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陶瓷的生活与艺术·与上海国际陶瓷生活艺术博览会总监葛千涛的对话
2009-11-03
下文中提问方为纵横文化营销,回答方为陶瓷博览会策划人葛千涛
记:据我们了解,以往的大型陶瓷博览会都是在产地举办的,你们为什么要在上海举办国际陶瓷生活艺术博览会?
葛:在中国,上海具有不可复制的城市特征,长三角地区的经贸文化为上海奠定了成为一流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石。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有707家落户上海,未来二个中心的建立成为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引擎。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进一步拓展了上海的国际、国内空间,上海已成为品牌创立与传播的重要城市。由此我们对在上海举办陶博会充满信心。
记:近几年来,我们接触的陶瓷似乎国内艺术陶瓷与生活陶瓷毫不相干,艺术陶瓷大凡出现在艺术博览会,而日用陶瓷在一流展会中难觅踪影,是什么原因?
葛:许多国内陶瓷企业满足OEM、满足于现状,但会融危机的爆发对这些企业的生存模式提出了挑战。今天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陶瓷创新、研发的重要性,但是缺乏交融的平台,缺乏对话与交流的空间,艺术家与设计师对日用陶瓷的关注度不够。因此,陶博会为艺术家、设计师、陶瓷制造商提供r对接的平台,她将会在这个环节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记:为什么选择在今年举办上海国际陶瓷生活艺术博览会
葛:陶瓷作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承载着中国文化复兴的使命。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人文意识进一步觉醒,从经济复兴转向了文化复兴成为了一种诉求。令年是国庆六十周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节点,同时,在今年举办上海陶博会也可为在明年世博会期间举办更好的陶博会做好铺垫和预热。
记:你们博览会的主题是“china lJnlimlted,陶瓷无极限”,怎样理解这个诉求?
葛:中国是陶瓷的敞乡,陶瓷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但这一古老悠久的文化,近几年却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许多国家的陶瓷正以新颖的设计、时尚多变的器形对传统的陶瓷文化提出挑战。今天,中国的经济经过近三十年的跨越式递进,令世界瞩目。中国经济复兴已成为事实。经济的复兴必然带来文明的复兴。文明的感召力其实就是软实力。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认为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一种让别的国家不由自主跟随你的吸引力”。几千年前,中国的陶瓷对世界产生过至深的感召力。今天,我们有责任使这一伟大的文明重获新生。正如文艺复兴在当时的语境是恢复古希腊的文化。但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文艺复兴开创了一个时代,为自由市场的诞生、现代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我们今天谈陶瓷,同样希望在回望历史的时刻,梳理出并非偶然的思想脉络,同时实现创新。“china unlimited”中的“china”具有双层含义:“中国”、“陶瓷”。我们希望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汇聚行业领军人物、文化人、艺术家、设计师参与其间,以跨界的思维、心灵的张力激活当下陶瓷的变革。“china unlimited”也孕育了我们对中国未来的期待与自信。
记:当下都在谈论文化产业,你是如何看待陶瓷文化产业链的?
葛:一个产业链的形成并非偶热,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侧面。中国曾经给外界留下的印象是“中国制造”,今天,我们在说中国创造。跟其它产业相比,陶瓷的创造与创新更具备了国际的认知度。在西方人的概念中,中国和陶瓷是一个单词“china”。我们不用去教育西方人如何去认识中国陶瓷,它在传播上已具备了认同感。只要我们更迭观念,鼓励创新,注重品牌建设、建立营销体系,它的崛起指日可待。
记:为何在陶博会期间要特设“新锐陶瓷作品创意大赛”
葛:大赛旨在扶持本土陶瓷原创设计力量,以跨界的思维激发想象、创新研发当下陶瓷语汇,融入陶瓷产业链。大赛本着拓展陶瓷艺术的无限想象空间,并充分演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与生活”的主题,推广陶瓷艺术与生活的对接,征集具有创意的陶瓷作品,彰显新锐奖精神——鼓励优秀的青年艺术家、设计师将个人理念与民族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相结合,找到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而承载的自我创新之路,通过创新、开发、产品化等形式,实现中国陶瓷文化的复兴,在此基础上开拓当代陶瓷的文化产业。
记:你对即将开幕的陶博会有什么期待?
葛: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想。我们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从经济复兴到文化复兴,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在文化上,我们要足够自信,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以陶博会为舞台,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提升自己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