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启东:区域推进信息技术过程性评价
2009-10-29袁红新
袁红新
新课程实施以来,如何更好地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江苏启东明晰了过程性评价实施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管理五个基本环节,具体研究每一环节的操作策略,对某些环节中的重点工作进行攻关。在课题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区域推广实验。经过一年多的运行,课程实施质量明显提升。
一、区域推进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准备工作
1.构建良好的课程实施环境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在学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教研人员,我们一直努力营造良好的课程实施氛围,开展县级的主备课活动,组织教学案例评比、优秀课评比等比赛项目。经过我们的努力,各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对于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我们对教师一直强调“有为才有位”的基本理念,鼓励教师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积极改变以往那种对于信息技术课“领导不问、学生不积极、教师不重视”的境况,逐步营造良好的课程氛围。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各校尤其是实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已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确保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2.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
我们采用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实验教师。我们确定了五所实验学校,由五所实验学校的教师自愿报名。我们再与相关学校沟通,最终确定了其中三所学校的三名教师作为主要的实验教师。这就从根本上确保了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实验的道路肯定是崎岖的。我们一方面积极与实验教师沟通,与他们共同研究、共同探讨,一起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实验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展示的机会,始终让实验教师感受到实验的价值,增强其自信心。
二、区域推进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重点工作
1.过程性评价的根本出发点是落实课程目标、促进师生的有效发展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我们把落实课程目标与促进师生有效发展作为出发点。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有效落实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是从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的,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这个角度讲,落实课程目标与促进师生的有效发展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围绕三维目标的落实,研究设计了多元评价方法,提高了课程实施的质量。
2.多元评价是实施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保证
多元评价是指评价的内容多元化、方法多元化、主体多元化。多元评价是解决学生差异、促进各层次学生均得到有效发展的重要保证。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特别是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多元评价,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促进自己相对弱势的智能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我们根据内容、方式、主体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案,让评价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电子学习档案管理是实施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举措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通过管理学生的电子学习档案实施过程性评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如何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管理,我们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实验初期,我们并没有设计管理系统,而是借助其他工具,如通过FTP文件传送或电子邮件传送等。在实验中期,我们也使用了其他地区已经推广的应用平台,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我们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自己组织力量进行开发,现在已投入使用,并在不断的完善中,以求产生更理想的管理效果。
4.有效的观察与沟通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从何而来?这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程度,另一方面在于教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绝大数教师连班上学生的名字都不能够叫出,但在实验中,我们要求教师必须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并且要与学生进行一次深度的信息交流。这一方法确实奏效,较好地弥合了师生之间的代沟。学生得到教师的重视后,学习的积极性也有效提升了。
5.任务设计与作业、作品的有机结合是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实践性强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性之一。在教学设计时必须重点考虑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性与创新精神。我们要求学生的任务练习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可以当做学生的作业来提交。这样一来,既进行了针对性训练,又对操作过程与结果进行了有效的监督。
6.量规简洁明了、具有可操作性是评价量表设计的重要原则
评价量规是评价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具有导向和监督的功能。在日常学习中,我们主张评价量规设计重在基础内容,以简洁明了、具有可操作性作为重要原则。如教学内容为表格信息加工,评价的基本内容就是学生能否对表格进行简单的加工。这是一个基本技能问题。至于如何更具艺术性,那是下一步。在量规评价描述上,不必拘泥于表格化,以基本要求描述即可。如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带有斜线表头的表格,他的作业中只要有了斜线表头,就可评定为A级。当然,在单元结束阶段可以安排综合作品类的评价。此时的评价量表应综合全面,体现作品评价的基本思想与要求。
三、存在的问题
1.很难全面介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习过程本身具有复杂性。如何深入学生学习过程,做出恰当的评价?目前,我们能做到的大多还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阶段评价,这离深入学习过程尚有差距。我们虽然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行为进行分析,但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心态等依然难以把握。借用心理学性格测定的投射法,我们得到过一些启示,但如何更好地设计,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时间消耗过大,全面推广较难
目前,一般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每周大约上14节~16节课,平均每天3节。我们做个简单计算:假设一个班50名学生(实际可能还要多),每人完成一份简单作业,批阅一份作业以3分钟计,那么教师一天用于批阅作业的时间就需要7.5小时!在实验阶段,我们的实验教师面对的只是一个实验班,尚且感到时间消耗太多,一旦全面实施,时间不够用会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虽然,我们在技术上已经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如学生的测试可以由系统自动完成,但其他工作实施起来目前仍有一定难度。
时间消耗过大还反映在学生身上,尤其是在作品制作与评价阶段。有时候为了做好一件作品,学生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必然会引起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家长甚至学校领导的不理解。虽然我们力求使用课内时间,但也很难完全保证。同时,完成一次多元的评价,时间消耗也比较大,而总的课时很有限。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凌飚.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
[2]王保中.日本初中信息教育课程评价理念与评价标准[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5).
[3]谭敬德.中印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7).
[4]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李冬梅.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