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元素的形成规律、文化品格和基本构成
2009-11-03朱裕平
朱裕平
一个民族在经济觉醒以后,必然会迎来文化的觉醒。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经济成就的取得,使国人已能进而思考在文化上应走向何方。
在开放中带来的是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先进的理念,同时不可避免的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植物世界和动物世界对外来生物没有防御能力,同样的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便有不可阻挡之势,“文化安全”已成为国人忧心之事。
有了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几年提出的保护传统文化、守望精神家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寻找中华元素,其实都是在讲一件事、做一件事,从不同角度把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作为历史使命而交给了每一个炎黄子孙。
对传统文化、文化遗产、中华元素的研究还刚开始,从理论上建立表述体系,是我们进一步实施传承、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前提。本文试就中华元素的形成规律、文化品格和基本构成作初步的分析。
中华元素的形成规律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文化元素则是传统文化或者文化遗产的基础构件和象征符号。
和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一样,中华元素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复杂的过程。
文化并不存在于作为本体的经济形式之外,从史前文化到农耕文化到工业文化,文化都依托着一定的经济形式。在社会进步中,经济形式的任何变异和演化,都会导致文化的相应变异和演化。
作为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中最稳定部分,中华元素的形成过程反映为积累性和变异性的统一。
中华元素的积累性
每一代人都会在继承前人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内容,这是文化的积累性。
中华元素积累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经济进步而引起的需求的增多,科技发展而导致的生产能力的提升,异族或异域文化的流入而造成的审美意识的变化,都会使文化出现积累。
中华元素积累的形式可以是内涵型的也可以是外延型的。
内涵型的中华元素积累是在原有的中华元素内部增加内容。中国式园林的窗棂是中国建筑的象征符号,是典型的中华元素。我们已无从考证最早的窗棂出现干何时,但可以确定的是,经过一代代民间工匠的创造,窗棂从式样图案到制作工艺都是在不断丰富、积累着的。
外延型的积累是增加中华元素的种类和内容。旗袍被视为中国女性的国服,是中国服饰的象征,这个典型的中华元素原来是满族妇女着装,仅仅是在近代上海经过改造,尤其是引入西方服饰理念才改造完成的。这个中华元素经历了从无到有的产生、积累过程。
中华元素的变异性
中华元素出现或形成后,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会发生变异或者蜕化、消退等状况。
作为文化元素,变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而引起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是根本原因。除此之外,技术进步,外来文化的影响,审美意识的更新都会对之发生影响。
和积累性一致的是,中华元素的变异性也表现为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型的变异表现为某一中华元素的外壳没有变化,但其内容发生变化,作了更新、替换、减退或其它变异。玉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作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元素,玉器从史前社会的巫神祭祀玉,到夏商周三代演化为代表王权的礼玉,再到汉唐以来更新为佩带的饰玉,在造型、纹饰、用途上都发生了变异。作为中华元素外壳的玉器还在,但其内容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外延型的变异表现为某一中华元素的消失或改变。文化现象的内容,都会因时过镜迁失去存在理由而消亡。从唐五代就开始出现的妇女裹足,流行了一千多年,这是中国农耕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而形成的社会现象。这种扭曲文化现象随着清王朝的覆灭、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消失了。小脚在一百年以前也曾被外国人当作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也算得上是“中华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这些文化现象,我们已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是非标准来对之作出评判,从而否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曾经是中华元素的身份
在文化的积累性和变异性的双重作用下,有些内容出现了,有些内容淘汰了,但也有些是相对稳定并延续至今的,这就构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华元素的基本内容。
中华元素的文化品格
作为传统文化的构件和符号的中华元素,是在被人们认同中确定的,和整体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整体上的中国文化遗产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文化品格。
1中华元素的固化性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文化是不断流变着的,受不同时代经济水平的制约,文化形态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史前文化中的许多习俗今天看来是残忍、不人道和不可思议的,但对于人类衍生的一定阶段是必需的。
在人类文化中,也有些并不受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作为人类生存的共同法则而流传下来,这是一些被“固化”了的文化,成为文化中稳定的部分,中华元素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千百年来能传承至今的被固化了的内容。
具固化性特征的中华元素,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其在产生之初可能有很大不同,但其基本表征还是被维持着。
“过年”的理念和习俗是非常典型的中华元素。每年冬春之交的“年”是农耕社会的遗存。经过不断的变异,旧时代繁缛的仪式大多被遗忘或简化了,但其基本内容如吃年夜饭、发压岁钱、拜年、舞龙灯、过元宵等还在沿袭着,并“固化”到不会再抛弃的程度。
2中华元素的标识性
千百年积累的传统文化是浩瀚的大海,庞大到任何人都无法全部认识和熟知的程度。被称得上或被世人接受的中华元素的内容,必须具备标识性的特征。
中华元素的标识性具有两方面的要求,其一是在同一文化系统中具有代表性,其二是在不同文化系统中具有特殊性。
中华元素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具有代表性——中国文化系统中方方面面的内容浩如烟海,大多数或绝大多数是普通的不具有标识性特征的,只有个别的内容是具有标识性的,一看便知是代表中国文化的。从饮食来看,中国人的主食、副食、饮料不计其数,但只有除夕的水饺、元宵的圆子,端午的粽子和中秋的月饼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望便知是中国式的,是公认的中华元素。
中华元素在世界文化系统中具有特殊性——各国文化系统中有不少内容是共同的,作为中华元素就应在世界文化系统中具有特殊标识,即是中国式的,也就是说,不应包括那些各地区、各国家共有的成份。世界各国的文化系统的区别,在于其各自地理环境、经济模式、风物人情的不同,都有着代表本国或本地区的标志性文化元素,如美国的牛仔服和可口可乐、苏格兰的格子裙、日本的和服和樱花等等,一望便知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要素。
中国的文化系统中有许多内容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独特元素。新石器时代开始,遍及中国南北的史前文化中都出现了龙的造型,经历代的衍化发展,形成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龙的形象,讲到龙,就会联想到中国,使“龙”成为中华元素中最突出的代表。
3中华元素的正面性
人类历史上遗存下来的文化是不可能全部保存下来的,随着
社会和自然的变化,很多东西都自行消失了。在遗存下来的传统文化中,也不是能全部继承和光大的。
传统文化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基础,有着正面的、积极的和健康的内容,也有负面的,消极的和颓废的内容。
多少年来,西方人对中国缺乏了解,出于猎奇的心理,将留辫子、拿烟枪视为中国人的形象,从他们眼中来看,这就是唯一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这昆然是荒唐和不符合事实的。
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如何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选出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中华元素,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对传统及文化进行鉴别的标准包括很多方面,可以是传统的道德和是非标准,可以是中国人的审美观,可以是中国人的心理需求,也可以是法律规定。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社会上看到的,流行的中华元素的内容反映的都是忠孝礼义内容,真善美的内容,吉祥喜庆的内容等。逢年过节的大红灯笼,中国结,花灯,锣鼓等等都是中国式的文化元素。2008年北奥运会的开幕式和一系列活动中展示的正是这些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中华元素。
中华元素的基本构成
中华元素是个复杂的集合体。出自不同的理解,都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项内容命名为中华元素,中华元素这样一个约定俗成且无严格科学定义的概念,内涵上的不确定性必然带来外延上的宽泛性。
中华元素是个文化范畴,但其内容又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概念。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构成。
1物质文化方面的中华元素
从文化元素角度看,物质文化泛指表现文化的实物,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人类劳动的结果,如建筑、器物、艺术品及人类对自然界改造的痕迹等。这些物质文化方面的中国元素如经常被人们提到万里长城、中国式园林、中国刺绣、明式家俱、中国陶瓷、蓝印花布、中国菜点等。
另一类中华元素的物质文化的内容是自然物,但经人类长期接触、使用或观赏,被赋于了文化意义。如花卉中象征富贵的牡丹、象征孤傲的梅花、象征清幽的兰花、象征品格的松柏等。看到这些植物的图景或装饰,联想到的就是它们的象征意义,这样就使之成为文化的表现外壳。
2精神文化方面的中华元素
文化在精神方面包括思想、意识、观念等方面的内容,从文化元素的层面看,主要反映为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
道德观——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道德层面建立了博大的体系,对不同人群的行为规范都提出了道德标准,以维护社会秩序。如忠孝、礼义谦耻、尊老爱幼等都具有中国式文化的特征。
价值观——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在农耕文化,商品经济来充分发育的结果,使价值观更带有东方式的朴素。从孔子开始就“罕言利”,提倡轻财重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固有一死,或重干泰山或轻于鸿毛”,“不饮盗泉,不息恶术”,等,对财产、对人生、对名誉地位都有一整套的要求。
审美观——长期农耕社会的经济环境,使中国人在审美的价值取向上更注重务实、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中国年画中的五子登科、无锡泥人的“大阿福”是农耕时代对人口增长需求的反映。带有喜庆色彩的红色灯笼、红色中国结、红色彩球,都是对生活红火的向往。
在中国文化的审美观中另一部份内容是文人的品格反映,寒江独钓、高山流水、青灯黄卷、茅舍孤舟都是文人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反映了他们的孤骄的心理和审美意识,是一种典型的中华元素。
3制度文化方面的中华元素
文化的制度层面包括节庆、风俗、民规等内容。这些制度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色彩。这些方面反映的中华元素如:
节庆——中国的传统节庆如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都有相应的仪式、庆典。
风俗——风俗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一些做法,如立春吃春饼、夏至吃蛋、七月初七乞巧、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等。
民规——某一家族、某一社区、某一村落在长期生活有一些民问自发订出的规矩,来维护公众利益,如:农村中用水的一些规定,街区洒扫的规定,婚丧喜庆的规定等。
中华元素的概念的提出,对于思考和认识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从理论上说还应对其的内容、地位、作用作进一步探讨、从实践上说应摈弃实用主义的解释,杜绝商业化的曲解,才能将这些宝贵的财富真正继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