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自主学习模式中的评价方式探析
2009-11-04孙中华胡伟张成文
孙中华 胡 伟 张成文
目前在英美文学教学领域,传统的文学课教学模式正在被打破,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正得到积极构建。但是在英美文学自主学习模式中如何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监控,并对此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现行的两种评估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英美文学课程的自身特点来对此问题进行初步探析。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教育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这两种评价方式之间的关系是教育评价有效运行的一个基本要求。
一、终结性评价并非一无是处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的评价方式主要依赖于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模式的最基本的表现便是以测试为评价的主要形式,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高低。而正是因为这一点,终结性评价模式在举国上下推崇素质教育,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过程中越来越成为众矢之的。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对现行外语教学评价体制的反思》课题组(以下简称《反思》)经研究认为:终结性评价方式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并将其作为最终评判的标准,这无疑过分强化了考试分数的作用,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或升学。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也不利于外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课题组,2001)。
然而.终结性评价模式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终结性评价作为一种传统的评价模式,虽然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其自身的特点和的优势也是不容彻底忽视和摒弃的:
首先,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来讲,真正的素质教育完全替代为终结性评价提供市场的应试教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龚亚夫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课程英语教学评价项目研讨会”上所作的题为《我国现代外语教学的现状和关于外语教学评价的几点想法》的讲话中认为,现行的应试教育的改变,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得到的,也不是教育行政部门做得到的,这涉及到社会问题,涉及到国家人事制度和各方面的改革,真正的素质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很难真正地实行。而应试教育不可能不影响我们的教学。这就为终结性评价的继续存在提供了赖蛆生存的基本环境。
其次,就其自身特点而言,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具有可据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因此它在“给学生评定成绩,或为学生作证明”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终结性评价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还是必须的.如进行某种资格鉴定或对学习者进行甄别、选拔。
第三,即使被称之为终结性评价,但这种终结是模糊的。有时一个最终的测验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教学者)认识自己的实力、弱点,并改正自己的学习(教学)。而事实证明这种诊断性评价方式具有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第四,终结性评价所依赖的考试和测验往往是被抨击的焦点,许多人甚至简单的把考试和评价等同起来.而忽略了考试与评价是工具和目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早在30年前恢复高考之时,邓小平同志于1978年4月22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高瞻远瞩地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对于没有考好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继续努力,不要因此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对这段话做整体理解不难发现,小平同志是将考试作为一种“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手段来给考试定位的。小平同志同时还指出了以“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为核心的考试改革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试不仅不应该淡化,而且要强化.特别是要在评价上面强化。这样才能“鼓励和帮助他们继续努力”。没有评价功能,考试何以“鼓励和帮助”?因而戴家干认为:“小平同志的论述是我们深刻认识考试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地理解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实现考试工作在新时期历史任务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戴家干,2007)。
由此可见,终结性评价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方式,本身有其存在的价值,任何人也不能简单地予以绝对否定,而人们对终结性评价与其主要依赖的考试和测验之间关系的不明确,和对其负面影响的过分夸大才是才使得这种评价方式显得“一无是处”。
二、形成性评价亦非众望所归
在对终结性评价大肆抨击的同时,另一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评价方式一形成性评价一越来越受到各界的推崇,大有完全取终结性评价而代之之势。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内容的水平及表现出来的发展潜力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从而使评价对学生学习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那么,作为一种新兴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的提出和实施是否就能避免传统教学评价中的种种问题和缺陷呢?它是否可以成为学习评价的最终归宿呢?在充分肯定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和优势的同时。高凌飚分析认为:形成性评价从价值取向上来看评价的是一个较小的实践阶段的学习效果与教学目标的一致程度,并没有完全做到过程性与目标性并重;在评价内容上并没有真正做到对学习的动机态度、过程和效果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对“质性”的方法则不够重视,缺乏多样性:在评价的功能上并未全面覆盖确认学习质量,进行诊断向导和学会评价等三个方面i在评价主体上也没有注意发挥学生的作用(高凌飚,2004)。此外,形成性评价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局限,例如评价标准无法做到统一,致使评价的过程和程序无法做到规范:评价过程中较多地带有参与者的主观性和个别特征,根难做到公平公正,并被社会所接受;同时评价的强度和频率很难得到理想的把握,这样极易导致学生甚至老师不不厌其烦;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采用的各式评价工具自身的局限性很可能导致耗时过多,评价的视野不稳定等负面影响,这些都值得注意的问题(高凌飚.2004)。
三、文学自主学习中的综台性评价方式
鉴于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自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在英美文学自主学习中绝对不能将两者作为孤立的评估手段来使用,而应该结合文学自主学习的特点将二者结合起来,扬长避短,采取综合性的评价方式。
1、根据真正将自主学习引入外
语教学的HenryHolec的自主学习概念,学习者自主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舶学习负责”。根据这一概念,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知识框架。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自身应该参与评估的过程,因为这种参与实际上也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2、在英美文学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中,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的“自主”意识得到强化。英美文学课上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读者阅读与欣赏作品的过程。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无疑会带来学生自我的理解和对作品进行的重新建构。“作品被学生阐述或读者建构,造成作者与读者的冲突'读者与读者的冲突,学生成了英美文学课的主导,而教师则退居幕后。担当调节人的角色,通过调停打破旧冲突确立新冲突,从而形成新的动态系统”(马安平,2006)。文学自主学习的这种特点则要求在评价过程中,要强化评估,淡化测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主要包括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两种方式的,以学生为主的评估则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点:互评可以促进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尤其是水平不一的学生之间的评估可以让差生了解自我,“知耻而后勇”。学生自评则可消除包括教师在内的其他人的偏见,较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3、“荚美文学”以文学鉴赏为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恰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也促进了学生的开放思维,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英美文学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具有文学鉴赏水平、审美价值观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只有实施主观性的评估才能使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为学生创设了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4、英美文学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分析和鉴赏英美文学作品,而且要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达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的“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的目标;而且,在得到《大纲》充分肯定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对英美文学基本知识也有专门的考查。因而在评价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和文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情况的时候,则有必要考虑以闭卷考试的方式给出终结性评价,以做到评价公正、数据可靠。
学习者能力的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有各的优势和前途,既不会互相排斥,也不能互相取代。任何在方法上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对立起来。认为非此即彼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英美文学自主学习模式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的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结合文学课程本身的特点,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形成对英美文学自主学习的科学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