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思维 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2009-11-02何珍
何 珍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非常重要,在作文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非常必要。学生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就会达到别人所不能及的思维深处,就能引发别人一时未能悟出的生活哲理。
构建一种大语文观,拓展语文课的广度与深度
语文学科面临着这么一种尴尬的现状,在应试教育功利目的的影响下,学生觉得所有的科目中语文是最不值得重视的,偶尔碰上运气好,也能拿个较高分,学生往往把绝大部分学习时间花在了其他学科上。这是汉语的危机,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备感头疼的事。语言的学习关键在于语境,语文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高考语文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贴近生活,考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要拓展语文课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就不能只是教材的分析和知识的理解,必须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作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地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我认为:
一要营造语文学习的大环境,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认识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话题作文过渡到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语文思维的形成和作文能力的提升必须靠日积月累。“生活处处有语文”,强迫式的灌输远不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在班里开展课前3分钟评论、每日一言、每日一诗、每周一悟等一系列语文活动,让学生天天接触语文。
二要拓展语文课深广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生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如作文教学过程中素材的积累这一专题的辅导,我列出时事热点焦点关键词,如“山寨文化”“人肉搜索”“躲猫猫”“金融危机”“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等让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写出300~500字评论,并给出一些话题让学生运用积累的热点焦点素材进行时评片断训练,让学生从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上升到个性化思想的表达。如在复习苏轼的诗同时,我让学生在理解《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黄州快哉亭记》等篇目的基础上。印发了蒋建文《千古月华水悠悠》(节选)、周国平《诗人的执著和超脱》、余秋雨《东坡突围》等名家散文和苏轼在杭州、密州、黄州、徐州、儋州、惠州的事迹给学生,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苏轼,思考苏轼,反思人生。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材料以“生命的精彩”为题写一篇文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立体式作文训练为突破口,常抓思维能力培养
作文赋分占了总分的2/5,作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我们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工具性。因此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又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合理有效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体现在审题、立意、构思和表达上,这些体现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一)经常性进行构思训练
思维科学的新发现,思维是语文符合的内容,是有形语言的潜流。学生作文,总是“意在笔先”,怎么想才怎么写。思而有路,文章就层次清楚,语意明晰;思而无序,文章也必然杂乱无章,文理悖谬。所以,从思维到形成文章的全过程中,“思维”是首要的,思维的条理性、独创性、灵敏度,决定着文章的层次、内容和写作速度。作文教学活动具有语言与思维并重的特点。因此我觉得首先应把审题构思的训练放在作文之首,指导\学生“想”,其次是注重“说”即口头作文,在想与写之间搭一桥梁,先了然于口,后了然于手;再次是循思路定章法,注重文章内在脉络理路的畅达,文循其脉,自由法度。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每次作文我都要求学生先列提纲,再行文。由课外完成到课内限时训练,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二)多维度进行审题能力训练
在高考作文中,审题不准或不全,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2006年广东省高考话题作文是“雕琢心灵的天使”,全省平均37.75分,不及格的占28.07%。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对学生的审题能力作有针对性的训练:
1从短语结构的侧重点去训练。如动宾式短语的作文“跨越性格的障碍”,关键解决如何跨越,又要准确地理解“性格障碍”;再如偏正式短语的作文“心灵的选择”,那就要重点谈中心语选择,但尤其不能忽略定语“心灵的”,它限制了写作范围。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作文,其中心提炼出来之后,与短语结构或句法结构紧密相连,这样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全性及缜密度。
2利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可以选取一些单字独词式的话题或想象型的作文,如“黑”“白”“水”“魂”“如果没有……”“跨越时空的对话”等让学生训练。
3根据题材,让学生多做提炼主旨的训练。主旨也就是要议论的中心或触发点,多训练有利于学生迅速把握材料中心,为立意打下基础。
4利用类比、相对联想围绕材料或话题作素材积累训练。
(三)多角度立意训练
立意体现着学生的思维深度、新度与广度,多角立意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每次写作我都要求学生列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立意,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如我把“愚公移山”“杀鸡儆猴”“管宁割席”“滥竽充数”“这山望着那山高”等成淆让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思索,如过去人们一直把“管宁割席”作为不慕虚荣、不贪金钱的高贵品质来大加赞赏,而有一个学生则运用求异法写了一篇《从“管宁割席”说开去》,从另一个角度指出管宁对有缺点和错误的朋友积极帮助,提高其思想认识,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而不应该一刀两断。文章独出心裁,很有新意。又如“这山望着琊山高”,本来含有贬义,是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有一位学生却敢于从新的角度进行质疑:难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对吗?人类不就是因为不满足而不断攀登才进步吗?出于这种求异思维,他以“把眼光投向高山”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文中对此话赋予了新意,赞扬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并以鲁迅弃医从文、冯骥才弃球习文为例,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文章有了时代性的新意。如“愚公移山”有同学认为愚公应学会变通;“杀鸡儆猴”有同学则认为要“杀猴做猴”等。
从作文批改创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在写作教学中,多年来都存在着“学生写先生改”的状况,这不合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规律。修改文章是写作过程中各种思维能力再运用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联想能力和系统化能力,使学生思维具有深刻性、广阔性和条理性。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在作文修改中的实践中培养的,而不
是教师教出来的,思维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既重评更重改,通过多次修改实践,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目标就会落到实处。
一是变“教师批改”为“肩发式点评”。叶圣陶老先生说:“所谓批,无非是向学生说几句提示的话,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该怎样想才对,该怎样写才好。”又说:“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一种学习方法,称为“发现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如果学生写作思路层次不清,我会写下:请你把能体现你文脉的句子划出来,看看他们有联系吗?如果学生衔接不好,我会批下:请找出这两段内容的联系,写上一句或一段衔接语。如果学生材料作文立意不准,我会提示:请你找出其中一个角度,用一句话谈谈你的看法。作文评讲后,我会把学生作文收上来检查一遍修改情况,再进行个别指导。通过多次启发学生思考,不但让学生发现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变“佳作讲评”为“好中差对比性讲评”,用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作文之道的作文讲评叫对比讲评。有比较才有鉴别。运用对比讲评在选好角度的基础上,对比的对象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升格文前后纵比看提高;佳作横比看特色;范作对比看差距;优劣对比看问题;作文、生活对比看价值等,我认为不能只看重优秀文的楷模作用,更应狠抓差作的讲评和修改。这就如同一个病人,只是羡慕无病之人,他的病是不会自动痊愈的,关键是查找病因。事实正是如此,只有差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了,学生整体作文水平才会真正提高。
三变“单纯性评改”为“学生二度创作”。学生写文章,一般说来要经由观察——思考——表达——修改等过程。无论哪一个环节,都应是学生自己所进行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而不应由教师来代替。如果只是教师评改,即使学生领悟了自己的不足,写作时仍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洋改,应是教师评,学生改。修改,是学生写作水平提升和飞跃的过程,因此每次作文评点结束后,我都要求学生进行二度创作,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升格训练,以切切实实地提高其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当然,学生的语文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是一种多维空间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是可以调控的。我们要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性就要引导学生对自我、对人生、对世界、对人类历史的理性思索,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不断地进行尝试与探索,把语文教学引向更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