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进的江苏 美好的未来

2009-10-30惠群言

群众 2009年9期
关键词:江苏建设发展

惠群言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是江苏人民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努力奋进的60年,是江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拼搏,不断收获胜利和喜悦的60年。在这辉煌的60年,江苏儿女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江苏大地谱写出绚丽篇章,为江苏更加美好的未来打下雄厚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精神财富。江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高歌奋进。

一、奋进60年的辉煌建设成就

“事非经过不知难”,江苏60年风雨历沧桑,但在艰难曲折中,我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让人自豪,催人奋进。

经济建设成就辉煌。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人均国民收入实现了由一个极度贫穷的省份向相当于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的重大转变,经济总量从48亿元提高到3万亿元;经济结构层次大幅跃升,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实现了由粗放向节约和集约的重大转变,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从52.7:17.6:29.7转变为6.9:55.0:38.1:人民生活质量大幅跃升,生活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不足、再到总体小康并正向全面小康迈进的重大转变,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12倍:发展活力大幅跃升。经济体制实现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所有制经济从国有集体占绝对优势转变为国有、民营和外资“三足鼎立”的格局:经济国际化程度大幅跃升,对外开放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格局的重大转变。进出口总额从4.27亿美元发展到3922.7亿美元。科技事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力量不断壮大。科研机构由解放初期的13个发展到2008年的4050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由262人增加到47万人。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60年来,江苏以占全国1.1%的土地、5.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1%的生产总值和9.5%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

政治建设稳步推进。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基本政治制度建设完善。法治江苏建设加快推进,地方立法日益完善。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从依法治理到依法治省,再到全面建设法治江苏,我省法制建设加快推进、深入发展,《法治江苏建设纲要》成为全国第一部指导省级区域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一批与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相配套、富有江苏特色的法律法规先后出台,地方立法工作有效加强。村民自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受到国际关注。在我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呈现旺盛的生命力。

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文化艺术诸多领域成就斐然,日益呈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良好局面。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宽带实现村村通,2008年底有线电视总用户数1510.5万户,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99.9%。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良好势头,增加值连续3年保持近30%的增幅。高于GDP、服务业增长速度,2008年超过800亿元。先后组建了广电、出版、报业、演艺、文化产业、广电网络6个省级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新兴文化业态得到长足发展,2008年我省原创动漫作品49部,产量居全国第二。爱国主义精神深入人心,公民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南京、南通、苏州、张家港等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扬州、无锡、常州成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居全国首位。

社会建设全面进步。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教育得到优先发展,人口文化素质显著上升。在全国率先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2.5年,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每万人拥有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超过800人。2008年,全省高校数达122所,在校生16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8%,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已接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水平。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在全国较早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8年全省参合人口4401万人,参合率95%以上,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2008年为75.3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场就业机制逐步确立,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充分就业格局基本形成。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覆盖面不断扩大,全省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全方位、保基本、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省各级党组织根据党的中心任务和执政党要求,深入持久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进一步提高。在全国最早创办基层党校,大规模开展农村党员冬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党员思想教育得到扎实推进。党员队伍和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壮大。1949年党员数量为241697人,2008年增加到4404902人;1949年基层党组织为7313个,2008年增加到220640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积极构建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大力推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公推公选和竞争上岗,使一大批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率先在全国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党和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奋进六十年的宝贵精神财富

江苏奋进六十年,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了应有贡献,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江苏未来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实现江苏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江苏人民建设美好未来的基本共识。

奋进的六十年。使我们永远铭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实现江苏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49年南京解放时,毛泽东在中国历史进程这一决定性时刻慨然壮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从此,江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发展进步的辉煌业绩,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江苏六十年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的结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对江苏寄予殷切希望,以苏州为例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构想,称赞江苏乡镇企业发展为“异军突起”,嘱咐江苏发展“应该比

全国平均建度快”。江泽民同志语重心长地指出,江苏的未来前途无量,江苏的发展责任重大,勉励江苏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次对江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继续当好深化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走在科学发展的前列,朝着“两个率先”的目标奋勇前进,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党的领导、党中央的关怀、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是江苏六十年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江苏人民实现率先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奋进的六十年,使我们永远铭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选择,也是实现江苏美好未来的唯一正确道路。江苏六十年的辉煌成就,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结晶,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篇章。尤其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改革开放,是决定江苏发展进步的历史性关键。江苏改革开放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全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生动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成功证明。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使全省经济正经历“由大到强”的重大转变。实践证明,发展要率先,关键是改革开放要率先,改革开放必将使江苏现代化建设道路越走越宽广。

奋进的六十年,使我们永远铭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是江苏发展繁荣、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六十年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发展活力在基层,创新创造靠群众。新中国成立后,江苏人民激发出巨大的社会主义热情,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的动人场面。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人民勇于实践,锐意创新,以“四千四万”精神创办乡镇企业,以“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以创业创新创优实践推动“两个率先”,以开发区建设推动经济国际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以“五方挂钩”、“四项转移”、“四沿”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共同发展,以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了江苏发展的鲜明特色和夺目亮点,产生了华西新农村建设、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苏州工业园区经验等一批先进典型,涌现出王杰、徐州“下水道四班”、张云泉、吴仁宝等一批模范人物。江苏六十年的奋进,力量来自人民、智慧源于人民。因而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向美好江苏的未来奋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7600万江苏人民更加豪情满怀。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新目标,正成为激励全省上下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共同理想,江苏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

根据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江苏发展的新阶段、人民群众的新期待,2007年11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协调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更加协调,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更加协调,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更加协调,在此基础上力争到二零一零年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二零零零年翻两番。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

——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大幅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产业和企业,电子信息、纳米材料、可再生能源等产业领域的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力争率先成为创新型省份,力争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全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大多数家庭达到全面小康生活水平,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事业取得更大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更加注重扩大人民民主。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法治江苏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全省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三创”精神充分弘扬,全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目标,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特色工艺得到弘扬复兴,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绿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循环经济规模和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位于全国领先行列。

今后几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全力争取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江苏成为经济发达、科教先进、文化更加繁荣的省份,成为生活融洽、生态美好、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的省份,成为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具有更高文明素质的省份,成为更加开放、充满活力、对全国贡献更大的省份。

当前我们处在改革开放、民族振兴的伟大时代。科学发展的蓝图引领我们奋发进取。美好江苏的前景召唤我们奋力攀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江苏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团结奋斗!

责任编辑:尤展

猜你喜欢

江苏建设发展
数读江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江苏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