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花盘子里的三桅船

2009-11-04沈嘉禄

新民周刊 2009年41期
关键词:上博胡桃木收藏品

沈嘉禄

这是一个外国收藏家第一次无条件地向上博捐赠祖上的珍藏。

“海帆留踪:荷兰倪汉克捐赠明清贸易瓷展”于本周一起在上海博物馆展出,97件青花瓷以一种朴素的美,和一种别样的姿态,帮助人们想象300多年前,中国与欧洲进行贸易的场景,还有欧洲上流社会的生活情景。展览结束后,上博陶瓷馆里会多出一件18世纪制作的胡桃木大柜,专门用来轮流陈列这些瓷器。这样的陈列方式是独特的,也是上博开馆以来的首次。原因只有一个:这批贸易瓷是荷兰收藏家倪汉克先生捐赠的,那只胡桃木大柜是他专门用来陈放瓷器的。

1951年,倪汉克出生于荷兰的阿登豪特。他先后在比利时、加拿大经营商业地产调查业,去年开始在上海工作,任一家跨国公司的上海分公司执行顾问。倪汉克的外祖父本·范·希斯是一位银行家,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就开始收藏包括中国瓷器在内的艺术品。从这个姓氏中可以得知,他是一位贵族。后来,倪汉克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他名下的这批由景德镇生产的贸易青花瓷,另一部分被欧洲人认为更加高级的五彩瓷则由倪汉克的叔父所有。倪汉克从小生活在热爱中国文化的家庭环境中,对贸易瓷器情有独钟。倪汉克向记者说了一个例子,十多年前他搬到美国之际,他父亲让他随身带了两件孔雀纹青花盘子,让他与之生产感情并进行研究,由此他发现这两个盘子是一套250头餐具中的两件,由一位名叫皮科尔的人在1725年定制的。由此证明,在18世纪,中国的生活用瓷已经成系列了。之后,他又从市场上获得了同样纹饰的三件孔雀纹瓷盘。

离开“没有文化的美国”,回到荷兰后,倪汉克对中国瓷器的研究已经到了相当深的程度,为了收藏从父亲那里得到的这青花瓷,他还特地买了一幢1885年建造的老房子,净高有4米,胡桃木大柜也是在此时购得的。“后来,我的精力都放在了中国外销青花瓷上,因为一心想要延续外祖父和父亲建立起来的收藏传统,我又参加各种拍卖会,逐步将收藏品扩大了40%。我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看到自己中意的瓷器,认为它可以为我的藏品锦上添花,就会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倪汉克先生笑着向记者坦言。

他还向记者描述了这样的情景:宁静的夜晚,或者周末,他在胡桃木大柜前坐上一两个小时,静静欣赏来自遥远东方的青花瓷器,紧张的神经松弛了,一些业务上的难题也由此找到了解决的灵感。“前几年,我卖掉了自己的房子,生活发生了改变,那么这批瓷器怎么办呢?我考虑过将它们传给我的孩子们,但现代居室都不高,陈列有困难。把收藏品分割成几份也是可行的,但内心深处我还是觉得应该把三代人的收藏品完整地集中放置在某个可靠的地方。”

倪汉克来上海工作后,参观了上博,为这里的文化环境、学术水平所折服,上博办了几个很漂亮的大展也促使他形成最终的想法:向上博捐赠这批藏品。

更直接的原因也许在于,他发现上博收藏的贸易瓷极少。倪汉克也许不知,作为中国一流的博物馆,上博收藏了相当数量的官窑瓷,而对商品属性很强的贸易瓷兴趣并不大。甚至在民间,即使界定在20年前,收藏家们对外销瓷还是有所轻看的,至少你不敢拿着外销瓷在圈子里显摆。而作为学术研究的话,就形成了标本的缺失。

倪汉克与上博不熟,也没有朋友牵线,他就愣头愣脑地冲到上博跟陈克伦副馆长接头。无条件捐赠的美事,当然让上博喜出望外。倪汉克的诚意是:希望上博和中国的收藏家重视对贸易瓷的研究。而近年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中国沿海地区大量载有外销瓷器的沉船被打捞出水,随着贸易瓷在国际拍卖会上价位的蹿升,这一路货也受到了重视。

上博李仲谋研究员对记者说:这是一个外国收藏家第一次无条件地向上博捐赠祖上的珍藏。

猜你喜欢

上博胡桃木收藏品
天上掉馅饼?小心是“陷阱”!
独立,才能让你更勇敢
——读《胡桃木小姐》有感
悬浮钟表
艺术广东·国际收藏品及艺术品博展会
壽縣朱家集銅器銘文“”字補釋
“可”字在《上博》简的用法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