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怀疑成为一种经验
2009-11-04杨江
杨 江
恭喜中国彩票业亿元神话再创纪录,神秘的河南彩民凭借88倍的倍投一人独揽了3.6亿元大奖,掏空了奖池,成为世人羡慕的新一届“中国彩王”。
不过,离奇的中奖方式与天文数字般的奖金引发了如潮的质疑,是难以置信还是确实不可信?河南省福彩中心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对消除公众疑虑并不奏效,要求公开巨奖得主身份的呼声此起彼伏。
他却悄然蛰伏,至今不肯现身,任由传闻四起,任由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孰轻孰重的争论继续,任由对中国彩票业的反思走向深处。
这张价值3.6亿元的小纸片集结了人们纷繁复杂的心绪。网民们乐此不疲地去怀疑,去寻找蛛丝马迹。
没有证据,我们宁愿相信神话就是这样神奇诞生的。博彩嘛,玩的就是神奇,玩的就是心跳,玩的就是出乎你的意料。
有人谴责,强迫大奖得主公开身份是一种集体暴力,实际上,公众针对的其实并非大奖得主,而是彩票发行机构的公信力。
作为公益性事业,彩票筹集资金的数额、用途必须公开透明,开奖过程必须公正透明。问题是,因为缺乏透明度,因为诸多的不到位,更因为已经发生的丑闻,你很难去阻止人们对“暗箱操作”的联想。
彩票发行机构应该去研究如何回应这种质疑,从根子上打消公众疑虑。不要试图拿个人隐私权抗衡公众知情权,两者本不对立。
有人要说,对亿元大奖如此怀疑,恐怕反映出的还有人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逢事必疑、怀疑至死?
在一个普遍遵循规则,恪守公正与信用的社会,人们只会习惯于接受结果,而不会以最坏的恶意去枉加揣度。
在一个诚信体系面临危机的社会里,恰恰相反。很不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怀疑往往是有效的。
不要怪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动辄施加怀疑的暴力,怀疑已经成为了一种条件反射,怀疑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国庆期间,上海某家电销售企业开展购物抽奖促销,当工作人员通知一名客户,她获得了一部价值33万元的奔驰车时,电话却被对方误认为是诈骗而挂断了。
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相饥渴症”折射的是一种社会病态。
(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