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构图中的“无意识”

2009-11-04宋海永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无意识波洛克直觉

宋海永

构图是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组成部分,艺术家在接触画面的伊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构图问题,然而,完美的构图并不是一种完全理性的设计和安排,艺术创作中往往有着即兴和非理性的参与。也正是这种不刻意编排的艺术组织才使艺术形式得以不断推陈出新。

在我们的油画艺术创作流于表面形式,没有真切生活感受的状态下,如何信任我们的直觉感受,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康定斯基把现代艺术的灵感源泉概括为三种:一是外在世界的直接印象,由此涌出了1910年前的印象派绘画;二是内在情感世界的非理性自发表现,由此涌出了1910—192]年的表现主义抽象绘画:三是对内在精神世界的理性加工,由此涌出了1921年后的结构主义抽象。”但是任何的艺术创作都离不开的是艺术家的直觉体悟。这种直觉体悟在古代被思想家称之为“灵{当”现代的艺术心理学家称之为“无意识”的能力。当然也有很多其他的人不认为是这样,有的认为这是出自一种模仿的冲动,有的认为是出自于对自己认知到的美好境界和典型的再造,有的认为是发泄多余的情感,也有的认为是出自于自身情感的表现。虽然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中缺少科学的论证,所以显得苍白无力。

分析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对此进行了科学和严谨的阐释。该派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和论证指出了绘画创作的动力和源泉.虽然也得到一些反对派的攻击,但是,它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的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西方传统的视觉艺术中一般都能见到严密的构图、较为清楚的秩序、和准确的再现,这些作品都台乎人们内在心理和感官对简明、清晰和多样统一的秩序的需要。受潜意识影响现代艺术就不一样了。如美国的行动绘画、法国抽象绘画以及大部分现代音乐都在竭力避开这一法则,画面中避免创造出一个稳定的注意中心点;在这种散漫的构图中,点、线、面这些语言要素都是不连贯的。他的绘画作品明显受到荣格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尤其在他的后期的滴流作品中彻底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中画面一定要存在的一个视觉中心点的原则,例如《秋之韵律:NO.30,1950》,整幅作品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一气呵成,这也可以从作者的作画时的行动中看出作者当时的状态。“汉新·纳穆思镜头下所铺捉到的波洛克,像是徘徊的动物.有时匍匐、有时又突然跳起,又像是慢舞的芭蕾舞者,面貌千变万化。”他扼要且诚实的叙述他革命性的手法;“我不用画架作画,我在作画前也不装裱画布.与其把画布钉在框架上,我觉得钉在地板上比较好。……在地板上比较方便,用这个方法制作.可以画在画布四周任何一部分。这和西部的砂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越来越远离画架、调色盘、画笔等一般画家所使用的工具。我喜欢用的是棒子、抹子、刀子,会滴落的流动性颜料,与沙子、碎玻璃或其他异物混合的后颜料等等。

“最后他提到这种技法极其衍生出来的视觉效果之间的关联:“我在工作时,自己并不知道在于什么;是在所谓“被告知”的阶段之后,才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我之所以不畏惧改变或脱离原意,是因为画作本身是活的;我努力任其画面产生。只有我和画面之间失去交流时,才会变成惨不忍睹的结果。这些艺术家总是努力使自己的视觉关注保持一种散漫或游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他们能感受到他们在清醒时看不到的东西,是一种梦幻或是梦境中的东西,在梦中看上去杂乱无章的东西,在艺术家的手里成了取得最大准确性的工具。

毋庸置疑在波洛克的艺术创作中直觉或者偶然的因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波洛克的作品前面,风格技巧这些因素都存于画家的潜意识中。在绘画的实际活动中,画家不是靠自觉的思想和理性的编排来完成画面,而是把直觉、感情直接转化为形式。

在这一活动中,现代人内心的丰富、复杂和私密性,和艺术家的个体生命自然地融合,使得作品具有根强的原创性。纯形式的演变与语言文化的反叛在波洛克的绘画中得到完美的结合。波洛克以及同时代的许多画家都认为绘画都需要昕从自发的冲动。他们的作画过程跟中国书法的草书相似,都是迅速完成。没有事先计划安排,而使一阵突如其来的自行发作过程。分析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在西方被广泛的接受、推崇和发展是源于他们对现实生括的亲身感受。是对西方资产阶级国家自十八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标榜的理性精神的反叛。当然这种非理性潮流的兴起离不开艺术创作技巧和效果方面的原因,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体验,是在那种散漫的、不经意的无意识状态中,创造出的具有复杂秩序的感人作品。

茨维格曾这样说过:“艺术家从千百次艺术创造实践中体验到:每当他放弃了意识的有意识控制时,一种新的意象便会奇迹般的涌现出来,一种长期要解决而未得道解决的问题便突然得到解决。可是我一旦接受了一些程式化构图的训诫以后,那么按步就班的创作失去了鲜活力,就立刻会僵化。这就像一个现代寓言里讲的那只蜈蚣一样.当人们问它是如何使自己上百条腿同时动起来漫舞时-选只可怜的动物便开始认真考虑和回想它的动作,谁知这样一来,却再也不能像原来一样行动自如了。这一寓言说明使自己注意力集中于一点的有意识思考是不能够控制艺术形式中那同时出现的众多因素的。”

这种感觉就像我们的有些艺术创作虽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与苦心经营,画面的感觉虽然精确清晰,但是却毫无感人之处,作品呆板滞硬,反倒不如自己在放松不经意的状态下随意勾画的草图显得生动活泼。表现方式的改变与欣赏方式的变化是一起发生的,这种欣赏方式转变表现在对传统焦点注视法的抛弃,放弃在画的面前先入为主的的成见,放弃视觉有意识的将各种点、线、面因素拼凑成一个连贯、合理的图示的习惯。这也就是要隶我们在观看这种现代绘画作品时,必须心态完全放松下来,解衣磅礴,像儿童观看世界一样,不考虑它的前困和后果,让注意力仅仅停留在这一时刻,这样艺术作品本身就不再是偶然的和非连贯的了。“物我两忘”,是说在审美观照中,审美的主客体两相忘,做到融合无间。“离形去智”以及“槁术死灰”,是说在审美观照时,必然排除、超越自我的欲念、成见和逻辑思考。

随着现代人的生括方式的改变及内在心灵的醒识,反对机器文明的“非理性”哲学思潮的兴起,人们对艺术品的喜好和趣味也发生了改变,对于先前那种与工业化机械文明相应的井井有条、平衡稳定的艺术品形式感到不适甚至是厌恶,因为这种艺术形式已经不能与现代人心灵的复杂多变、矛盾冲突和不安产生“同构”。,现代人需要的是能与内心心理结构“同构”的艺术形式。任何平铺直叙、一目了然的机械样式的东西,都不会与观者产生审美共鸣。因此,霍夫曼在1944年说:“艺术的最高形式为非理性”。

综上所述,构图中的“无意识”主要是反对当下一些艺术作品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强调艺术创作的有寤而发,自然天成,通过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偶发性、随机性因素加以利用、发展,因势利导的创作出完整的图式。更重要的是“无意识”性的构图给绘画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艺术家自我艺术风格的生成,它是艺术家打碎程式和套路的限制的一条捷径。让我们恢复对感觉的信任,抛开知障,以无拘无柬的状态进入艺术创造的佳境吧。

猜你喜欢

无意识波洛克直觉
波洛克的抽象滴流艺术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李·克莱斯纳对波洛克绘画的影响
浅析《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的“群体心理”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数学直觉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