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秋华:玉堂金马 春华秋实

2009-11-02

中关村 2009年4期
关键词:唱法声乐教学

沙 磊

2009年央视春节晚会上,当戴玉强、王丽和王莹三位美声歌唱家在华丽舞台出色献唱时,马秋华正和家人在江苏老家过年。对于她的学生登上春晚舞台,她并不陌生,且习以为常。

马秋华这位辛勤耕耘的声乐教育家为国家和部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声乐人才,每年中央台等全国性文艺演出活动中,许多年轻有为的歌手都出自她的门下。

27年来,她专门从事美声、民族、通俗声乐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这三种唱法中游刃有余地穿梭。到目前经培养的学生有数百余名,其中近六十人次在国际、国内声乐比赛中获大奖。她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地区进行声乐讲学活动上百余次,听课和被辅导的学生有六千余名。

这位曾经全军艺术院校中最年轻的教授,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教学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出版发行三种唱法声乐教学系列,对我国的声乐教学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虽然马秋华与其丈夫金铁霖被媒体喻为“金戈铁马”,“但从工作事业来讲,我们各干各的。做的是同一件事儿,两个都是独立体。声乐教学是一百个人一百个教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009年,马秋华教师已正式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作为一个老师,做好本职工作,把学生教好,培养人才是最大的责任。”马秋华对《中关村》的记者说道。

点燃自己 照亮别人

马秋华说,来找我的学生,我觉得好的,是人才的话,一定会给他创造条件,全力培养。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是一个奉献的职业。原来年轻的时候感触不太深。现在年纪大了深有感触。人在年轻的时候是在铺垫,等真正取得一点成绩以后,就慢慢地老了,看到自己的学生一个个成才,心里是很有成就感的。

“另外,老师要有一个平衡的心态,你培养的学生创造了财富,学生能够生活好,创造那么高的经济效益,那么受欢迎,尽管老师也拿不到,我也会很高兴。所以,我觉得老师是一个精神的大款。虽然我们没有他们那么有钱,但是我就跟我儿子说,我和你爸爸是精神的大款。”

“我觉得教学就和做生意一样,要看准市场。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考虑到观众喜欢什么,如果是在课堂上为了上课而上课,为了教学而教学,就会缺乏生命力,没有意思。我在教学生的时候,不管你是哪种唱法,都是融会贯通的。”

马秋华是唱美声出身的,“但是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民歌我也可以唱,像我教过的一个藏族学生索朗旺姆和阿斯根,我在教他们的时候,我学到了一些民歌,包含一些西藏歌曲演唱的韵味和风格;像我在教一些蒙古族的歌手,比如像萨仁呼,他现在名气是在民族歌舞团的德德玛之后。我学到了蒙古歌曲短调、长调是怎么演唱的。教学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教学相长嘛!”

“因为歌唱本身是无边界的,是专业人员把它分成了美声、民歌、通俗进行演唱,对于观众和老百姓来讲,他喜欢什么,什么就是好的。老百姓喜欢流行、民俗的,他们一定有喜欢的道理。我们培养的学生,不管哪种唱法,必须拿到大众中去,让人民大众去检验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不是受欢迎的。”

马秋华坦言,我一直从事声乐教育事这个职业,非常愉快、幸福。因为接触的都是小孩子,教到20多岁以后毕业了,接着又来一批,你和他们在一起,就会觉得自己心态很年轻。应该说这个工作我是非常热爱的,这么一种状态下,能够很安静、单纯的做一件事情。

张扬个性 因材施教

近些年国内的比赛,不管是金钟奖、青歌赛,还是文化部的文华奖,这三个中国最大的权威性比赛,马秋华的学生获奖是相当多的,并且在美声、民歌、通俗三种唱法当中都获得了大奖,学生都表现的比较出色。

“在美声当中,戴玉强、王丽、王莹,这三个都是我的学生。他们都是在美声接上前辈的衣钵,目前观众比较熟悉的歌唱家。”马秋华骄傲地说。

戴玉强是学习美声的,他是马秋华到军艺培养的第一批学员,在民族声乐的国家级比赛中,得过三个金奖,两个银奖。戴玉强自己说他是马秋华的第一位大弟子。“小戴真正到专业院校学习声乐,是1991年从军艺开始的。在我们合作的一开始,我给他唱了一些民族声乐作品,改掉了他演唱的问题,增强了他演唱的色彩。然后,又开始唱一些美声作品,现在观众熟悉他的还是美声唱法,小戴是一位非常全面且难得的男高音演员。”

在演唱中,技能就是歌手在演唱中的共性,技巧就是他们自己演唱的个性。“在戴玉强跟我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他掌握了这些技能,他的个性同样明显。虽然大家多数对他的认识是美声,其实他的民族唱的也很好。”马秋华表示。

马秋华紧接着说,王莹是中国美声唱法第一个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开个人演唱会的。还有王丽,到我这里来的时候是十七八岁小孩子,她24岁之前在中国所有声乐比赛中都获得了金奖,并成功的地扮演了中国第五代《江姐》。

“没有人的成功是一步到位的,都是经过常年的积累、沉淀,才能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他们都是每年要参加各种晚会,在海内外比赛中斩获大奖。十三届青歌赛民族唱法二、三等奖得主,十一、十二届青歌赛美声唱法一等奖得主分别都是我的学生,尤其是流行唱法,姚贝娜、曹芙嘉、阿鲁阿卓、汤飞分别都获得了十三届青歌赛的一、二、三等奖。”

马秋华丝毫不保留让学生成才的教学经验:

第一,学生获得这种大奖需要常年的积累,教学更需要积累。我已经在大学中从事专业的声乐教育28年了,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第二,这也是运气,发现了这么多的好苗子。当老师发现好苗子后,老师就要给他进行定位,明确他适合什么,适合往哪方面发展,包括他的外形,是“大笑”适合他,还是“微笑”适合他。她是冷面好,还是热情一点好,我们都是要给他提出建议。

第三,定位之后,要对他进行设计、包装。这是一条龙的,不是说光教你唱歌,给你技术就完了。因为现在的比赛,大家都是在一个很高的大平台上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歌唱功夫,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因此,大家在这个平台上拼的就是风格、修养和感染力,他的唱法能否打动观众。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这方面是很重要的。

第四,怎么样去和市场接轨,这也是我需要思考的。我的学生参加比赛,我都要亲自到场,衣服怎么穿、耳环怎么带,都要和她的歌曲风格吻合;表演、动作,全部都要和她的歌配套。目的就是让大家看到后,完全感到协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经常说,评委也是人啊,他也是老百姓。你的歌声感动了他,你让他心灵受到了震撼,他就会给你打高分。就像一个教育家,和一个教书匠是不一样的,这要花大心思的。所谓的怎么样才是一个‘大家,‘家不是随便说的。我不敢称我是教育家,但是我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马秋华告诉记者,培养学生,教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并不是每天都是唱歌就完了。每一个学生来了,都要给他动脑筋,像姚贝娜,她上一届青歌赛得二等奖,这届得一等奖。姚贝娜之前在中国音乐学院是学习民族声乐的,可是她不喜欢民歌,中国院又没有流行音乐系。后来我考虑再三,还是应该让她按个性去发展,她喜欢流行的,又有民族的功底,发展空间会更大,经过跟系里商量决定,让她的兴趣得到发展。我想培养学生,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保留个性,因材施教。

“这批年轻学生们在茁壮的成长成才,我对他们很有信心。”马秋华对学生寄予了厚望。

酷爱歌唱就读南艺

“我小的时候,文化大革命那会儿,天天唱革命样板戏,我12岁演阿庆嫂,在江苏连云港市就出名了。到中学时演《海港》里面的方海珍,还演过《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好几步样板戏。所以每天唱的都是这个。我8岁的时候还开始学弹琵琶,共学了8年。在中学时还参加过歌舞团演出,琵琶弹唱,弹苏州平弹—蝶恋花等。”

马秋华是当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当时1976年高中毕业,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实际上高中毕业后,连云港市歌舞团就要把马秋华调去,但是根据当时政策,必须要上山下乡锻炼两年。“因此,我一毕业就把户口迁到农村了,在农村干了半年农活,但干农活也是偶尔,大部分时间我还是在歌舞团。”

“半年后就恢复高考了,我当时1976年8月份签了户口,1977年3月份就开始准备高考了,我唱歌,上大学,到毕业,再教学,这之间一直都没有断过。所以文化课我都没有耽误。当时我正随团在江苏泗阳县演出,我爸爸就给我打电报,告诉我赶快回来,现在高考了。这让我想都不敢想,后来我就跟团里请了假,回来参加高考。”

马秋华回忆说,报考中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先后录取了她,因为在南艺的中国四大名旦之首的黄友葵教授最终打动了她,“我以第一名成绩进入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又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

师从黄友葵,马秋华入学后的起点就高于许多同龄的学生。“当时我唱歌的时候,有一个音符不对,老师都不会让我过关,她是非常严格的。”今日,马秋华不仅受益于恩师的栽培,她还继承了黄友葵严谨的教学方法。

“当时我的老师钢琴弹得非常好,看着五线谱F调,她能弹出G调。我当时特别崇拜,经过努力,我的伴奏水平提高很快,五线谱的钢琴伴奏也基本能胜任。”

我觉得,我不仅从老师那里学习到了专业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到了她对待专业和学术的认真、严谨和执着精神。”

大学毕业以后,中央歌剧舞剧院、中央乐团向马秋华发来了工作邀请。当时,已近80高龄黄友葵很希望她的关门弟子马秋华能留在身边。“一是师命难违,二是江苏的女孩子不是很能闯,总觉得南京比北京的环境好,有事情做就很好了,三是当时在学校、省里演出机会多。”最后直至1989年由于一次全国性的声乐比赛遇到金铁霖,她结束了在南艺度过的难忘的12年。

金戈铁马相得益彰

“都说声乐教学要发展,要创新,怎么去发展?怎么去创新啊?说,声乐教学要发展,要创新,就一个字:教,因为你要教不同的生源,不同的学生,你教的越多,办法也就越多,这不就发展和创新了么。要创新就不能停止教学,教的越久,总结经验就越多,教学手段就越多。”

谈及在声乐教育的特点时,马秋华说,在声乐教学上是不可能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手段,教法。但是在共性的审美上,你的教学方法,技术有没有达到一个标准,这是共性的。我们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地探讨,看看用什么手段会更好一些。我和金铁霖在一起也经常研究。应该说在前十年,我和他探讨的比较多一些。因为他当领导比较忙,我还不算很忙,所以他的很多学生,比如董华、张也、祖海、张燕等,我就经常给他们上课。他的本科,研究生的学生开演唱会,我都在给他们备课,弄方案,选曲目。到后来的这十年,因为我教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基本上就变成了每个人教自己的学生了。但偶尔也会进行交流,比如他的一些学生也经常找我上课,因为,换一种风格,教学的方式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觉。

在谈到乐坛称他们夫妇为“金戈铁马”、“泰山北斗”时,马秋华表示,这是别人对你的称呼。就像教育家,如果你自己认为你是教育家,那你自己就满了,就停止不前了。所以,人在什么时候都要看清楚自己不足的东西,看到自己的问题,你才能进步。现在什么称呼都有,你想怎么说都可以,我们也无权干涉。当然,说金戈铁马,泰山北斗,我要感谢这些朋友们,能给我们这么大的肯定和鼓励,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鞭策,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多培养人才,让他们都活跃在舞台上为大家服务。

在回应有人说他们夫妻二人垄断了中国声乐教育的时候,马秋华说,垄断这个词不好,这也是不可能的,中国这么大,这么多的院校,这么多的专家教授,可能是我们机遇更好,碰上的好学生更多一些。学生都想找一个好老师,因为每个学生都想成功的。我们其实教的学生,也有不成功的。在多少年多少届毕业生里面,能有一两个成功的,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音乐之外温馨之家

马秋华说,音乐之外,应该说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因为每天回到家就很累了,像我的孩子在人大附中上高中,我的业余时间就是在培养儿子,因为我爱人特别忙,所以我就要把家庭这块撑起来。我的儿子钢琴弹得很好,他从5岁就开始学,到现在学快10年了;另外,他也特别喜欢唱歌,我也在培养他。他喜欢什么,我就培养他什么,学习上我还要过问。所以,我业余爱好这方面就少了。以前的业余爱好,比如爬山、旅游。现在不行了,有时候放假了,一家三口在一起,今年春节我们一家三口回我母亲家过春节。

关于儿子的发展,马秋华表示要看他以后的兴趣。“他现在喜欢音乐这块儿,我就教他,如果他以后兴趣改变了,我也会支持他。如果他喜欢一件事情的话,他会在这上面投入、付出。如果他不喜欢的话,他就会很反感。目前来看,他还是很喜欢音乐的,我就在这方面给他引导。”

“儿子小时候总说,‘我看我在您和我爸的心目中,还不如你们的学生呢。他进入青春期了,我觉得应该把时间往他身上转,多花时间与他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和交流一些学校的事情。儿子现在很懂事,他明白爸爸妈妈工作是很敬业的。”

乐海无涯时不我待

马秋华在2003年和2008年出了教学理论和实践的DVD,这里面涵盖了比较多的内容,选的是这几年来国内外的一些获过大奖的学生,上课时候的练声、辅导,她讲的理论,给学生上课的内容。其间还出了《月光恋》个人的演唱专辑。“以后想每5年出一部教学示范。这样做是要推陈出新,出新作、新人、新理念。因为我们声乐的教学是一对一的,每一个人上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条件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不同的学生讲课,就会出一些新的不同的东西。”

“教学就是一个慢功夫,每天就这么点儿事儿,但要想一辈子把一件事儿做好了,做精了,也很不易。可能一生时间都不够用,要不断的钻研、追求、完善。一辈子干一件事儿,现在越来越觉得岁数大了,时间不够用。”

“如过我再干别的话,我哪行啊。我没有兴趣,也不懂。别人说帮你炒股,我说我不懂,这种不属于我发的财我不想发,我就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所以我这一辈子,从小学、到中学、再到歌舞团,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没有走向社会,就一直在学校,然后调到北京以后还是一直在军艺,最近刚刚从军艺调到中国音乐学院,这辈子一直都在院校,干着一件事。”

马秋华最后表示,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时间不够用,而且觉得有好多事情没时间做,应该说在北京前20年,我在军艺,为部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声乐人才;我希望后半生以我毕生的精力,更多地为地方培养人才。我想不管是部队的,还是地方的,都是国家的人才,为祖国的声乐事业多尽一份力量,多做一些事情。

猜你喜欢

唱法声乐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