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细读: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2009-11-04辛晓明李葆春
辛晓明 李葆春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即指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各种报纸杂志上刊登了诸多做法。不过,我以为,在教学之前进行充分的研究,对文本内涵、编者意图、学情现状进行深入细读,是制订科学的教学预案、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是大家公认难教的哲理散文,尤其其中几个含义深刻的词句,限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阅历确实有些难以理解,教学起来费力不讨好。教学时,我进行三个细读。做实课前研究。然后制定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细读文本内涵:听他言说了什么
作者著文多为一定目的与意义下的言说,表达作者个体视野下对世界的独特认识与领悟。因此,课前深入细读文本,读懂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来,是教者凭借文本实施有效教学的首要前提。
捧读《触摸春天》,一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作者看见盲童安静穿梭在花丛中。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作者猜想安静感受到了蝴蝶以及蝴蝶的飞翔,用感觉和想象创造了一个缤纷世界。一个属于自己的美丽春天。作者凭借细致的观察与合理的推想,由叙事引出他想真正言说的哲思:只要心态积极,热爱生活,无论遭遇怎样的境况,都一样可以成功和幸福。
以上是课文《触摸春天》里作者的言说。我在品味文字同时,还进行了一些积极地揣摩与猜想。
安静手捧蝴蝶的时候,作者说“安静的心灵一定来到了一个她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地方”。我想作者当时一定像心理咨询师那样。完全做到“我就是你”,真正忘记自我,把自己当成盲女孩来感知体会手中的陌生生命,心里充满了新奇、快乐和慈悲。相同的思维视角,使作者看到的“多姿多彩”的世界,最大程度地接近了安静倾心想象的世界。读到这里,我想:作者是明眼人,学生也是明眼人,用作者这种蹲下心灵换位思考的方式去感悟安静认知世界的方式。应该是我引导学生体会安静也拥有一个缤纷世界的基本教学策略。
读到对“飞翔”理解,作者说:“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作者用形象的言语搭建了一座读者与盲女孩之间的认知桥梁。不过,没有痕迹的飞翔,是怎么给心灵留下美丽弧线的。对于盲女孩来说,这条弧线是感觉的,嗅觉。还是虚幻的想象?我想。这样的难点,首要任务是创造情境,让孩子进入盲女孩的认知世界去静静地、细细地思考、揣摩和想象,只有这样。学生猜可能理解言语内容,领悟作者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触摸到文字里浓浓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欣赏、平等等文化内涵。
课文里有一个句子很难把握: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是作者从事件里提炼出的哲理。对于我们成人来说,理解它不是很难:春天不仅是视觉的,更是味觉的、触觉的、想象的。安静没有视觉。但凭着敏锐的触觉与过人的想象,同样可以认识蝴蝶,知晓飞翔,触摸到自己独特而美丽的整个春天。也就是说,只要你愿意,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要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就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我们再把这个认识引申一下,就可理解为:只要积极地面对与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创造成功而幸福的生活。顺着作者的事例与感悟,我补白了其间省略了的思维推理过程。不过,静下心来想想又不免担心:这个思考过程四年级的学生能完成吗?这句话文字简单,但包含的意味实际上却是一个宏大的生命哲学命题。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经历的人读它,理解的深度和角度可能各有不同。我想,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安静的事例能感性地感受到:无论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只要心态乐观积极追寻,就一样可以拥有精彩创造成功,这样就可以了。至于如何心态乐观积极追寻。可以成为课外学生继探究的问题,课堂应该淡化。
细读编者意图:看他选择了什么
虽然课程标准是统一的,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相同的。但是。任何版本的教材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编排体系、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特点”。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在实现课程与语文教育目标的具体途径与策略上,各个版本的教材各有自己的理解与实践思路。同样一个文本,在不同版本的教材里,编者的解读和取舍也可能存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正确理解编者意图对于实施有效教学十分必要。
细读教材,我们发现《触摸春天》这篇课文在教材“以热爱生命为内涵”的单元里。从单元导读和本单元课文的提示(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与习题设置(本文:“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让我们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体会带点的词语,再抄下来。)看,编者选编该文的意图应该有二:一是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明确了编者意图,在处理教材上。对于文中为保证叙述的流畅性和完整性的次要文字,我们就会忽略不予关注,如“作者看见安静拢住蝴蝶,为什么不走过去询问或帮助她认识蝴蝶”等等。而表面上,根据哲理句中的语言“谁都有生活的权利”看,似乎写作者不走过去“询问”,是尊重安静的生活,尊重安静认知权的表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有人在教学中就特意强调作者的“旁观者现象”。但从编者意图编排的课后习题看,编者是想在学生走进文本,体会盲姑娘“神奇的灵性”“张望”,充分感受盲姑娘的缤纷世界之后,懂得缤纷世界人人有的道理。即“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这句话,并不是要说有没有权利的问题,而是说“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创造缤纷世界”。这也是编者在单元导读中把教材目标定位在“去感受生命的美好”上的重要原因。
细读学情状况:思他能读懂什么
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关键。而在进行具体的阅读教学之前。学生一般都是有一定的初始阅读体验的。因此,教师制定教学目标需要充分考虑这个学情。学生能读懂什么,有着怎样的初始阅读体验?教者不可不详查。即使限于时间和精力不能做具体的调查了解,也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认知水平作出合理的估计。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作者由事及理,意境隽美,语言简洁但部分词句不乏深刻。四年级学生通过初读。
理解文本的大致意思不难,学生领会盲女孩安静是用触摸的方式感受春天也不难。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安静为什么能“流畅地行走在花丛间”,通过点拨能明白安静“极其准确地伸向月季花”的原因,能感受到拢住蝴蝶很神奇。但是,对于安静怎样认识蝴蝶,怎样感悟飞翔,安静的心灵怎样来到“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怎样拥有一个“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初读应该是难以领会的。因为学生缺少盲童独特认知方式的生活体验,缺少在非常态想象中细细咀嚼文字的学习经验。后来。在上课前我检查预习时,发现学生提出的质疑里,果然有这些问题。课前,对学生的疑点、难点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教学就有了科学的起点,这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读后的学案预设及效果
研读至此,我的教学思路已经清晰。结合本课的目标和重难点情况,我拟采用“以读为本,强化体验,激活想象”的教学策略。在初步读通课文,初步理解新词,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首先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把学生带人春天的世界,为进入安静的春天做准备:现在正是春天,谁能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然后感知文本,引导学生初步倾听安静的世界:春天,是如此的美好,春天,对于眼睛看不见的安静来说,她怎样去感受去认识呢?请默读全文,边读边用横线画出课文里具体描写安静感受春天的语句。接着,以读为本,感受安静神奇的灵性: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安静给你留下的印象,你想用哪个词?(无论用“神奇”“灵性”,还是“惊讶”等词,都可以在具体感受文字之后形成统一认识。)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个过程,强调读思结合,细致品读安静的不平常。在此基础上,再抓住空白点移情想象,重点感悟安静认识蝴蝶和飞翔的过程,促使学生充分领略安静创造的缤纷世界。如,同学们,读着这些文字,你能猜想此时此刻。安静感受到的蝴蝶是什么样子吗?(蝴蝶在安静的手指间扑腾,安静感受到它的翅膀——有两扇,还感觉它的翅膀的重量——那么的轻盈,还感觉它翅膀的大小大概要比它的身体——大很多还感觉到蝴蝶的脚特别——轻巧……同学们,我们人类都两双眼睛,一双在头上,一双在心里。同学们,用耳朵听,用心灵的眼睛去看吧:蝴蝶呼扇着翅膀从安静的掌心起飞了。翅膀扇起清凉的风,在安静跟前划过一道凉凉的弧线,心思细密的安静应该在想:这就是明眼人常说的飞翔吧。读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诉说着飞翔的概念。最后,引出对哲理的思考。并结合海伦·凯勒等拓展资料强化认识。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由热闹地悟神奇到安静地想情境,课堂由外显的热闹进入了安静的活跃状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想,这一切,与我自己对文本较为深刻的理解,对学生学习的起点、疑点、难点有较为正确的估计,对切入点有较为准确的选择是分不开的。一句话。语文课堂要想有效、高效。扎实深入的课前细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