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绿色教育 致力和谐共建

2009-10-30

群众 2009年9期
关键词:科学绿色建设

袁 刚 蒋 丽

绿色教育思想、和谐校园文化都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教育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二者都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宗旨和依循。当前,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核心的是要以人为本,拓展绿色教育、致力和谐共建,充分发挥领导管理层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高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绿色教育、和谐共建统筹协调、紧密结合起来。使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相辅相成、互促共进。

一、将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于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

“绿色教育”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环境教育”。近10多年来,一批教育家对“绿色教育”做了一系列开创性、拓展性的研究。绿色教育理论从狭义到广义可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绿色教育,即指环境教育;比较广义的绿色教育,是指以“文理交融”理论为基础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交融的教育:更广义的绿色教育。是指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并通过全面发展的人推动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用有的专家的话说,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教育、“面向人人”的人本教育、“君子不器”的素质教育。这三个层次的绿色教育,无疑都与科学发展观高度融合、紧密相关。

与绿色教育的理念相比,“和谐社会”的思想更为久远,早在2000多年前的东西方哲学家特别是我国的思想家就对“和谐社会”进行了许多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很有思想意义、社会价值和实际效用的观念和设想。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和政治高度上创造性地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用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赋予和谐社会建设以全新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内容。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国家打造栋梁的重要基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库、训练营。为构建和谐社会输送一批批的建设者和栋梁之才。所以。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教育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二者都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教育和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以绿色教育理念指导和谐高校的建设,其实质就是将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具体化,用绿色教育和科学发展的理念育人建校。首先是对人本身着力进行以绿色教育、共建和谐为目标的教育,培养出不仅本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决心毕生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奋斗的建设者。这是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共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谐社会的建设,使绿色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为绿色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和广阔的用武之地,必将使绿色教育自身得到空前的大发展,同时使其作用得到空前的大发挥!由此可见,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相辅相成、互促共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更加自觉地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更加积极地同步推进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

二、将“以人为本”全面贯彻于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样也是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的核心。在推行绿色教育、构建和谐高校中,务必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抓好建校育人,充分发挥领导管理层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领导者和管理层在绿色教育、和谐共建中的主导作用。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而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层是办学的决策者和施政者,对于办学的方向、道路、过程的正确选择与顺利推进至关重要。所以,推进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首先必须将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化为高校领导者、管理层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和发展取向,靠他们进一步将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确立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针、奋斗目标、发展路径,紧紧围绕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推进学校的体制改革、机制革新和制度创新。

——充分发挥教师在绿色教育、和谐共建中的引导作用。教师是教学之本、学校之尊,是实施教学方针、提高教学质量之关键。绿色教育、和谐共建要推行好,首先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好,使之成为绿色教育、和谐共建的衷心拥护者、身体力行者和积极推行者。为此,必须形成尊师重教的好风气,创建好机制、制定好政策、建立好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投身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学生在绿色教育、和谐共建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不仅是学校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的主体部分,而且是未来社会生存发展与和谐共建的主体力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与此基本宗旨相一致,绿色教育的育人思想就是尊重差异性、激发自主性、强化实践性、鼓励创新性,追求“为了所有学生的成功”的教育理想,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失去学习机会,不让一个学生成为不合格‘产品。不让一个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为此。高校应特别注重按照教育规律科学推进绿色教育,充分发掘学生的特质、潜能和专长,因才施教,推行特色化教学,促进学生既全面协调地学习提高,又各尽其能、各展所长、有特色有重点地发展。努力在推进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中把学生培养成多种多样、能够适应科学发展与和谐共建各种需求的建设者、生力军和接班人。

三、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落实于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高校在推进绿色教育、和谐共建中,必须按照这一基本要求,统筹规划、协调安排、同步推进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系统工程中“三个文明”的建设。

——把物质文明建设作为推进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的基础和依托。学校的物质文明建设必须凝结和体现绿色教育、和谐共建的理念和内涵,并由此对身居其间的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其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讲求“天人合一”,充分利用生态自然条件,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并努力赋予人文底蕴,使校园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化和人本化高度相融的结合体,使师生在这种环境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潜移默化地帮助师生形成笃行绿色教育、致力和谐共建的潜意识和原动力,更加自觉积极地投身于科学发展与和谐共建。

——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进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的核心和灵魂。工作重点和主要抓手是:努力促进教职工内部关系的和谐、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的和谐、校方与师生关系的和谐。不断增强师生员工推进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此,首先必须推出全局性的根本举措——在每个阶段确立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并广泛形成高度共识,鼓励全校上下同心协力、互帮共进,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和作用,又凝心聚力、发挥整体优势,合力创造最好的团队业绩。其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合作性、坚韧性、适应性。帮助学生既掌握创业之本,又学会做人之道,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之易于融入集体和社会,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携手为科学发展与和谐共建而奋斗。三是把道德建设作为校风建设的核心,进一步加强“两课”教育,大力推进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业务能力素质、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同步提高。使之拥有优良的素质和过硬的本领报效国家和人民、投身于科学发展与和谐共建。

——靠政治文明建设为绿色教育与和谐共建确立正确的轨道和方向。将政治文明建设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领导管理层、教职工和学生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使办学方向、治校思路和师德校风进一步端正。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实行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在增强现代民主意识的同时,增强法制意识和法纪观念,严格规范广大师生的思想言论、教学实践、学术行为、政治行动、社会活动,由此确保绿色教育、和谐共建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和方向又好又快地向前推进!

责任编辑:刘忠

猜你喜欢

科学绿色建设
绿色低碳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科学拔牙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