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高职教育规律培养适用物流人才
2009-10-30匡水发席波周蓉
匡水发 席 波 周 蓉
摘要:借助2008年中国物流发展东湖论坛举办之机,着眼于论坛的主题“大圈域、大平台、大发展”,总结了当前湖北省物流业迎来的四大发展机遇,并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从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等4个方面论述如何培养社会所需的物流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four major opportunities for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and discusses how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ultivate the logistics talents who is fit to social demands.
Key words: High-technical education; cultivate goal; cultivate mod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国物流发展东湖论坛是物流界的高端盛会,历经2006年的“大物流、大合作、大商机”和2007年“大转移、大通关、大协同”两大主题的研讨和沟通,2008年把论坛的主题推向“大圈域、大平台、大发展”的高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在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标志的经济背景和高职“示范性”建设为标志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深感高职教育应该在培养适用物流人才方面有新的更大的作为。
目前,湖北高职院校共53家,其中,约半数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这是湖北物流人才培养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去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同时也是国家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跨入全国高职院校就业质量50强、湖北省分行业10强。学院占地面积大,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商学院等13个院系,共有包括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57个专业。为此,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着眼于“大圈域、大平台、大发展”,按高职教育规律培养适用物流人才,为迈进物流与采购发展的新纪元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物流业长期持续发展为实现“大圈域、大平台、大发展”的构想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回首2008年,物流行业发展成绩斐然、有目共睹,整个物流业的发展保持了快速平稳的发展势头。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初步预测,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幅度不会低于20%,而物流业增长值的增幅可达16%左右,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在油价上涨的情况下,基本上能够保持2007年的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北物流业在2008年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具体来说,有以下4个机遇。
1.1两型社会的建设必然促进武汉城市圈乃至整个湖北省物流业的发展
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试验区,旨在让湖北起到重要战略支点的作用,对于湖北而言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武汉市明确表示,将按照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拟在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等8个方面展开改革试验。这预示着在两型社会的建设中必然会更加注重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武汉九省通衢,一直是全国商业、金融重镇和重要的交通与通讯枢纽。京广、京九、焦柳、沪汉蓉等铁路和京珠、沪蓉高速四通八达,国家通讯网的“八纵八横”光缆干线中5条一级干线贯穿武汉,一批银行、证券、保险等区域性金融机构设在武汉。未来几年武汉将成为全国4大铁路网、6大铁路客运中心、4大铁车维修中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物流业得天独厚。而武汉城市圈在湖北的核心地位使其物流发展必然辐射到整个湖北省,带动整个大圈域的物流发展。
1.2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以物流产业的发展为巨大的推动力
2007年6月召开的湖北省第九届党代会,把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列入湖北省构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全省“十一五”物流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一主两辅的三大物流圈。这包括:武(汉)黄(石)物流圈,形成服务华中、面向全国的物流中心;宜(昌)荆(州)荆(门)物流圈,形成辐射鄂西,连接渝东湘西的区域物流中心;襄(樊)十(堰)随(州)物流圈,形成辐射周边地区,连接豫陕渝的区域物流中心。其中,武汉作为武(汉)黄(石)物流圈的核心,其物流业的发展势必带动和影响着全省物流业的发展,并成为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前提与动力。
1.3金融危机对于湖北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外部机遇
2008年的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却为湖北的发展创造了机遇。相比较沿海地区,湖北企业的损失不是很大。而且受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地区一批企业内迁转移,湖北作为承东启西的“桥头堡”,是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移首选之地。这对湖北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而制造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和制造业越来越融合的物流业的发展。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很多调控政策,湖北省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南水北调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积极争取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
1.4中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发展为湖北物流事业再上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湖北物流事业的发展,加快物流信息化工程建设,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信息传输。尽快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已成为省物协、相关政府机构、物流企业及物流人才培养单位和科研机构的共识。物流信息平台能使物流企业与制造商、供应商、用户及相关单位联结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并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物流全过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务,利用互联网发展网上批发、购物、配送市场等。
未来的区域大物流园区应该是跨区域性的,不仅向省内辐射,而且要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辐射到周边省份,成为东西部物流中转站,成为我国中部地区规模较大的物流中心。而“中物在线”物流信息平台将为此提供信息化管理基础。
综上所述,物流业长期持续发展为实现“大圈域、大平台、大发展”的构想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湖北物流业已经呈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
2提升理念、转换模式,培养适用的物流人才
中国高职教育历经多年的探索,尤其是近10年的大扩招、大发展,目前正在进入以“示范性”建设为标志的“颠覆性”改革阶段,而且已经初见成效。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高职教育、怎样办好高职教育,总是见仁见智。目前,在这些基本问题已经达成了比较高的共识。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占有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与学科性高等教育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我国高等教育的完备体系。同时,高职教育在类型划分方面属于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高层次。而且具有特殊的教育教学规律,突出能力培养,强调“做中学”,这些与学科性高等教育存在本质区别。在“示范性”建设中,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核心内容之一,按这样的理念进行课程开发更加适合高职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实现“大圈域、大平台、大发展”的构想,不负物流人才培养的使命,高职教育必须提升理念、转换模式,培养适用的物流人才。具体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2.1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现代物流业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流技术的创新相伴而行。传统上对物资管理和流通的理解和操作已跟不上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和管理的要求,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物流管理和经营的专门人才。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认为,今后一段时期,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电子商务的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这对现有物流人才素质和能力水平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权威预测,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为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我国仅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每年需求量就为3万到4万人;物流技术操作和营销人才每年需要3万人以上。在武汉地区,2007年,武汉市人事局公布的一份调查表明:武汉市物流业人才缺口高达12万人。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及市场需求的背景下,物流人才已被列入中国12种短缺人才之一。
在物流人才链上,高等教育内部有一定的分工,学科性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物流高端人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高技能型物流人才。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教职成[2003]5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关于开展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2005]2号)等文件的要求,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分为运输管理、生产物流、仓储与配送、国际物流4个方向,根据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结合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把物流管理专业整合重构为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管理(仓储与配送)、国际货运代理3个培养方向。使之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
2.2创新培养模式,满足物流企业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高职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层面上。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仅有理论的教学是不能让学生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的。否则,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很难快速适应复杂的工作要求,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的期望落差。在“示范性”建设中,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理念,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经验,全面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推行“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改革,使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相关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素养、管理思维能力和岗位技能,服务区域经济。在教学中,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因材施教,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同时,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北省物流协会紧密合作,积极推行“中物联”的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实现毕业生的“双证沟通”,保证学生毕业时持职业资格证上岗;最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学生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迄今为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已经为社会输送了数百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有些已经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技术骨干,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物流行业一线操作技能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职业素质,使学生在工作中有能力逐步提升到仓储经理、运输经理、物料经理、供应链协调员、物流营销员等物流管理岗位。为了适应湖北省物流跨越式大发展的要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希望与物流行业企业及兄弟院校开展合作,共同创新并完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物流企业各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努力为社会输送更好更多的物流管理人才。
2.3加强校企合作,广泛开展社会互动,共同培养适用的物流人才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还有教学模式等要求。因此,实行校企合作不仅是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而且是高职教育规律使然,是办好高职教育、办出高职特色、培养适用人才的必由之路。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和“做中学”的原理,高职人才培养突出并依赖于实践教学,包括一般实验实训、模拟、仿真和实际操作,尤其需要通过实际工作环境产生感悟。因此,没有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学生得不到真实工作岗位的实践与感悟,工学结合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校企合作遵循“双赢”机制、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学校需要企业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供教学选择,也需要企业专业人士(能工巧匠)为学生授课,教会学生实际操作并使之产生感悟。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直接参与教学各环节的活动,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还可以实行“订单式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制教学方案,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物流人才,反映企业意图、符合企业要求。校企合作还包括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为企业服务,例如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内外交流,智慧碰撞,还可以使受训职工学习感受不同的培训模式、规章制度,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内外文化、管理、策略等的交流。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使之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为中石化成功开办了两期员工培训班。校企合作还包括学校具有实用功能的教学设施可以做到校企共享,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正在进行的商务网站建设,其目标是建设成面向社会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为中部物流信息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于高职进行“颠覆性”改革的历史短暂,加上我国市场体系发育尚待完善等国情,目前校企合作仍然存在诸多困惑,包括校企之间互动不充分、不深入,合作方式单一,合作力度不大,合作难以持久,等等。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希望能在湖北省物流协会、湖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搭建的这个平台上,得到更多企业的理解与支持,和更多的企业加强合作、深度融合、广泛互动、全面推进,共同培养适用的物流人才。
2.4借助物流协会的桥梁作用,把物流人才培养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在欧美国家,各种行会协会组织都积极渗透到教育事业中来,它们或直接参与教学标准的修订,或组织企业统一接收学生实习实训,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为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他国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既适时又必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的行业协会对该行业的人才要求认识最深刻。它们应该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当中,对人才的培养、考核负起具体的责任。
湖北省物流协会是中部物流企业的领航者,物流行业从业者的家园。高职肩负着物流人才培养的重任,有幸成为湖北省物流协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希望能够有所作为,在物流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与运行、物流领域校企合作等方面作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贡献。同时,更希望通过物流协会的领导、沟通和协调,实现高职培养现代物流人才的构想,把物流人才培养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总之,围绕2008年中国物流发展东湖论坛“大圈域、大平台、大发展”的主题,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将兢兢业业、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为建立武汉城市圈物流配送网络体系与武汉泛区域物流运输市场协同体系,为工业化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为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并举,通过培养和输送适用的物流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7.
[2] 宋小黎,黄浩. 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 职业教育研究,2008(5):151-152.
[3] 潘国强. 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