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素质教育的再思考
2009-11-02颜维奇
颜维奇
2008年,有两大教育现象值得关注:江苏的08高考方案在一片质疑声中收场,山东的素质教育改革执著前行。两者的改革出发点都是一致的,结局却迥然不同。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障碍不在于考试,不在于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而在于各级党政领导的教育政绩观。要从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教育执法,严厉查处违规行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创新力度;改进评价体系,实旅综合评价;努力营造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江苏2008高考改革方案在一片质疑声中收场
2008年江苏的高考方案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围绕“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择优选拔人才。最终目的是贯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
方案一出台。就遭到了多方的质疑与反对。从实际操作来看,该方案似乎并未真正起到引领素质教育的作用。
1学业水平测试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业水平测试”被人们称作“小高考”,不仅是由于其命题、安排、组织均与高考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其重视程度完全不亚于高考。由于高考政策规定,学业水平测试的选修、必修科目均达A(“6A”),10分将作为奖励分在划线前加入总分。(此为2008年政策,2009年方案调整为从2010年起,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测试且技术科目测试合格的考生,每1门必修科目成绩达到A级,在划线前加1分计入统考成绩;如4门必修科目成绩均达到A级,在划线前奖励1分,即加5分计入统考成绩。)在总分仅480分。一分相差数千人的状况下,10分(或5分)的分量可想而知。尽管最终能达到6A(或4A)的人数可能是少之又少,但不会有人愿把这块肥肉白白扔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被迫在这几门功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在高二的时候就要提早感受高考的严酷与激烈,无形中压力大增。
2学校的教学节奏被打乱,为应试而教育
高考制度改革后,学校必须在高一时开设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和体育、艺术、研究性学习等13门课程,学校被迫加快教学节奏。以保证在高二时有充足的复习时间迎接必修科目的测试。为应付考试,学生从高一就拉紧了弦,加班加点以尽快完成教学内容。并且。为了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有些学校甚至提早分科,并“劝说”部分学生转向更有把握的科目上,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权。甚至存在为应付4月小高考,学校停开一切课程专攻6门必修科目的现象。
3“综合素质评价”形同虚设
“综合素质评价”的出发点是为了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价几乎完全操纵在学校手中,既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又没有公正的监督系统,再加上最终的录取过程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对录取几乎完全没有影响,综合素质评价便成了各高中学校自由发挥的项目,“闭门造车”的现象层出不穷。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实际过程中完全被忽视。
“如果说新方案是引领素质教育的话,那是培养了中国人最不缺乏的一种素质——投机!”江苏某中学校长如此评价新高考政策。
山东素质教育改革执著前行
2008年1月16日、1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潍坊召开了500余人的大会,向全省发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号令。
此次强势“出击”,山东省教育厅做了充分准备,设计了系统的“路线图”。其基本轨迹是:强力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强化高考信息管理,为高中教育减压,为高中教育松绑,为素质教育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在规范办学行为基础上。以课程为载体,在三五年时间内开全开齐课程,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在国家课程方案上;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素质教育实施的差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规范、改革、发展”是山东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条基本思路。
山东素质教育大会一召开,立刻引起了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媒体对山东推进素质教育用了很多溢美之词,有的说是改革,有的说是新政,还有的说是革命。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在一次会议上坦诚地说:“我想,山东这次推进素质教育,不是改革,不是新政,更不是革命。原因有两个:其一,我们只是试图让山东的教育回归到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来,回归到国家的课程方案和办学要求上来,按照教育规律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这只是一种回归,不是革命、不是改良、不是新政,更不是别出心裁。其二,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只是。皮毛而已,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核、深层的东西我们并没有开始做。”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山东提出素质教育的回归之路,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要回归到育人。育人第一,升学第二。不反对升学率,但升学必须在育人的基础上。二是回归到制度。教育是受体制、制度、政策、法律约束的,办教育都应该遵循,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违背。三是回归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人,教育应该是有职业幸福感的事,应是老师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学习应是学生愿意做的事,学生可以从中得到快乐的事,可以逐步学会自主控制安排的事。四是回归科学。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张弛有度,按调整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安排课程。教育还要遵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实际上国家的禁令、文件出了不少,很多都是常识性的东西,都是能够做到的。很多地方做不到,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山东做到了,而且是真刀真枪地做到了。这次人大会上,我专门交了一个提议,推广山东教改经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也一直关注山东的素质教育改革。
虽是褒扬一片,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出现了不少怀疑、观望甚至不惜触犯“红线”的现象,为此,山东省教育厅开出了一张张罚单。
2月3日,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第一张罚单开出:桓台一中、济宁市实验中学、嘉祥一中和五莲县管帅中学,不遵照教育厅关于假期安排的规定。组织学生上课,给予上述学校校长行政警告处分。
3月14日,“罚单”再次开出:文登一中、文登新一中、文登市天福山中学、文登市十一中4所学校双休日统一组织学生上自习,属违规行为。全省通报。给予4位校长行政警告处分。
一年时间内,山东有11所学校被撤销省级规范化学校称号,17所学校被通报批评,2所学校被暂停招生,3名校长被免职。22名校长、2名县教育局负责人受到行政处分。处置力度之大,在山东教育史上是空前的。
两大教育现象之比较
江苏的高考改革和山东的素质教育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这就是全
面推行素质教育,而且不约而同地决定从高中阶段开始,都“强化”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所不同是,江苏的高考改革仅仅是考试形式的变化。从“3+2”到“3+小综合”到“3+大综合”到“3+1+1”再到2008年的“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10年中。江苏四易高考方案。从南京一家调查机构的最新调查数据来看。老师、家长对这种变动频率并不看好。
“江苏省高考方案变动,您觉得是探索,改革,还是折腾?”对这个问题。受调查的960位教师中,有455人表示“探索中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败”,约占47.40%;有444名教师表示“这是折腾学生、家长和老师”。约占46.25%;只有61名教师觉得这是“改革和成功”。
而家长们反对的声音更大,266名家长中竟然有204名认为“这是折腾学生、家长和老师”,占76.7%,其余62位家长都表示这是“探索中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没有一位家长认为“改革很成功”。
而山东省的素质教育改革力度显然要大得多,并不仅仅是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的简单改革,而是力求全方位的改革,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规律”的改革。2009年4月16、17日,教育部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济南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总督学陈小娅出席会议并讲话。陈小娅指出,考察山东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字“回归”,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规律。选择在山东开现场会,主要的原因在于山东省的做法很有价值,为在更大范围内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会议代表普遍认为,山东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开展工作,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必将有力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增强了他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素质教育改革的阻力究竟在哪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很困难的,并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但据山东省教育厅对部分地市教育局长、高中校长的一项调查表明,40%的局长、校长认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阻力和障碍是目前广泛存在的不科学的教育政绩观。一些教育管理者用前几年抓经济GDP的办法抓教育,层层下达升学指标,以考试成绩、名次定奖惩,这种分数至上的政绩观是制约素质教育落实的最大障碍。
其实,只要稍微关心教育的人都会发现,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就是把教育当作一份产业在做,学校就是地方政府的最理想的无烟工厂。高考成绩好了,学校的名声响了,来本地名校读书的学生就多了,于是,学校的收入就高了,政府的教育投入显然就少了,甚至学校反过来还向政府缴纳一定的管理费用。大量学生的涌入,还能带动学校周边的第三产业。而这一切似乎是每一任地方教育分管领导以及教育局长的主要政绩!
不难看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障碍不在于考试,不在于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而在于各级党政领导的教育政绩观。
素质教育,路在何方
1加强教育执法,严厉查处违规行为
明朝张居正说过:“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所言,而难于言之必效。”在我国,有法不依的现象屡见不鲜,似乎在教育领域更多。有关教育的法规和政策不少,《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姑且不论,仅地方发布的“禁令”“规定”就不少,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又有多少?因此我认为应建立专门的教育执法队伍,可以由公安、监察和教育督导等部门联合组成,形成教育执法体制,提高监管效能。建立举报投诉服务系统,建立综合性的教育违法违规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对有违规违纪行为的有关责任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创新力度
在我国现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是个不断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过程。2008年3月,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厅党组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今后一个阶段全省教育工作的重点,确立了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全省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三个全面”和“三个还给”。“三个全面”即“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三个还给”即“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这不仅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和保障,更保证了我们的教育公平,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
3改进评价体系,实施综合评价
素质教育的评价,必须统一于对素质的评价。而素质是多元的,在评价学生素质时,就必须对其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与创新素质进行评价;同时。各类素质(包括创新素质)又是多元的,即它们也各自由若干子素质组成。如社会素质就含有6种: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与劳技素质。我们还必须对这些子素质进行评价。然后在此多元评价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就可以对某一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得到一个合乎实际的结论。应当看到,如果我国的高中特别是高三学生都能有如此的素质评价,就可以为高校录取新生提供参考,从而有助于打破高考一分定终身的局面。
4努力营造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我国当前的用人制度及人才标准、就业渠道也制约素质教育的推进。各行各业的人才标准缺乏科学定位;经济、产业和劳动力市场与教育脱节,导致就业渠道不畅,并由此导致升学竞争激烈;“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封建思想还残留在部分人的头脑中,这些思想使一些家长对素质教育难以真正理解和接受。所以,营造推进素质教育良好社会环境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经济,缓解就业压力,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和用人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