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软件企业的创业体会——学生感想篇
2009-11-02袁文清
袁文清
在“职业生涯与领导力培养”暑期课程第一天,曾经在大学时代就开始自主创业的赵林学长应邀来给我们作了一个报告。他的报告涉及到了学习、创业、创新、人际关系等很多方面,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和启发。
在赵林学长富有启发性的报告中,我想到了我自己以及我的个人目标。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个人目标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在大学四年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然后保研读北大的研究生,并在此期间多多参加一些软件项目的研究开发,积累经验;而研究生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享受一下丰富舒适的生活。这个目标很简单,简单到没什么雄心壮志,但是我觉得很实在。而为了这个目标,我应当在大学中好好学习,并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目前而言,我应当尽量早地进入实验室,学习更多的研究方面的知识,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作,锻炼能力;同时,参加一些实习,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
可是在具体地向着我的目标努力的时候,我发现我一直都无法很好地为之奋斗。我对此一直疑惑不解。而赵林学长的报告让我意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大学阶段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无论将来要干什么,现在的学习都是第一位的,而且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别重要。只要心中有一个大体的目标就可以,不必为了这个单一目标而将未来的道路限制的死死的。过多地考虑未来的事情和方向不仅会限制住现在的视野和发展方向,而且也会使得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充满功利性,并且显得过于单调乏味。
再联系到现在的我,我感觉很是惭愧。开学就要升入大三的我在大二阶段明显地过于好高骛远了。大二的时候,我总是在思考着将来要走的路,以及未来的工作到底需要些什么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无论未来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那一切都还未实现,都需要现在的我努力踏踏实实地学习。沉浸在未来的美好中,却忘了现在的学习才是未来美好的一切的根本;不停地为未来的目标制定计划,却总是因为各种缘由无法贯彻执行。整个大二一年总是缺乏动力和兴趣学习,过得浑浑噩噩。这成绩不佳的一年暴露了我的一大问题:眼高于顶。而这次赵林学长的报告恰好给我敲响了警钟:无论将来怎么样,现在踏踏实实学习最重要。扎扎实实地打好知识的基础,积累足够的知识资本,我才有资格去策划畅想未来的生活。而且,无论是将来的工作也好,还是将来的立身之本,都与现在的学习息息相关。
当然,将赵林学长的报告中的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概括联系一下,也可以发现学习的重要性。赵林学长告诉我们:创新就是要有自己个人的想法,这样才能有自己的独特创造。而创新的基础同样是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学习将各个方面的知识储备得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并举一反三、相互类比,才会产生一些新奇有意义的想法,实现创新。而且,通过不断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再通过学习,不断强化优点、弥补缺点,选择更好的伙伴实现优势互补。
在报告中,赵林学长也给了我们一些关于学习和人生的建议,我觉得也非常有用:
学学哲学,心态会好。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要想成事,先会做人。”因为哲学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端正心态,摆正人生的位置。
读一读成功学方面的书籍以及名人传记。这些知识能够给予我们无穷的精神动力和支持。
同时,还有赵林学长最后跟我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很深刻:学习是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在于学什么东西,而在于以后在需要某方面知识的时候能够很快很好地运用我们强大的学习能力将之学会。正如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赵林学长也告诫我们:“我们的普遍优点就是学习。”
所以,大学生活学习最重要。
※姜梦林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进入大学校园后,随着年级的升高,自己越来越多地考虑离开熟悉的“象牙塔”,真正步入社会后的生活、工作问题,同学们也经常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大家普遍感到迷茫。幸好,在大三的尾巴上,学院及时开设了“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这门课,对同学们未来的道路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作为第一堂课的主讲老师,坚持自主创业并取得成功的赵林师兄为我们分析了中国本土软件产业的优势与不足,并着重阐述了自己的创业体会,令我受益匪浅。
首先,赵师兄讲到了“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这引发了我对是否创业、何时创业的深深思考。诚然,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社会对大学生“自力更生”的呼声越来越高,一大批创业成功的“风光”人士,尤其是一些坚持创业的北大优秀毕业生,比如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进入人们的视野,再加上长期浸润在“自由,民主”氛围中的北大学生对独立自主的向往,现在大家对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赵林师兄以自己二十年的创业历程为例,对创业的酸甜苦辣的分析,帮助我更加清醒地分析、权衡创业的利弊。赵林师兄讲到“商场如战场”,自主创业“九死一生”,张铭老师写到“一般地,不太主张刚毕业就创业”,之后的几位师兄、师姐也讲到创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专业知识、毅力等个人条件,还与人脉、机遇等外部因素密不可分。实际上,如果只看到比尔•盖茨大三时从哈佛辍学创立微软,而忽略了出身名门的盖茨拥有的丰富的人脉资源,那么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微软的发家史;同样,如果只看到赛吉•布林和拉里•佩奇研究生毕业就创办了Google,而忽略了他们的风险投资商的巨大帮助,那么就把创业成功简单化了。因此我想,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创业。更进一步,至于什么时候创业,我想,凭借敏锐的洞察力预见行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并实现一个很好的技术当然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成功创业更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对行业脉搏的准确把握,因此先在大公司历练一段时间,获得充足的积累和经验之后再创业,也不是为一个好的选择。总之,对于创业,我非常同意肖毅师兄的话:“要有激情,也要理性”。
其次,我对赵林师兄关于“智商与情商”的关系的分析亦深有感触。自然,对于通过高考独木桥从千军万马中杀入北大的莘莘学子来说,智商自然是不缺的,但是,社会上对北大学生的高傲等缺点的批评(可能不够准确和公正吧)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同学们在情商方面的缺失。在情商方面,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对此,我感受颇深。三年来,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作业需要几个同学合作,而不能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这时,如何建立和维系一个团队,如何在各团队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和协调,就显得越发重要了。在未来的工作中,不管是自己创业还是进入公司,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建立稳定高效的工作团队,都是一门大学问,会对我们职业生涯和整个人生产生重要影响,值得我们下功夫来揣摩和锻炼。
再次,我很赞同赵师兄“坚持就能胜利”的观点。在课堂提问和平时的讨论中,很多同学都十分关注“跳槽”的问题。我想,我们当然不能“一棵树上吊死”,当发现更好的机遇的时候,勇敢地挑战自我,大胆地进行创新,当然是一件好事,这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或许还可以发现自己的最爱,发掘自己的潜力,闯出一片新天地。但是我们也不能走向三心二意的另一个极端。实际上,根据跳槽“经验”丰富的肖毅师兄的分析,即便是跳槽,前后两个职位之间也最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完全“另起炉灶”代价太大。实际上,一个人从事某一领域时间越长,他对这一领域的钻研就越深,认识就越透彻,做出成绩也相对容易,终生聘用制的日本企业能把产品做得精益求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这正如杜平学长在讲解如何考察并投资一个团队时所说的:“发现好的项目,就不要放松,一旦咬住就不松口,不要总是换来换去。毕业后的人生路也是这样,不要拐来拐去的,沿着一条路一直走,取得成功的概率最大,效率也是最高的。”因此我想,在跳槽和持之以恒之间要进行合理的权衡,即便是要跳槽,也不宜过于频繁或者知识跨度过大。
最后,赵林师兄讲到“平凡人的不平凡志向”,这与北大的教学理念和北大学生的人生理想是一致的。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在建校一百一十年来一直领跑中国高等教育,当仁不让地提出培养“精英人士”、“社会栋梁”的口号,慕名而来的北大学子们当然应该在思想上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在行动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张晖学长多次提到的“眼高”、“高品位”和“志存高远”应该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反观现在的一些大学生,整日所想的就是毕业后的年薪,这样做不能说不对,但是,如果能考虑到当代青年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与巨大社会责任,树立为祖国、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远大目标,那么将来在工作中会更有动力,在生活中也会更加豁达。
赵林师兄(以及之后的各位师兄、师姐)将自己在二十年来的工作、生活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娓娓道来,带给我们巨大的启发,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帮助我们勾勒出未来生活、工作的大体框架和部分选择,对我们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在此,我向包括张铭、赵海燕老师的各位师兄、师姐表示真诚的感谢!同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也要继续有意识地进行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争取活得快乐、活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