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为何厌学
2009-11-04李玉婵
李玉婵
熟悉《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混世魔王”贾宝玉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口角伶俐、神采飘逸,其气质与才华非一般人所能比。按理说,宝玉若能潜心修学,定能出类拔萃,卓尔不群。不料宝玉却偏生厌学,不学无术——“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众人软硬兼施,但宝玉厌学情绪却始终得不到缓解。
现代心理学认为,厌学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映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深入分析,仔细想来,宝玉厌学并非天生,却也绝非偶然,而是存在一定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使宝玉产生一股厌学情绪,这种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控制,以致程度加深,情况恶化。
宝玉厌学,从内因上讲,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没有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最终归宿。是否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每一个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果。但在《红楼梦》中,宝玉既无短期的具体学习目标,也无长远的发展目标。
在古代,大凡读书人皆抱着学而优则仕的理想和目标。但宝玉是一个淡泊名利之人,不仅不喜好功名,而且对读书成就功名的思想深恶痛绝。贾府上上下下,除林黛玉之外,所有人都苦口婆心劝宝玉考取功名,其父贾政甚至把这一目标强加于他,但宝玉仍无动于衷。欧阳修一句“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道出了读书的作用与重要。但是,宝玉既没有考虑过读书有何用,也没有通过反思领悟到读书乃修身养性之本的道理。
直到后来,林妹妹死去,宝玉万念俱灰,才一反常态,发奋读书,考取功名。很多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宝玉,因黛玉的死而悲痛欲绝,后经和尚点化,一心想了断尘缘,扑入空门。但为了实现出家且“不枉天恩祖德”这一目标,宝玉转为刻苦勤奋,最终以神速般的进步金榜题名而后扑入空门。
可见,宝玉如能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尽管这目标是消极的),是能够“略一经心,无有不能”的。
造成宝玉厌学的外因有很多,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三大因素:
首先是宿命论的影响,造成早期启蒙教育的缺失。
《红楼梦》中记载:宝玉“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
大凡孩童,都喜淘气顽皮,这并不在话下。况且宝玉抓“脂粉钗环”之举发生在仅满周岁尚无分辨能力时。孩子本身纯洁如一张白纸,他们的思想单纯,身上坏习气较少,只要引导得法,好的品行不仅与日俱增,而且能根植于心田。但贾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一味迷信宿命论,认定宝玉日后必为不学无术的酒色之徒。试想,宝玉自幼便受他爹这种思想影响,能安心念书吗?不能用心念书,除了混在众姊妹堆里玩脂粉钗环,还能做什么?可见“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的劣习由此生之。假如贾政能抛开偏见,重视对宝玉的启蒙教育,用耐心启发幼儿的良好品质和好学的心理,宝玉的厌学情绪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控制,情况也不至如此。
其次,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是造成宝玉厌学的重要原因。宝玉深受放任型与专制型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宝玉为荣国府的独孙,且自幼身体单薄,史老太君及王夫人等爱如珍宝,视如命根,惟恐有个闪失。举府上下,除政老爹之外,几乎对其百依百顺。即使顽皮淘气,也有老祖宗为他撑腰做主。过分溺爱,使宝玉滋长依赖与骄纵心理。读书本来就是一件较为枯燥费脑之事,所以每当宝玉念书遇到挫折失败时,便丧失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因沮丧而厌学。
另一方面,贾政对宝玉要求过严,教育方式极其简单粗暴。为父者“望子成龙”心切,一心巴望宝玉能潜心修学,成就功名,以光宗耀祖,但又却一直对宝玉周岁时的举动心存偏见,耿耿于怀,于是动不动便把“恨铁不成钢”的怒气转移到宝玉。每次遇见宝玉,轻则恶言辱骂,重则大板伺候。
例如在第九回讲到宝玉因上学而向政老爹请安时,贾政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同样在第三十三回,更是因信他人一面之词的调唆,痛打宝玉,差点将他打得一命呜呼。由此可见,贾政对儿子没有丝毫信任,教育态度极为冷漠和粗暴。
如此一来,宝玉虽怕贾政,但内心却不服,反而产生了学习的逆反心理,对政老爹及众人整日劝他考取功名的话语反感,视为“混帐话”。再者,受政老爹粗暴态度的影响,宝玉对读书几乎完全丧失信心。老爷子一传唤,宝玉则六神无主,问及念书之事,更是战战兢兢、浑浑噩噩、好似魂飞魄散,以致对念书完全失去兴趣。
最后,宝玉厌学,还因缺少志趣相投的同窗益友。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读书时代,良性的同学关系对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志同道合的同学往往能够相互吸引,团结一致,互相激励,见贤思齐,形成合力,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刚开始,宝玉因与秦钟一见如故,所以对读书多了些兴趣与期待。两人欢喜结伴同进私塾。但后来遭其他同学的嫉妒和流言,结果与其他同学关系紧张,最终大闹学堂,厌学情绪加剧。再后来,秦钟夭逝,宝玉痛失挚友,悲伤不已。尽管《红楼梦》里,被宝玉视为知己者,不止秦钟一人。男孩中还有柳湘莲、蒋玉菡,女孩中有黛玉和一些丫头。但他们都不能成为与宝玉互相激励、共同奋斗的同窗益友。缺乏志同道合的学伴,宝玉上学时感觉更加孤独和不安,对学习越发消极冷淡。
宝玉者,龙驹凤雏者也。其反封建、反世俗、反礼教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赞扬。但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他却是教育不当的牺牲品。其厌学的态度和原因,对现代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