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本土软件企业的创业体会——创业者篇

2009-11-02

计算机教育 2009年19期
关键词:同学

赵 林

编者按: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财富现象,创业中所要付出的劳动和汗水,远比一个打工者多得多。创业是一个过程,从无到有,从耕作到收获,有的不仅是财富,收获的不仅是成功。创业是每一个有志之士的梦想,赵林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理想奋斗并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从大学时期就开始走自己创业之路,创业之路虽难,但他是那个勇敢的拓路者,本期思维碰撞为您讲述一位成功创业者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相信能为想要创业的大学生们所借鉴。

1988年,我从北大计算机系毕业,一直在公司工作。记得在大三时,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我与无线电系王志东等同学一起出去创业。那时中关村只有十几家公司,既没有联想,也没有方正。创业的人少,找工作也相对容易,生存的压力很快就可以解决。1988年到1998年的十年时间,我就是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虚度的,钱虽然赚了一些,却没有目标。

曾经,我们提出“成为中国的IBM”的口号,最后却没有任何落实。如果用一副对联来表达的话,就是“敲锣打鼓挺热闹,折腾半天没结果”,横批“花拳绣腿”。当时公司队伍整齐,效益也不错,完全有基础成为中国一流的IT公司。但是,公司决策者为了所谓集中管理,把部门打乱,重组成超大的部门。这个举动既没有经过民主讨论,也没有得到充分论证,完全是公司领导一个人的决定,1995年

公司被迫关门了。所以,一个公司想搞好,靠一个人是不行的。

以我自己的体会,能够创业成功确属小概率事件,九死一生。近五年来,从无名之辈发展壮大成为有名公司的案例,屈指可数。但创业的人一定不能灰心,创业相对较难,但绝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创业是非常过瘾的事情。而“打工”则是在别人手下工作,难以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北大学生思维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更加适合创业。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何尝不是人生的快事?

下面具体就我在业界二十年来的切身经验谈一谈本土企业的创业体会。

1行业和专业能力积累

一个人要想成功地创业,首先必须在各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和知识储备。

1.1专业和行业

目前社会最缺的人才是所谓复合型人才——除专业知识足够深之外,还能懂一两个其他相关行业的知识。比如:证券行业IT部门的人得懂点金融,电信行业IT部门的人则须知道些3G和移动的知识。除了专业课,我们还要学习与行业相关的课程,把专业和行业有机结合起来。

业内人士有个共识:在IT行业干IT的最辛苦,大家比着干,没有休假、没有时间享受生活;而在其他行业干IT,则位置高、待遇好,还很轻松。我的一个同学在医药行业做IT,担任公司的CIO,收入高、福利多、休假也多。从现实的角度看,和其他行业结合,机会更多些。

1.2销售和财务

如果今后一直做科研开发,不懂销售财务也未尝不可。但如果你不甘人后,总有一天会走上领导岗位,掌握些财务知识就成为必需。如果看不懂财务报表,对企业的指导力就会大大下降;不熟悉市场和销售很难当好领导,也无法有效控制部下。北大是精英的摇篮,毕业生多是政界、商界或者学界的领军人物。因此,北大学生更需要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领导力。

1.3情商与智商

论智商,北大学生都是全国一流的。中国智商最高的5%,比欧美或者日韩的平均水平都高。常和老外打交道,会发现他们往往没有我们想得那么smart(精明)。但不能忽略的事实是,我们自己是中国的5%,而他们也许只是国外的95%,我们鲜有机会碰到国外那另外很厉害的5%。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以色列数学家艾夫拉汉•特雷特曼成功地解决了路线着色问题。他既非重大机构的负责人,也不是名教授,只是靠着自己的兴趣和努力,解决了这个难度仅次于四色地图的问题,确实很伟大。别人一个普通教授,可以解决那么复杂的数学问题,而我们这么多的高校院所,又出了些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我们需要反思,两百年来,我们中国人对世界作出了什么革命性的贡献?五十年来,我们在计算机领域又做出了什么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如果有人说我们落后,我们得虚心接受。只要好好努力、慢慢积累,总有机会的。在这一点上,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而中国的进步是世界有目共睹的。

搞技术的话,只要智商高就可以了,越高越好。但如果参与社会事务,或创业或运作商业,则情商一定要高。情商需要培养,要学会与人打交道,学会保持激情,同时别犯刚愎自用和好大喜功的错误。

1.4认识自己

知道自己的优点与缺点非常重要,尤其是缺点。如果想创业,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缺点,否则不知道找什么样的人互补。长于技术的人,互补的合作伙伴应该是强于营销、管理的人。管理、营销、技术,是创业的必备要素。如果你只具备其中一二,就要知道自己的弱势,即使十项全能也需要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是可遇不可求的。可以边打边找,在战斗中发现自己需要的人。核心团队中可以有自己的同学、朋友,但一定不能近亲繁殖。很多公司的创始人都是同学,后来因为客观或者主观因素分开,引入新鲜血液。微软在这方面最典型。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和保尔•艾伦是同学,后来艾伦因病退出,长于销售的史蒂夫• 鲍尔默加入进来。盖茨知道自己的不足,就给自己定位为首席战略架构师,而让史蒂夫•鲍尔默做CEO。

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我们的优点普遍在于学习能力,跟学英语一样,要随时随不断地学习,学习很多知识。在Internet时代,不学习,就赶不上自己的同事、部下甚至竞争对手。

2创业哲学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心态。北大学生水平高,看一般的书不如看看哲学,讲得更透、更深邃,好多的道理都讲得非常清楚。碰到苦闷,彷徨的时候,不妨翻翻哲学书来汲取力量。

国内成功的公司,比如百度、搜狗、新浪和腾讯,基本都是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或领先的实践,再结合国内具体应用和客户特点做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理论方面,发达国家确实领先我们。如果重新选择,我可能选择先去国外学习所谓的马克思革命先进理论,再回来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要多读名人传记和成功经验,好多问题都是哲学问题,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中都学习过,理论讲得很明白。如果出国,一定要明确出国是干什么;如果回来,也要明确回来又要干什么。前面提到的公司,都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理论,结合中国实践而成功的。

现在好多人走着这样一种人生历程:先去国外读书,然后加入著名的外企工作,积累经验,最后一定要自己创业,过过瘾。人到了一定的层次,就会有这种需要,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所说的自我实现。大中华区的华人圈里,从外企高层下海创业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北大81级校友皮卓丁,曾担任Adobe公司大中华区的总经理,作为一个有闯劲、不服输的人,他觉得待在安逸的位置没意思,最后还是离开Adobe与人合作创业。

2.1理想与现实

北大学生中理想主义者居多。大家满怀理想进入校园,希望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但别忘了一定要面对现实。大城市里竞争激励,就像硝烟弥漫的战场。除了不流血,其他的和真实的战场没有两样,一样的弱肉强食,一样的森林法则。也许每天都有许多的不如意,面对挫折,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碰到不如意,就把现实当战场,想象自己是来参加战斗的,不就正常了吗?如果一直把现实当乌托邦,自己跟自己较劲,就会非常痛苦。看开了,不如意也好,磕磕碰碰也好,就都不算什么了。

这世上,好人不多,坏人也不多,大部分是不好不坏的人。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可能每天总是碰到好人。别人不帮你,甚至过河拆桥,就是现实。老是有人帮你,主动给你开门、拿东西,这样的现象现在也只有在国外的小城镇才可能看到。90年代出国,总能看到扶老携幼,现在也没有了。有一次在国外地铁里遇到孕妇,没人让座,最后还是我让的座。世界在变,国外也和想象中的不同。

2.2创新与创富

创新确实很难,几百年来我们创新的东西很少。不妨先创富再创新,这也是现实之举。切忌不要空谈创新。如果别人都没什么进步,创新发生在自己身上也是小概率的。所以先创富无可厚非,或者创富和创新一起来。创新是相对的,尤其在IT领域,因为IT是舶来品。在现阶段,对于同学们来说,也许努力学习比创新更为重要。好好学习,积累一些财富,先解决生存问题,再解决发展问题。

2.3关系也是生产力

知识是生产力已是共识,关系也是生产力。在中国不得不提“关系”一词。不讲关系,不讲人情,在中国寸步难行。学长和学友,都是很宝贵的资源。当年我从外地考到北京,没有任何亲朋好友,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学长们给了我莫大的帮助。

所以即使从现实的角度考虑,我们也要善待自己的同学。同学们来自外地的居多,大多数是平凡子弟,一起创业最可依托的就是这些同学。Google、雅虎、百度的创始人都是同学,可见同学的关系多么重要。跟学长们搞好关系,未来的某一天、某件事情上或许就可以得到他们的帮助。江湖上什么关系最铁?俗话说的,“一起扛过枪,一块同过窗的”。同学关系是其中最朴素、最实在的,因为同学间的信任是踏入社会之前建立的,没有功利的算计。信任很难得,需要长期的积累,大学恰有四年的时间可供同学们建立信任,这点很难得。

现在外国人也开始重视关系的作用。商界流传的PRC就说明了这一点,P指people(人才),R指relation(关系),C指capital(资金)。如果想创业,这三个基本要素是必需的。

3创业实战

有很多人没有一个公司或机构,是别人可用外力彻底摧垮的。只要你不触犯法律,不伤害别人,基本都是自己灭亡的。我毕业后加入的第一家公司,1991年有机会做成国内一流的IT公司,却毁在了刚愎自用和好大喜功上。

3.1战胜对手,战胜自己

有很多人跟别人比,容易迷失自己。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别人出国,我也出国;别人创业,我也创业。这其实是不对的,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以创业为例,就非常不适合脸皮薄的人。好多事都得寻求他人帮助,甚至对部下都要忍辱负重。误解有可能发生在各个层面,偶尔发脾气也是必需的,脸皮薄往往很难做到。很多人立志要出人头地,但要出人头地,就不仅要战胜对手,更要能够不断战胜自己。

3.2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创业虽难,但也不乏机会。我们要在战略上乐观,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在战术上重视。战术重视意味着要脚踏实地,每天做很多琐碎的工作,甚至是重复的工作。保证能够每天进步一点点。

若想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也许只有像Intel前任CEO安迪•葛鲁夫所说的那样,做个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个典型是苹果公司的总裁斯蒂夫•乔治:他一度被逐出董事会,脱离管理层,但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又重返管理层,担任CEO,重振苹果。

3.3战斗在一线

在IT行业,如果一个公司的CEO或者实际控制者长期不站在一线的话,很快就会被淘汰。中国IT企业的一线领导非常辛苦,但作为领导者,必须随时了解一线情况,掌握最新的资讯,以便迅速作出决策。

3.4以万变应万变

“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时势推动事物的变革。因为改革开放,我们才有那么多机会。没有大的环境,没有好的时势,怎么会出现新浪、搜狐?98年,我决定重新开始,成立了软件公司。

当初的指导思路是不重复别人的路,而是从高端软件做起,筛选全球最大的五家公司(Microsoft,IBM,SAP,CA和Novell)做合作伙伴。Microsoft壮大之前,CA (Computer Associates Inc.)曾一度是全球第一大软件公司,有500多个产品,上至大型机,下至开放式结构,在网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四个层次都有产品。与CA合作,我们开发了很多项目,解决了生存问题。

CA的口号是“Change Always”。我一开始并不认同这个口号,感觉变来变去不大对劲,后来发现这对企业来说是必需的。CA的标志也在不停变化,最终定格为“CA”两个简写字母,任人解释。

以万变应万变,“Change Always”是对的,只是CA没有及时地调整。这也很好理解,其创始人王嘉廉的时代,没有开放式系统,多是大机器终端,最多是主机带终端。王嘉廉没有开放系统的概念,没有Internet的思想,生产的软件基本都是主机带终端的,自然跟不上市场的需要。现在微软也试图改变,想通过收购雅虎,在血液里融入Internet基因,增强网络方面的能力。IT行业变化非常快,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3.5坚持就是胜利

很多事都贵在坚持。我们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没有背景,没有资金,到目前为止没有依靠外面的一分钱。我们没有贷款,既不求风险投资,也没有天才过人之处,只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也能稳步发展,成长壮大。条条大路通罗马,通过不同路径,都能做到相对的成功。

鸣谢: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系05级樊波同学根据录音撰写初稿,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赵海燕副教授对文稿进行了细致的修改。

猜你喜欢

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奇怪的同学
这道题谁会做
谜语
活多久
说不准
眼镜仔
娜子姐姐信箱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