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09-11-04李勤
李 勤
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可能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某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大声抢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教师总是不理睬他们;在课堂讨论中,某些学生总是积极发言,但总是因为“不现实,不切实际”而被教师打断。后来当学生想知道为什么自己的观点被否定并尝试与教师讨论,可是教师会借口对间太忙而不予理踩……作为教师,若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这种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与大多数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失去的将不仅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更为严重的是将失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乃至对生活的信心严重不足,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困惑现象。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有三种:一种是心理轻微失调。表现为波动、激怒、任性、依赖、厌学、自卑。二是轻度心理障碍。表现为抑郁、焦虑、社交恐惧、口吃、多动症。三是重度心理障碍,一般指精神病。透视上述教学情境中的学生.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因而他们感到抑郁、自卑和失落。这完全是教师教育失误造成的学生心理困惑。有一种心理疾病叫抑郁症,其特征为持久的情绪低落,其表现为:一、情绪消极、悲伤、冷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乐趣。二、消极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报多大的希望。三、动机缺乏、被动、缺乏热情。四、肢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如果教师不注重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心理反应,个别学生就很可能从心理困惑发展到抑郁症。因为他们的心理如果是有与教师的不重视及不怠反馈而平衡。在认知上这些学生就会认为自己无能,对未来不报希望,在情绪上就显得消极,悲观,对生活失去兴趣,在动机上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整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为此,他们患上抑郁症就在所难免。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重视课堂交流这个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困该如何与学生交流.以预防学生心理困惑的产生呢?
第一:作为教师要善于倾听,掌握倾听技巧。课堂教学中,常常因为教师的不善于倾听而使交流中断。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困惑。因此,教师善于倾听,掌握倾听的技巧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重视并善于捕捉学生发出的交流信息。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做到对学生一律平等。其次,要掌握倾听技巧,如目光要与学生适当接触,身体要前倾,对学生的述说要不断点头以表示自己在认真听,在听完二段发言后要有简单的概括,井援用“是这样吗?”引起学生的深入交流。倾听中忌打断、阻止等,这样既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二、给学生创设发信息的机会,耐心倾听教室里的每一个声音,对有价值的信息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在实际教学交流中,我们往往只听见“你的回答没意思”,“你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之类的话语。这种教学短视行为,会让学生意识到:老师不愿接受我的信息,我的答案太没有意思了,我太无能了!相反。教师能在当时创设机会让学生说话,认真听昕每一个声音,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部分学生早已习惯的自贬性思维方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从而对自己对未来产生积极向上的看法。
第三、针对不同身心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据心理学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兴奋型、话泼型、安静型、抑郁型四种。兴奋型学生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正确,喜欢发表见解,不喜欢倾听。接受他人意见,过于自信。对此类学生应该呵护好他们的自信,并让他带动全班的学生交流。活泼型学生喜欢与别人交流、争论,能积极发言.也能接受他人意见和批评,但发言会言辞自由、随意。那么对此类学生就要发挥他们的长处,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并时常提醒他们改变随意的不良习气。安静型学生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但缺乏成熟的见解.不喜欢主动发表意见,对这类学生要多鼓励,要求他们做一个善于表露自己真实意见的学生。抑郁型学生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总是表现出畏缩和畏难情绪,遇事胆怯,单独学习效率高。对这类学生就应该将它们安置在互动交流少的环境中,给予鼓励性评价,避免任何形式的批评。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形成快乐的情绪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有利于预防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良心理的出现。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技能、学会做人的同时,还应该实施心理辅导,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笔者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从教师本身和学生特点入手。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努力使课堂交流成为师生心灵对话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个过程是让知识走进学生心灵的过程,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我相信,做好课堂交流.一定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韵提高,也一定能增强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