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大餐”与“家常饭”
2009-10-29南珲斌
南珲斌
《修改文字》是江苏省信息技术教材下册第三课的内容,分为四个板块:文字的删除、文字的添加、文字的移动、文字的复制与粘贴。对于一个课时来说,容量较大。有幸听到两位教师同上这节课。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处理方法,让我收获颇丰。
课例一是一节公开课。授课教师是这样处理的:由动画片《福娃》引入,片中阿瑞斯抢走了贝贝的锦盒,由此教师提出“帮贝贝找回锦盒”的任务,并以该任务贯穿全课,相应地课题改为《勇夺锦盒》。第一关,根据一段绕口令,完成删除、添加文字的任务。第二关,修改文章《奇妙的互联网》,探究光标控制区的几个键。第三关,听唱歌曲《北京欢迎你》,在将歌词补充完整的过程中,进行复制、粘贴练习。
课例二是一节“家常”课。授课教师是位特级教师。她是这样处理的:以教材“实践园”中的《春天在哪里》歌曲为素材,把本课知识点隐藏在歌词中。学生读完第一句会发现歌词多了个“在”字,于是尝试“删除文字”的操作。学生继续念歌词,发现第三句少了“翠”字,就尝试“添加文字”的方法。这里,教师特别强调了“插入”与“改写”两种不同状态下文字的添加方法。接下来,学生发现了第五、六两句歌词的位置应该调换,于是学习了“移动文字”的方法。当学生认为已完成修改时,教师让学生给这段歌词加上标题。由于歌曲名称和第一句歌词一样,聪明的学生想到利用复制、粘贴,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两节课各有特色,都值得学习。课例一有声有色,课例二朴素真实。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课例二。
1.巧用教材运用无痕
课例一完全脱离了教材。课例二则巧用教材,把课后的实践内容作为学生探究的素材,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修改,看似简单、平淡,却彰显了设计者的智慧。
2.巧组板块 自然无痕
课例一尽管生动有趣,师生都很投入,但仍有些不足:一是三个环节用了三篇需要修改的文档,显得比较零乱,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二是表演成分居多,如“勇夺锦盒”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并无太多关系。课例二只是通过一首歌的歌词,把这节课的所有内容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对这首歌的词、曲不仅耳熟能详,而且喜爱有加,因此他们容易发现歌词中的问题并产生修改的欲望。寥寥数句歌词,把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全部融入其中。各个教学环节、各个知识点间的衔接自然流畅。
3.巧用资源教学无痕
学生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在课例二的课堂上,看不出教师在教。大部分时间里,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讲解示范的任务更多地是让“小老师”担当。教师只在关键处做必要的提示。如当学生没有发现第五、六两句错位时,教师提醒:“你们唱唱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这堂课上,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充满激情的教学引导、恰如其分的鼓励、亲切温柔的眼神,也是良好的教学资源。学生因此乐学、爱学,下课时还意犹未尽。
4.巧用“陷阱”智慧无痕
课例二中,教师有时会故意设计教学“陷阱”,引起学生有意注意。例如在教学“插入”与“改写”时,教师先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将缺少的字填上。当学生掌握后,教师按下“Insert”键,指名学生到教师机上示范。由于文档变为“改写”状态,学生输入的文字会覆盖掉后面的文字。学生尝试各种方法,均告失败。正在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提示学生按下“Insert”键,学生这才恍然大悟。看到学生“愤”、“悱”之后释然开怀的笑脸,听课的我为之一振!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时间、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效果,这不正是最大的智慧吗?
两节课,两种不同的风格。如同“大餐”与“家常饭”。大餐可以不吃,家常饭却一日不可或缺。哗众取宠的大餐不要也罢,充满智慧的家常饭却是多多益善!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