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门紫砂有英才·访工艺美术大师徐达明
2009-11-03谷梁
谷 梁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这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留下的赞美宜兴紫砂的诗句。宜兴的紫砂器自宋明以降,才人辈出,特别是明代中叶后,一代代的壶艺高手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紫砂泥的造型、题铭和绘画中,这份灿烂的创造,是民族文化的积晶与骄傲,历朝历代受着文人墨客、玩家藏家、平头百姓的喜欢与追捧。在累尺盈寸间的紫砂艺术品中,人们感染到了传统民族文化独有的一份悠远的意趣与情志。
宜兴徐门,是中华紫砂艺术发展灿烂的一页,今日徐门不仅问世了独步紫砂艺坛的两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与徐秀棠兄弟,他们的作品正如明代熊飞所说:“景陵铜鼎半百清,荆溪瓦注十千余”,几十万一件作品,受到国际收藏界的寻觅,“徐门紫砂”还被江苏省作为中国紫砂“申遗”项目。更值得欣喜的是徐门紫砂的第四代、第五代,今日已经继承父辈技艺,开创了紫砂艺术的新天地。以徐达明为代表的后人,他们所创造的紫砂壶艺,今天得到中国与世界艺术界的肯定,徐达明的作品已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世界级艺术馆收藏。
为了感受徐门紫砂新一代的艺术魅力,今年初夏的一天,我们来到宜兴对徐门后人代表徐达明进行了采访。
技艺烙印着人生
紫砂壶、紫砂盆、紫砂罐,总之大凡紫砂作品,多数是大不足盈尺,小则二三指长宽。但是,历朝历代成千上万的物器,它们与今日宜兴多如牛毛的各种物件一样:有的能让人眼神放光、怦然心动;有的则无声无息,一问世便堕落烟海不起涟漪。这里的奥妙是艺术有上高下粗鄙之分,高档紫砂壶、紫砂器的艺术品位与一般商品相差十万八千里。
徐门第四代传人徐达明走上紫砂艺术之路,一开始就有很大的压力,压力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他的父亲徐汉棠、叔叔徐秀棠已是紫砂艺术大师,他们的作品各有面貌:例如,“汉棠石瓢壶”,“汉棠盆”市场上高价难求;徐秀棠的紫砂人物雕塑,也是收藏家追逐的艺术品。第二,1969至1979年,徐达明下乡十年,做红木工。1979年回城随父进宜兴紫砂厂才正式有机会跟父亲做壶,但已经失去了十年宝贵学艺时间。
紫砂艺术,能称之为艺,它有技术上的要求,如打、围、勒、清、搓、通、装、琢、卷,挽等,这些艺术技能是一代代老艺人在实践中逐渐摸索而成的。熟练地运用和掌握这种技能,是制作出精良的紫砂器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但是,紫砂艺术还有艺的要求:眼界、胸怀、学识和文化趣味、审美理想等,它们会投射于紫砂制作的对象上去。已故的中国紫砂工艺大师顾景舟提出紫砂壶有“形、神、气、态”四方面的要求,这就说明,成名的紫砂艺术大家,技能与审美趣味及胸怀眼界缺一不可。特别是开一代紫砂新风的作品,如明代的供春、时大彬,清代的陈鸣远,陈曼生、邵大亨、黄玉麟,民国年问的程寿珍、俞国良、冯桂林,解放后的顾景舟等人,他们艺术有自己的面貌,技术与精神皆备。紫砂艺术与中国其他艺术相同,有个性的艺术家的作品放在眼前,人们不用说其名字,一眼能辨出它是谁的作品。
七十年代末走上紫砂创作道路的徐达明,虽比同辈晚一步,但他有后发优势。第一,他从小生长在紫砂艺术世家,耳濡目染了紫砂制作技艺,对于紫砂制作的工艺流程与程式,他了然于心。第二,十年的知青下乡插队,从事木工活,虽说辛苦、艰难,但却锻炼了他勇于吃苦、不怕做难事的毅力与精神。其实,与民间木工生活的十年中,他开阔了眼界,对于人生与生活有了一份独特的体味。还有十年与红木工艺打交道,他熟悉了一般人无法了解的红木特性与气韵,理解了明式家具的美学原理与法则。
今天我们面对徐达明这三十年创作的作品,看到在艺术的细部上,它明显地留有徐门的遗风,壶的身段、壶嘴与把的制作,线条圆润与彼此过渡,都是那样地仔细、恰如其分,可说是老练与成熟,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则太少。但是,仔细观察他作品的造型,则有清邵大亨、民初俞国良作品的风韵,大气、浑厚、朴实、精神。顾景舟大师曾这样说过,清代邵大亨的作品,“刷一代纤巧靡繁之风”。我们觉得,徐达明亦在扫当代紫砂纤巧靡繁之风。难怪,当初徐达明随父进紫砂厂学艺时,父亲还担心他失去了从艺的黄金时间,但徐达明制作第一把壶,就让从事几十年的父亲看出其潜质。上海著名书画家唐云也在徐达明初期作品中也看到了他的特色,称赞有加。十年苦难与艰辛,徐达明换回的丰富人生是一般年轻人难有的,当这种人生的砥砺转化成艺术时,他作品大气便由此而来。
今天,徐达明的艺术成就已经得到社会的公认,他的作品受到了美国、日本、丹麦,韩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收藏家的亲睐。他的艺术现今有如此成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艺术接通了中国传统文化。徐达明是位古陶瓷收藏家,在他的藏品中,各式汉、晋、唐、宋陶瓷器,琳琅满目,他还拥有一百多件明清以来的宜兴窑均陶器。汉唐之物,明清之器,虽一般人看来并不显眼和灿烂,而真正看出其门道者,会感叹这些物件的大气、优秀,例如汉朝的灰陶鼎,其型是仿春秋战国时的青铜器,弧线的挺刮,直立耳朵的匀称,可说出类拔萃。徐达明爱好古陶瓷收藏,古代无名工匠留下的宝贵遗产,日日滋润着徐达明的心田,感染熏陶并传授给他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汉唐与明清艺术神韵,前辈的艺术风貌与精神,大大丰富了徐达明的艺术创作。就这样,徐达明的紫砂艺术更具有了自己的面貌,它走通了人生与传统艺术之路。
继承传统就得创新
数年前,徐达明创作了一把“幽思壶”,此壶器型与传统的“匏尊壶”有点类似,但其缩腰鲜明,壶嘴开得很低,手握圆润,挺拔的壶嘴与突然变线的缩腰形成了互相呼应的对称。此壶的造型在传统明清各家壶式中寻不到踪迹,但是,海内外收藏家与欣赏者见到此壶后,共同认为此壶是传统范式,没有人对此提出疑异。徐达明父亲看了创作出来的壶后说,这是成功的制壶创新,因为创新不是使制壶变怪,变得脱离传统样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出神入化,才是制壶艺术的创新之道。
宜兴紫砂壶制作的创新与继承传统,这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梅兰芳在京剧创新时提出一句话,“移型不动步”,制壶的创新亦如此。
明代以来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就是一条变革与创新的道路。昔日,陈曼生的三十六式,前无古人。邵大亨的敦扑典雅,如其经典的“八封龙头一捆卷壶”,是演绎古老《周易》而成。他的“鱼化龙壶”、“德钟壶”在陈曼生的制式中找不到摸样。新中国成立以后,顾景舟先生创作的“如意仿古壶”、“提壁壶”,徐汉棠七十年代创作的形形色色微型盆景,徐秀棠的紫砂陶艺,都是与时俱进的成果。
但是,紫砂艺术与传统水墨画、玉雕、牙二雕、漆器及景泰蓝艺术一样,要创新必须先进入传统,有了扎实的功力与基础后,才能把握如何“移型”,如果一味追求新潮时尚,弄得紫砂器怪诞离奇,壶把壶嘴壶身比例失调,它们犹如阿Q带着毡帽穿西装,这样的结果,必定没有健康阳光的美感。
徐达明的制壶创新有自己的特征:他做过十年红木工,了
解红木的肌理,并知道如何表现它。他用红木、象牙等材质与紫砂结合出现了崭新的效果,又以古陶瓷所显出的雄滓、大气、古朴,借鉴在木与石结合的紫砂壶中,带有了远古传统文化的雄气与江南细工的融合。徐达明的艺术创新成功了,他创作的“陶本情”组壶系列一、二,受到全国工艺美术界的好评。他创新理念,拓展了宜兴当代紫砂艺术的想象空间,但是,他的创新没有违背紫砂壶的规则与实用功能,这是对传统的借鉴,移型而不违背紫砂器应有的审美特点。在连续四届全国陶瓷艺术和设计创作评比上,徐达明的作品获得金奖、二等奖等,由此吸引了热爱他壶艺的海内外收藏者纷至沓来。
被社会与收藏家认可的徐达明,他的思想是清醒的。用他的话蜕,他经常过一段时间,都要借鉴父亲的经典作品“石瓢壶”、“掇只壶”、“虚扁壶”,自己再做一遍。这几个品种是宜兴紫砂艺术中公认的传统标准器,有人经过测标,这壶在均衡、协调、节奏、的律、呼应、对称、平衡等美学原则上,都达到了极至。父亲徐汉棠制作的“石瓢壶”、“掇只壶”、“虚扁壶”,在前人的基础上,还多了一份属于他自己的敦朴与雅致。将这些在紫砂艺术界共同认为无法超越、难以企及的传统作品,作为自己一次次学习临摹的范本。徐达明这份努力,既是为了寻求自己实践中对传统经典的理解,也是对自己的艺术功力的检验。它犹如棋手对围棋棋局的研究,为的是提高自我修养,并获得一份更好的艺术创造力。
近年来,徐达明创作的楚殄壶、唐羽壶、汉韵红木提粱壶、红木龙蛋提梁、幽思壶等,传统器型中的石瓢、掇只、虚扁、扁仿古、曼生式造型、四脚鼎壶,受到r紫砂艺术界的广泛好评和追捧。许多企业家与爱好紫砂艺术的收藏家,都把徐达明的作品作为收藏珍品。
在这份社会认可肯定的荣誉前,徐达明则保留自己的谦卑,他说,自己每一次创作,要与大师比,要与前人比,几百年的宜兴紫砂艺术,大师辈出,经典灿烂。当代人面对祖先与前辈,滋生的是一份敬意与礼赞。在前人的艺术成就前,他懂得如何继承这份文化遗产,更要将这份遗产发扬光大。艺术上形与意,移步与变型总是一对矛盾,紫砂艺术创新的路并非简单,一只壶、一只罐,其筒身、开流、握把、顶盖,这些规定,在广大民众中都有固定的审美定式。变形、变流、变把、变盖,总之变制式,它是艺术家对历来民众已经形成审美定式的挑战。变得非驴非马,新颖怪诞,大众难以认可。但是,紫砂艺术当它走出国门,化人世界艺术变革的潮流中时,继承传统、创新变革是时代艺术的课题。与上一代老一辈紫砂艺术家相比,徐达明一代人,多了一份让紫砂艺术生生不息、发扬光大的担子,作为宜兴徐门紫砂第四代艺人,徐达明正在努力,正在努力向前走。
行五十方知路途遥远
徐达明的作品在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作中屡屡得奖,他的作品已被世界著名博物馆收藏,今天已经拥有了无数收藏粉丝。这份成就与他几十年来不断努力并坚毅追求艺术有关。他是徐门第四代传人,父亲与叔叔的严谨务实、不图虚名,一辈子在紫砂艺术殿堂中不断攀登,深深影响着他从艺做人的品德。
徐达明的可贵,或者说他的眼界宽阔、艺术修养、文化趣味的独特,高出同代人。他今日感觉到的从艺之路还很长,没有一份满足感。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徐门紫砂”是宜兴紫砂文化的一朵灿烂的花朵,一只壶要做到周正和谐不容易,做出精神韵味不容易,做出流传于世,为后人一代代说道、品评更不容易。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待今日的“徐门紫砂”的艺术成就,我们就懂得第四代人徐达明的重任。
徐达明以勤补拙,几十年来,他在徐门紫砂艺坛已声名鹊起,成了名人,成了艺术收藏圈名人关注的对象,但他依旧保持着一份平时朴素的心态,他依旧像当年插队当知青做木工一样,孜孜不倦的思考着自己的创作,日日不息与手中紫砂泥打交道,学习前辈艺人的勤奋真诚的精神。他知道求艺之路是辛苦的,艺术上攀登高峰,要的是安于平常的心态。
作为江苏省紫砂工艺大师、徐门紫砂艺术的英才,他眼光放得很远。很远。要继续徐门紫砂艺术,让它由自己一代人来增光添彩,要让宜兴紫砂艺术成为中国一门独特的传统技艺呈现于世界。徐达明与妻子、女儿和女婿正在筹办艺术工作室,让更多热爱紫砂艺术的青年来此学习,让徐门紫砂艺术更广泛留传于世。若干年后,他还有更大的理想,准备在自己手中更光大徐门的紫砂艺术。
无论过去、今天、还是将来,徐达明与他的妻子王秀芳、女儿徐曲、女婿鲍骧,将会永远牢记徐汉棠先生的一句名言“学好艺,做好人”,这是徐门的底线,它将让徐门一代又一代紫砂艺术家终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