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拾粪娃到电教带头人
2009-10-29陈桂南
陈桂南,江西省赣州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工作者、江西省电化教育先进工作者。
我出生在江西省宁都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文革期间,我随父母下放到农村,跟农家子弟一同起早贪黑拾粪挣工分。童年的磨难,使我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寄希望于依靠发愤读书,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中共“九大”召开那年,我正念初一。由于一个晚上就一字不漏地背下了新党章的全文内容,县革委会主任亲自点名让我参加新党章宣讲团。1972年3月,宁都县文工团把我招去当演员,明星一般受到观众的“热捧”。但我并不满足,业余时间一直坚持自学美术。1975年,宁都出了个用肉眼发现新星的天文奇才段元星,江西电影制片厂前来拍摄纪录片,我被推荐去协助他们布置舞台。为了艺术地再现天鹅星座夜景,我运用光色、不同材料的质感和透视原理,别出心裁地在巨幅布景上挖洞,安装上二极管电珠,用节光器调整光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后,团里不再安排我演戏了,让我专职从事舞美设计。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我顺利考取了赣南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班,毕业后被分配回宁都师范教美术。当时,学校建起了一个电教室,因经费短缺,无力添置先进的电化教学仪器设备,只得发动物理教师采用白铁皮、木条框、煤油灯和凸透镜等原料,土法上马制作简易幻灯机和投影装置,由我负责用玻璃和透明胶制作幻灯、投影片。
1985年6月,一纸调令把我调到赣州地区电化教育馆,担任摄制部主任。那时候,整个赣南的经济和教育还很落后,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的基层教师,一辈子也难得有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我带领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精心挑选各个学科的优秀教师,拍摄、制作成教学录像片,供全区教师观摩、学习,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深受好评。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三机一幕”广泛应用于常规教学。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当时人们盲目取消面授课,依靠闭路电视大搞所谓的“远距离教学”,结果教学质量不升反降。此后一路行来一路忧,教育界围绕“电化教育姓‘教还是姓‘电”、“旗帜到底还能打多久”、“‘化物与‘化人谁先谁后”、“硬件与软件孰轻孰重”之类的争论和质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1990年,我被上级委以电教馆馆长之重任。为了尽快普及信息技术,改变本区教育落后的现状,我们克服重重困难,请来了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院的专家,又说服了几个电脑经销商,赊欠了一批计算机设备,连续举办了20多期培训班,把全区千余名中心小学以上的校长全部轮训了一遍。与此同时,计算机陆续进入全区各中小学校园,我区的电化教育开始从视听阶段转向信息化阶段。
1998年12月,赣州地区撤地改市,新一届政府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电化教育事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多媒体信息化网络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迅速覆盖了全市3.94万平方公里土地,广大城乡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谋均衡发展。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不知不觉间我已过知天命之年,满头青丝都差不多掉光了。其间,我放弃了几次升迁的机会,在电教馆一干就是25年,但我无怨无悔,而且永远心存感恩。感谢党和政府把我一个昔日的拾粪娃,培养成了全国最大地级行政区的电教带头人。
如今,我市与中央教科所合作,建立了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响亮地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新起点上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口号。回顾过去,我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我充满信心……(王卫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