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生的治理救赎
2009-11-04郑中和
郑中和
华生公司第一次罢免董事长充满是是非非、其合法性存在争议,但第二次罢免董事长则完全合法合规并显示了董事会的积极行动,从这点上,我们看到了其治理自救式的进步
曾在2006年闹出职工“非法”改选董事会、罢免董事长的上海华生化工有限公司最近风波再起——又生出罢免董事长的热闹之举。截至2009年9月10日,被免董事长依然手握公章、董事会决议仍是一纸空文,这种匪夷所思之事暴露了诸多中国式公司治理问题。纷纷扰扰三年,上海华生这个黄浦区知名企业、净资产达20亿元的公司的治理仍未走上正途。
三方角力:
职工改选董事会的是是非非
上海华生旗下产业涉及涂料、化工、房地产、酒店、装饰装修等诸多行业,前身是上海华生化工公司,建厂于1982年。当时,上海市物资局下属化轻公司为安置返城知识青年,由李隆铭带领人创办了华生合作化工厂(后更名为华生化工公司)。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作为集体企业的华生挂靠在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旗下。1997年,华生第一次改制,被界定为企业劳动群众集体所有。1998年,华生第二次改制,变为上海华生化工有限公司,上海古象涂料制造中心(代表华生公司集体企业资产,下称古象中心)、李隆铭、职工持股会三方分别持股89.62%、1.89%、8.49%。
2006年2月,董事长李隆铭公布了第三次改制方案,主要内容为:以经济补偿方式要职工退出职工持股会;奖励李隆铭0.94亿;统筹集中上海市国资委2亿;这次改革后除李隆铭所持股份外,其余华生权益都属于“华生事业发展基金会”,此基金会实际上由李隆铭完全控制。改制之前,职工对李隆铭是比较认可的,当他提出涉嫌侵害职工利益的改制方案后,遭到了职工的强烈抵制。
2006年5月19日,上海市国资委与黄浦区政府约定华生的挂靠单位变成黄浦区政府。2006年8月,已隶属黄浦区政府的华生再次启动改制,改制的内容大致和2月份颁布的一样。这时,矛盾开始激化。
2006年9月15日,职工们临时召开“紧急职工代表大会”,产生“临时董事会”,宣布罢免李隆铭的职务。10月31日,古象中心召开职工大会,决定罢免李隆铭的古象中心经理职务及华生公司89.62%股份的股东代表资格,选举出古象中心新的经理和股东代表,华生11月8日召开股东会,产生了新的董事会、监事会和董事长。
最初被罢免后,年近80的李隆铭并没有回家休息,公司的主要印鉴及财务资料一直被控制在他的手里,新董事会无法完成工商变更,在行使职权时也不得不经由企业财务人员取得李隆铭的同意。有趣的是,在双方对立的半年时间,新董事会在对企业的管理和各项决策中得到了李隆铭的支持。
以“华生公司内含有国有资产”为由,2006年9月18日,黄浦区国资委等部门组成的“上海华生工作指导小组”入驻公司。工作组认为,古象中心有国资成分,也就是华生发展过程中享受的减免税部分。而职工们则认为,华生是纯集体企业,早在1997年就由上海市集体企业产权界定办公室确认。2007年3月,上海市集体企业产权界定办公室给黄浦区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发文,认定古象中心持有的华生公司89.62%的股份属集体资产。
黄浦区国资委认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第五十三条“政府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应当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业集体企业的行业指导和管理工作”,古象中心的监督管理权应由政府的集体资产管理部门行使。由此,2007年3月29日,职工民选产生的董事会被宣布为非法,黄浦区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发出通知,任命原黄浦区财政局局长吕耀良为古象中心经理兼法人代表。随后李隆铭与吕耀良进行了权力交接,吕耀良担任华生的董事长和法人代表。次日,区政府采取强制措施把民选董事会驱逐出企业办公大楼。
值得注意的是,1992年1月实施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规定: “职工(代表)大会是集体企业的权力机构,由其选举和罢免企业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 、“任何政府部门及其他单位不得干预集体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民主管理”。
再免董事长:
国资委派来的人不是做企业的
2009年7月17日,华生公司召开董事会,罢免了董事长吕耀良。本来这次董事会有两个议题:退休职工的补偿问题、因工厂迁到奉贤的职工动迁问题。在会议中,有监事质疑吕耀良的工作并提出考虑其职务问题,引起了其他董事和监事的响应。最终,8名董事以6票赞同、1票弃权、吕耀良1票反对作出决议,罢免吕耀良董事长职务,提出总经理李健中担任董事长。
身兼董事、党委委员、工会负责人的聂非在接受采访时说:“在2007年黄埔区政府接手公司的时候,我们也抱有很大希望,希望在新领导的带领下,短时间处理好公司各种问题。但新领导在企业重大决策中,不征求董事和公司干部的意见,不是在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工作。”监事、销售总监陈祖昂也直言不讳:“董事长吕耀良到公司两年多来,与公司员工关系没处理好,与公司干部关系没处理好,同原董事长关系也没处理好,党政关系也没处理好,并没有解决好稳定和发展问题。到目前公司人员仍按2006年9月份的标准领工资,干好干不好一个样。”陈祖昂表示,吕耀良到公司以后,自己从充满期望、盼望到最终失望。
聂非表示,之所以罢免吕耀良,是因为他担任董事长以来企业没有任何起色,吕耀良及黄埔区国资委派来的一些领导也不是做企业的,吕耀良担任董事长以后,产品销售年年下滑,市场萎缩,实践证明吕耀良进来后是不行的。聂非认为,华生如果想稳定发展,应该由华生自己的人掌舵。
2007年3月30日,黄埔区国资委介入华生改制以后,陆续派驻了一些管理人员,其中有副总经理李煜建、党委副书记叶和副书记张海光。“重大决策由三个人(指吕耀良、李煜建和叶)决定后就通知董事会,并不和其他董事交流沟通。他们不信任原有的华生人员。”聂非表示,吕耀良在担任董事长期间并没有考虑企业发展,而是动脑筋如何掌控企业。
接受记者采访的不少华生员工认为,吕耀良出身财政局局长并没有管理企业经验,对企业管理是外行,因而并不接受吕耀良。公司董事、财务总监陈宝娣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吕耀良在工作上没有做好,两年以来从没深入过群众,同华生的原有职工处于对立状态。”事实上,吕耀良担任华生董事长以来同企业职工及管理人员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一位职工表示,董事长吕耀良根本无法和他们交流,在他的眼里,职工都是造反派,职工找他谈话,都被认为是闹事的。
控制权争夺白热化:
被免董事长拒交公章
从第三次改制开始,围绕三个董事会华生内部出现了三股力量,即华生的民主改制派、李隆铭为首的元老派、吕耀良为代表的国资派。然而,时至今日,这三派力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元老派和民主改制派认为吕耀良在担任董事长期间并没有使华生步入稳定和发展,华生的发展要靠华生的原有人员,因此,这两派力量已经和解,这集中反映在董事会罢免吕耀良董事长职务和提议李隆铭之子李健中担任董事长。
然而,2009年7月17日华生董事会作出罢免董事长的决议并不能实施:包括华生职工持股会在内绝大部分重要印章都掌握在吕耀良手中,如果不在相关文件上加盖公章,华生无法到工商局更改法人代表。这个决议也就是一纸空文。不交出公章这一点和李隆铭几乎如出一辙,可谓中国式董事长权力交接怪胎。
7月30日下午当记者到华生公司采访时,持股会成员因为公章问题正和吕耀良理论。据了解,一直到晚上近12点,吕耀良报警,在警察的干预下,持股会成员离开。吕耀良就公司内部问题借助警方的力量解决也是耐人寻味的。据华生员工反映,吕耀良任董事长以来就企业内部问题报警已有多次。
对于持股会的公章使用问题,8月4日华生党委会的《会议纪要》中写道:“党委会支持工会负责开展工会和职工持股会的日常工作。工会公章和持股会公章暂按原办法管理。工会换届选举待时机成熟后进行。现阶段公司党委对工会和职工持股会的重大活动、重要事项加强领导把关,以利企业稳定。” 华生一位职工认为,公章“按原办法管理”实际上仍是不让职工持股会进行正常开展工作,并认为党委会掌握持股东会公章并不合法。
当记者就华生罢免董事长一事联系黄埔区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和吕耀良时,两方均没有接受采访。记者也没有查阅到黄埔区国资委关于华生公司问题明确的公开表态。
近年来中国公司罢免董事长的案例不少,但多是一波三折,很少能顺利交接,往往是依靠外部行政力量或司法力量最终罢免成功。这正是中国公司治理中一个怪胎式的特色。董事会罢免董事长这种法定权利的曲折,暴露出相当多的董事长对法律和良好公司治理规制的不尊重。对这种现象,法律应该发挥威力。
治理救赎:
如何到位,而非错位越位?
华生公司在最辉煌的1997年销售额达12亿元。曾经是华生销售冠军的一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2009年迄今为止华生产品的销量不如他个人曾经1年的销售量。一位销售人员说 :“现在公司每年销售只有几千万,仅是最高峰时的零头。”
据了解,目前华生的销售人员基本处于休假状态,公司生产外包给一些小的企业进行贴牌生产。华生公司生产和销售处于目前的状态还有一个原因:工厂要迁移到奉贤。一位负责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动迁只是一方面,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企业的管理出现了问题,内部纠纷不断很难进行正常生产经营。
无论如何,华生公司作为一家业内知名企业,黄埔区国资委、华生的员工都希望华生能够稳定发展,这一点记者在采访中能感受得到。然而,华生作为集体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并延续了三年之久,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发展,这可谓自食恶果:完善的公司治理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一个治理混乱的公司几乎必然会陷入了生存与发展的迷途。
华生公司第一次罢免董事长充满是是非非、其合法性存在争议,但第二次罢免董事长则完全合法合规并显示了董事会的积极行动,从这点上,我们看到了其治理自救式的进步。政府部门如何真正依法行使权力,董事会职责如何到位,如何促进创业者、高管、职工利益的和谐多赢?这对华生来说可谓是一个公司治理的大挑战,同时也是众多国企、集体企业、政府部门需面对的问题。唯自救者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