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纳霍德卡
2009-10-31廖雷
廖 雷
纳霍德卡的下一个辉煌时期其实就在眼前:这里已经被选定为俄罗斯远东-太平洋石油管线泰舍特-纳霍德卡石油管道(泰纳线)的终点
从Google Earth俯瞰,如果将俄罗斯的远东主要港口与其国徽上的双头鹰做类比,那么符拉迪沃斯托克就是左边的一头,纳霍德卡就是右边的那只。
纳霍德卡在俄语中的意思是“发现”,其俄语名称的来历跟好望角等若干滨海地名的渊源颇为类似:1859年,俄罗斯战舰“亚美利加”号在躲避风暴时偶然发现了这片海湾,此地由此得名。
而依山傍水的这座海滨小城的发展与衰落几乎完全与邻近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相关。
资料显示,1950年以前,纳霍德卡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渔村。此后,苏联禁止外国船只驶入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大型军港符拉迪沃斯托克。作为俄远东地区唯一对外开放的民用深水港和不冻港,同时也是横跨亚欧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东端终点,纳霍德卡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在1991年,符拉迪沃斯托克对外开放,纳霍德卡遭到严重打击,此后俄罗斯经济的多年不振更是使得这个人口不到20万的海港小城经济逐渐消沉。
站在位于半山腰的纳霍德卡二战胜利纪念碑前,整个海港一览无余:在冬季难得的阳光下,湛蓝的海水波光粼粼,港口附近的浮冰泛着幽蓝的光。满载着煤炭的火车沿着岸边的铁路缓缓前行到码头,大型吊车不紧不慢地将煤炭从车厢卸到岸边的堆场,再转到挂着俄罗斯或者中国旗帜的货轮船舱中。抬头望去,一艘拖船正护卫着5000吨级的货船离开码头;再远处,几艘万吨级的大型船舶正静静地停在外锚地等待进港或离开。
在一个初到港口的人看来,这已经是一派够繁忙的景象了。然而,长期在这里经商生活的中国人李谦告诉我们,自打他1984年第一次来到纳霍德卡,这个港口“20多年没变”。
当地一位开出租车的大姐告诉我们,现在当地人的平均月收入在1.5万卢布左右——按今年2月的汇率,相当于3000元人民币,而需要负担的却是高昂的生活成本。这里郊区的普通两居室月租金约2万卢布,港口附近的1居室稍微便宜一些也要八九千卢布,小孩上学平均每年4万卢布,此外每个月还有大约400卢布的额外收费……
像这位大姐,每个月开出租的收入交完房租、水电、汽油费,基本只剩下吃饭的钱。当地的汽车——包括警车——大多也是从日本进口的右舵二手车,价格从六七千美元到两三万美元不等。据说当局曾一度试图立法禁止右舵车上路,结果因群情愤慨,不了了之。
人到中年的李谦是中粮集团全资经营的纳霍德卡远东大厦的负责人之一,建造于1994年的这栋9层白色大楼就坐落在港口附近的山腰上,目前仍然是纳霍德卡最醒目的建筑之一。开设在此的三星级宾馆也仍是当地服务设施最好的宾馆之一。
“以前还有不少中国的国有企业在纳霍德卡经营进出口贸易,当时这里的码头也主要按转运的货物划分片区,如煤炭、原木、钢材等等,但现在在这里经营的主要以更加灵活的个体户为主,各个码头的货物种类也比以前杂乱一些。”李谦说。
在李谦看来,纳霍德卡的下一个辉煌时期其实就在眼前:这里已经被选定为俄罗斯远东-太平洋石油管线泰舍特-纳霍德卡石油管道(泰纳线)的终点。
围绕这条可能影响世界能源格局的重要管线的讨论和说法纷繁复杂,但有一点各方都确认无疑:它为资金短缺、启动乏力的俄远东地区经济发展将带来巨大的效益和动力。
“俄罗斯还计划在纳霍德卡附近修建大型的炼油厂。这一计划一旦实现,纳霍德卡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指日可待。”指着手中的地图,李谦微笑着说。
窗外,大型的海上平台正在纳霍德卡新建的东方港日渐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