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转型中发展 在转型中提升

2009-10-30季建业

群众 2009年9期
关键词:城乡发展

季建业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学会用科学发展观的“矢”去射经济社会发展的“的”,从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思维方式中转换出来,转变思路、转变方式,才能转出发展的新活力和创造力,才能转出科学发展的新天地,才能真正转上科学发展之路。

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在这一阶段,发展应更注重质量,经济增长方式应实现“从汗水到智慧”的转变,竞争的重点应从以廉价资源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向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的竞争优势转变,主导产业由传统加工业向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资金与技术含量更高的产业转移,把量的增长建立在质的提高基础上,以质的提高促进经济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获得长久持续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因此,必须着眼长远、放眼大局,以思路转换、方式转变、路径转轨,实现在转型中发展、在转型中提升。

着力加速产业集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是基础,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启示我们,竞争力的强弱和市场格局的变化,就一个企业来说,取决于其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就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来说,则更多地取决于其产业结构。世界的实践也告诉我们,每一次大的危机过后都有一场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因此,不管是从奋力走出当前金融危机泥淖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争创长远发展新优势的角度来讲,最根本、最关键的任务就是紧紧扭住产业转型这个龙头,加快构建一个现代化的、符合地区实际、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转型。一是转变思路,从一般性地抓项目转到抓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业整合、产业集聚和构建产业环境、产业体系上来,从抓一般性项目转到抓战略性、支撑性、基础性、成长性项目上来,主动布局,突破龙头,推进产业集聚。二是选择适当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构建产业体系。产业升级,不仅需要“破”的勇气,更需要“立”的眼光;不仅需要开拓奋进的“闯劲”,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要适应世界产业革命的新趋势,围绕园区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点,加快产业空间上的集中、企业上下游的集群和产业链式的集聚。以扬州为例,扬州将在加快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等主导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培植发展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尤其是绿色新能源产业,使其成为引领发展转型、提升竞争力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同时,抢抓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三是采用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和推动产业集聚。正如美国波特教授对如何形成产业集聚提出的“钻石理论”所说。政府要发挥其引导和推动职能,创造一个开放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在市场作用下促进产业集聚。要用“发点球”、“点射”的方式,以大项目为载体、为抓手、为支撑,排兵布阵一批在产业升级中起关键作用的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和结构升级。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发展路径优化。工业革命以来。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主要经济形态先后有三种: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和科技创新型。科技创新型经济作为引领当今世界潮流的最新经济形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科技知识和科技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推动力,是一种科技支撑型、创新创业型、财富增长型、可持续发展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现在,资源、环境约束效应日益显现。处于这一阶段,破解发展难题、催生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多地要从依靠资源、能源等消耗过渡到科技创新、知识应用上来,推动经济发展路径的转变。因此,新一轮发展的“引擎”是科技,动力源在创新,核心在人才,途径在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做强科技创新的主体,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的载体,推进园区转型升级,种好“高产田”,建设“优质园”,打好“高新牌”,当好“排头兵”,打造科技创新型园区;突破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狠抓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科技型项目、人才型项目尤其是产学研项目的引进、一批示范应用工程的建设等;突出创新要素的集聚整合,加速资金集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引进各类投资公司、风投公司、创投公司。加速人才集聚,通过“产业引才、项目聚才、事业励才、机制活才、待遇留才”等办法,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加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加速技术集聚,引进市场前景广、产业化条件成熟的科技成果。同时,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打造科技创新的社会系统工程。

着力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形成城乡互动发展大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关键在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推动城乡良性互动发展,让农民与市民有同等的发展权。统筹城乡发展,要以重新安排山河的勇气,以更新的理念、在更高的层次、用更宽的视野谋划城乡未来发展,加强功能分区、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市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就业社保、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八个一体化”。加快城乡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统筹当前重点要突破的是制度创新。创新土地制度,促进土地要素自由流动,盘活用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把农民捧的“泥饭碗”做成“金饭碗”,让农民增加更多的资产性收入和财富性积累;创新财产权制度,特别是村级集体财产权的改革,尊重和保护农民的财产权;创新户籍制度,这不是简单的户口问题,而是与人口流动、迁移相关的许多社会体制政策方面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户籍本身的问题就好解决了:创新就业制度,特别是进城民工的有关体制政策的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创业体系,让能就业且有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创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完善的保障和福利体系,让城乡老百姓充分感受和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创新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体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老百姓生活品质:创新财政和税收制度。主要是公共财政建设中的城乡统筹。农村税费改革等;创新价格制度,粮食价格问题,一些垄断部门的价格问题,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也还是值得研究的。围绕上述内容和改革,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经济体制的转型等“三个转型”的互动发展。

同时,统筹城乡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区域特点,从不同经济区域的实际出发,寻求适合本地区统筹城乡的特殊方式。而且更要注意发展的阶段性,区分统筹工作发展的不同阶段。明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循序渐进。市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火车头,比一般县域具有更好的基础和条件,市区实现率先统筹城乡发展。对于推动全市域的城乡统筹具有较强示范和积极的辐射带动意义。最近,扬州市专门制定了市区率先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意

见,推进市区在城乡统筹发展上先行一步,同时下大力气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富民强镇强县进程,这有着实践意义。

着力推进名城建设,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城市作为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更是老百姓生活的家园,也是百姓财富积累的载体。因此,城市建设和城市品质的提升,既事关城市的发展,也事关市民生活的改善,既要强调城市环境越变越美,也要强调群众生活越过越好;既要体现城市的经济价值,也要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以城市品质主导城市发展,是城市建设的最高定位,也是国际国内城市现代化的一大趋势,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在文化,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挖掘文化资源,展示文明成果,继承历史文明,对提升城市品质起根本性作用;基础在市民,靠市民的广泛参与和市民素质的提升;关键在特色,靠内涵突出自己的个性和优势,靠特色增强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在提升城市品质时,要处理好“五大关系”。即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的关系、长远规划和阶段目标的关系、整体推进和彰显特色的关系、城市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城市功能完善与内涵提升的关系。就扬州来讲,一是完善城市功能,打通对外交通要道,努力实现由平面交通向立体交通转变,由单一交通向综合交通转变。重点是加快苏中江都机场、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淮扬镇铁路及长江铁路大桥、京沪高速扩容及南延过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积极谋划由长江时代迈向“高铁”时代、空港时代。同时,完善中心城市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就业功能、服务功能,为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重要平台。二是着眼未来大城市发展格局,科学规划、科学布局、科学建设、科学管理、科学经营。重点是推进古城保护工程、城市新区拓展工程、文化博览城建设工程、民生城建工程和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等,让城市在拉开发展框架、提升形象的同时更具内涵、更人文、更文明、更具特色。尤其是在提高城市空间设计水平的同时,加强对建筑形态、风格、色调的总体设计和精细设计,在保护古城风貌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城市建设文化特色,留下我们这一代城市建设者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足迹。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和城市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成“水绿相依”、“城林交融”的生态园林城市,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以现代理念和管理来提高城市发展水平,以信息化推动城市管理现代化。重点解决好环境、居住和交通等群众反映强烈的三大难题,增强市民的便捷感、安全感和舒适感,使城市成为创业者向往、本地人自豪、外来人羡慕的宜居城市。

着力实施富民惠民安民工程。促进民生持续改善。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新时期、新形势、新期待,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推动民生工作实现“五个转变”,即从扶贫济困向保障民生权利转变,从局部救济向实现普惠转变,从满足生存性需求向更加关注发展性需求转变,从政府统揽包办向动员全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向进一步提升老百姓幸福感、舒适感、安全感方面转变。改善民生、服务民生,重点要在富民、惠民、安民上下功夫。富民,就是通过发展富民,为百姓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增加财富积累。惠民,就是保证中央、省、市惠民政策的落实到位。安民,就是平安创建,打造法治城市,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定安全安宁的社会环境。我们提出,进一步围绕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努力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五有”目标,同时进一步研究和实现新“五有”目标。一是困有所帮。通过多种方法,对特困群体,对因灾致贫、因病致贫的群众,加大帮扶救助力度,能就业的帮助就业,不能就业的加强资金支持。提高补助标准。最近扬州开展了“五个一”工程,即为农村困难户送去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套椅子、一个橱(柜)子、一台电视机,帮助危房改造户特别是特困户这两种对象解决生活困难,把温暖送到贫困群体。同时,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特别是因病致贫家庭,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帮扶机制。按照国际贫困标准,对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每天不满1美元的。采取措施进行帮助。二是业有所就。让城乡所有家庭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都能有岗位可以提供。三是行有所便。在基本出行问题初步解决后,重点推动公交优先发展,使老百姓出行线路更加科学、出行更加便捷。四是活有所乐。为老百姓提供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城市公共产品,进一步满足老百姓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加快整合建设、文化、体育等资源,让老百姓享受到城市公共产品的成果。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快乐。五是安有所保。老百姓既要小康,又要健康,也要安康。加强社区、基层安全网络建设,开展法治建设、平安建设。

着力加强社会建设管理。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我们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主体多元化、民众诉求多样化,经济利益矛盾与非经济利益矛盾、新老矛盾相互交叉、渗透和影响,矛盾呈现出新形式、新特征。因此,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方式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必须创新转型。我们要求各级干部,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稳定第一责任”的要求,着力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包括提升信息舆情掌控能力、社会矛盾化解能力、社会面防范控制能力、对重大犯罪的打击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保障公平正义的执法能力、社会齐抓共管能力、危机应急处理能力等。同时,进一步拓展各类人群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完善“市委书记信箱”、“寄语市长”、“市民绿色通道”、“走门串户,联系群众”、“走在群众中、干在群众前、乐在群众后”、“人大代表与选民见面日”、“政协委员界别活动周”等制度,构建党群干群新型互信关系。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大防控”体系。推进抗灾防洪、反恐防暴、救援防化、战时防空的“四防”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推动社会更和谐。

责任编辑:杭邦华

猜你喜欢

城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城乡涌动创业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城乡边缘人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