明原因:
① 我国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们当家作主
② 我国国家性质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
③ 我国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这三个概念详细分析将会非常复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观点众说纷纭,教学中只需明确“人民”是指一切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人们”和“公民”中除了“人民”之外还包括社会主义专政的对象即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教师不宜展开过多,人为使问题复杂化。
2. 于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处设置思考问题
学生在认知上最困惑的地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这里设置提问,最容易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兴趣。如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这与学生的生活常识相背,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的产品越多,价值总量就越多,怎么会无关呢?该知识点的教学不宜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可以先设计相关计算题,学生完成计算题之后自己总结出结论。
[计算题1]:生产一只茶杯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小时,可以卖5元,假如一天工作8小时,那么,一天生产的价值总量是多少?(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
价值总量=5×8=40(元)
[计算题2]:如果生产一只茶杯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0.5小时,一天工作仍为8小时,一天生产的价值总量是多少?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0.5小时,价值量则为2.5元,8小时生产16件,所以:
价值总量=2.5×16=40(元)
最后我们就设置这样的填空题:一定时间内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
(成正比、成反比、无关);所生产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成正比、成反比、无关)。
在此基础上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应该再设一问:根据上述两道计算题的计算公式和过程,分析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的根本原因。
3. 于貌似无疑实则蕴疑之处设置思考问题
貌似无疑是学生思维停留在浅层表面的反映,不是真的没有问题,而是学生难以且没有发现其中蕴藏的问题。教师在此处激疑,可以促使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国家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分、政府的职能与党的领导地位的分别等等,貌似容易区分,其实区分难度大,是课本中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设置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然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区分的关键。
三、机智引导思考问题的解决
机智引导思考问题的解决是营造“富于思考”的思想政治课堂的重点。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根本不给予学生思考的等待时间,就开始对问题的解决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回归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能体现课堂的“富于思考性”。引导思考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智慧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很难有一个可操作性的统一模式。“富于思考”的思想政治课堂对于问题解决的总要求是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给予学生一定的等待时间
营造“富于思考”的课堂,教师切忌提出问题后根本不等待就开始讲解问题或者提出新的问题。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进行思维的提炼与加工。我们等待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创造性思维能力、质疑能力提高的过程。没有这样的等待时间,学生能力的提高就无从谈起。教师提出问题后,需要等待时间,给予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同样,学生回答问题后,也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等待同学们对这一回答的评判,等待同学们有没有新的看法、有没有补充。
2. 接受学生的所说所做
无论学生的想法、行为或者感觉是好是坏、是较好还是较差、是正确还是错误,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值得肯定;即使学生一言不发,我们也应该接受学生,因为他们是学生。如果学生回答达不到教师的期望值,甚至不回答问题,教师就不能接受,表现出不良情绪,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都将严重受阻。教师接受学生的观点可以提供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们可以尝试冒险,进行自我决策,并积极探索思考,形成“富于思考”的良性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接受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①确认,表示学生的想法被听到了,可以是点头或者说“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或者在黑板上写下学生的陈述,给其他学生提供参考。②释义,即教师通过解释、再组织、翻译或者是总结的方式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这是一种积极的接受学生的方式,因为教师表露出接受并了解了学生的信息。比如,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回答,如果学生答出:“人民群众要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回应道:“这是从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角度回答,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文化需要人民。嗯,还有别的角度吗?”
3. 提供必要的信息
思考是学生通过对比、分类、推理等方式进行的信息资料加工处理。思考的重要前提是学生必须有可加工的资料。提供必要的信息是指教师真正提供了学生需要的资料信息,或者教师帮助学生去获得它们。教师提供信息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一定的信息反馈。如“嗯,你这是从政府的角度考虑的。”②直接提供学生思考问题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如要求学生计算商品的价值总量,学生第一次接触价值总量这个概念,教师可以降低难度,直接提供价值总量的计算公式: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商品数量。③提供相应的方法指导。有些例题,如果上新课时要求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型的习题,教师需要在学生思考问题前,提供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否则学生会一片茫然,找不到思考的路径。如分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在学生思考前,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应该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两个角度分析,以拓宽学生思路。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