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2009-11-02卢勇
卢 勇
“发展学校特色、追求特色办学”成为许多学校追求的目标,但是许多学校对学校特色内涵的认识、发展学校特色的方法等还存在诸多误区,笔者在这里通过剖析几个案例,发表对学校特色建设的一点看法,希望能给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一点启发。
宁缺毋滥,突出特色
某双语学校在将双语教学发展成为本校特色后,尝到了特色的甜头,于是学校提出了将原本搞得并不红火的学校足球队、学校航模制作等都作为学校特色的发展目标,并制定了这些特色项目的发展规划,结果几年后,学校足球队、学校航模制作等项目都得到7提升,但是学校的双语教学也变得不那么“特”了,最终被本市的后起之秀超过,双语学校成了“样样通、样样不精”。
分析具体原因,是这所学校的特色发展规划出了问题,同时将好几个项目作为学校的特色发展目标,贪多求全,失于平庸。任何一个特色项目的选择、发展和成功,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如果几个项目一起发展,必定会使工作相互牵扯、精力分散。最终形成“三足鼎立”,失去特色,抑或造就“多足蜈蚣”,腿多而跑不快。
特色之所以称为“特色”,就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一个学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的精力有限,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有所不为,所以选取特色切忌贪多。一两项足矣。确实要突出“特”字,认准一项。做大做强。印使特色已经发展形成。也并不是万事大吉、一劳永逸,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发展,将特色做得更强,以保持特色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回到上面双语学校的案例中,当学校形成了双语教学的特色后,出于将这一特色做强考虑,完全可以围绕双语教学做一些“中心点辐射”的文章,例如:做好双语教学教研的特色、双语教学校本教材的编撰、学生翻译外语原著、学生外语写作、第二外语语种的引入等特色,所发展的这些特色都是由双语教学特色所辐射出来的,同时这些外围特色的发展又会促进双语教学这一中心点特色的提升,真正达到做大做强的目标。
量力而行,慎重选择
某农村学校为了创出特色,外出考察学习,到了大城市的一所学校,看到该学校的民族乐器演奏搞得非常好,有意学习,回来就购买了大量民族乐器,成立了学校民乐团,刚开始还搞得热火朝天,但是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了诸多制约民乐团发展的瓶颈问题:教师在民乐方面的造诣不高,学生学会了基础知识之后,很难再提升演奏水平,造成了“半瓶水”的尴尬局面,整个民乐团水平很一般,不能称之为特色;想要聘请专家,但是本地没有,如果从外地聘请,往返路程所耽搁的时间比实际教学时间还要长,民乐团每天只是课外活动时间训练1小时,专家不可能天天长途往返:想要集中时间聘请专家,让学生停课集中时间练习,但是家长不买账,因为当地家长对学生成绩看得很重,并不重视民乐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家长的思想观念没有达到相应的境界。
分析大城市学校民乐团的成功,得益于许多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家长素质高,认可自己的孩子参加民乐团:有些孩子从小就学习演奏乐器,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本校教师水平高,有民乐专业毕业的高水平教师,能够执教民乐团,并促进其长足发展;民乐团乐器种类繁多,需要的专家很多,学校地处大城市,周围附近专家资源丰富,他们既可以到校综合指导,又可以对演奏不同乐器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参加演出的机会多,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并获得成功感,有利于长久保持学习的兴趣。以上条件是农村学校所不具备的,所以民乐项目引进到该学校后,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最终没有成为特色。
学校在选取特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立足校本实际,选择那些在本校可以深深扎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项目。校本实际包括本校教师的水平、学生水平、家长水平、学校经济条件、当地大环境、本土化的项目等。在选取具体发展项目时一定慎重,对于学校特色来说,选准了发展的项目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千万不要只把眼睛盯在人家的强项上,只看到人家的特色表面而忽视了校本条件,不从学校实际出发选择项目,注定要不得善终。为了让特色真正成为“特别”,可以积极挖掘本土化的地方文化要素,因为这些本土文化一是在其他地方根本就没有,本身就是特色;二是在地方文化的生发地周围,有适合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三是有些地方文化濒临失传,对这些文化要素的继承发展,是一种文化遗产保护的作为,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具有文化特色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收益。所以选择地方文化特色,可以大有作为。
还要注意,一提起特色,有的人往往将其片面地理解为艺术特色,其实不然,在多数学校,发展某些学科特色、教学特色、教研特色等,往往具有较低的门槛、较好的条件和强大的生命力。
融会贯通,重点扶持
某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学,然后自主发言交流、质疑问难、相互解答,为了让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学校将其作为中心工作,每次校长办公会都讨论研究、每次教研会都认真探索、每节课都积极落实、每名师生都积极参与,将这一教学模武的发展融会贯通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此为中心,最终探索出了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并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该案例中创建教学模式的成功做法,就在于学校非常重视、重点扶持,将其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融会到各项工作中去,同时各项工作都围绕该工作运转,最终取得了成功。学校特色要想发展起来,必须在起始阶段进行重点扶持,但我们不可以顾此失彼、只盯着特色项目而把其他工作都弃置脑后,而是要把学校特色项目与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为特色项目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最终促进特色项目的健康、快速发展。学校对特色文化建设重点扶持,并与各项工作整合一致、融会贯通。将特色文化建设变成常规性工作,才能保证特色文化的长足发展,任何单纯、孤立、抽象地进行特色文化建设的想法和做法都不会长久。
贵在有恒,坚持到底
某学校的语文课内大量阅读教学搞得很不错,基本形成了特色,可是换了新校长后,不再重视这一特色建设,校长不重视,老师们也没了方向、没了支持,逐渐停止了相关工作。两年后这一特色在该校基本消失。
学校特色能不能发展起来,与领导是否重视有很大关系,如果这位新任校长继续重视该特色的建设,将会取得长远发展。由于领导换届而导致学校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我们不能把特色的消失归罪于领导换届,究其根本,是因为没有做好坚持的工作,,有的学校在一任领导之内,也经历7特色建立和特色消失的过程,同样是
因为没有将特色坚持到底。一种特色的毁灭很容易,如果再重建就绝非易亭了,以上事例引发我们对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人治与法治问题的思考:如果人治的成分太严重,往往会随着领导人的主观意志、人事的变动而大变;如果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采取法治。用学校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会取得稳定的发展效果。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要最终成功,必须持之以恒,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为了便于坚持。要以学校制度作为保障,以制度的形式明确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事宜,不管人事如何变动,制度总要固定,使特色文化建设工作常规性运转。学校特色的建设,并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情,它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共同坚持。在对学校特色的坚持中,好习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作为特色文化建设的主体,具有一茬换一茬的流动性,必须在每一届学生中动态继承学校特色,才能使特色文化继续存在、传承和发展。将特色文化的内容与好习惯养成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具有长久坚持的力量,把特色文化所需要的行为长久保持下去,从而将特色文化传承下去。
积淀传承,发展创新
某学校地处商业重镇,家家户户都做买卖,前几年珠心算很受重视,并发展成为本校的特色,可是几年后随着数学教学中科学计算器的引入和微机在日常帐务处理方面的普及,许多家长、学生都认为珠心算将来没有什么用处,于是家长不再支持、学生不愿学习,逐渐使珠心算失去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学校也丧失了这一特色。
学校特色的形成固然很不容易,但是其衰退消失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学校特色建成之后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挖掘特色文化的内涵,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潮流。同时还要注意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本质是“文化”建设,要注重文化内涵的积淀,挖掘深层文化因素。不要太注重文化特色的表面功利性。以上案例中,学生对珠心算学习的功利性太强,注重日常算账应用,这只是重视了这一特色的表面价值,所以当这种应用性的表面价值被现代化工具所代替后,就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对于珠心算的特色发展,要注意发掘深层价值,要积极挖掘其对于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挖掘作为国学遗产的继承作用,使珠心算具有长久的价值内涵,还要注意珠心算价值的文化积淀,让价值内涵观念深入到教师、家长、学生的心目中。并相互影响、不断传承。还要积极创新,不断寻找珠心算与现代生活学习中新的结合点,为其发展不断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其在改革中继承发展。在创新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